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化常识 进阶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9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三十日叫朔。 D、“斗”“牛”是“二十八宿”中的两个。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 2. 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 3. 下列选项中对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 为后世所沿袭。 B、“论”是我国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它一般包括政论和史论两种,其中政论文如贾谊 的《过秦论》。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又称“大牢”;诸侯祭祀时, 只用羊、豕(猪),称“少牢”。 D、屈原,名平,字原。“名”一般是同辈人员的互称;“字”是供长辈、上级和自己称呼的, 自称其字表示谦逊。
  • 4. 下列文常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七庙(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B、饥馑:谷不熟为馑,蔬不熟为饥。 C、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 D、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是士中最低的一级。
  • 5. 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来因此以“垂髫”指童年。 B、“及笄”指古代女子至二十岁时,会将头发起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及笄表示女子成年。 C、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用“豆蔻年华”指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D、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弱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年龄已二十。
  • 6.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氏”而不是“姓”。 B、“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指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C、齐桓,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曾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使国力强盛。 D、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商汤曾武力推翻殷纣的统治,周武王曾武力推翻夏桀的统治。
  • 7.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 8.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以后,唯天子得乘辇。因此,“辇”常为天子、天子车驾的代称。 C、“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 9. 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古文中说地理位置常用“阴”“阳”,表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山北水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10. 民族英雄岳飞,长眠于杭州西湖边。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岳王庙廊柱上的一组是(   )

    ①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炳史册精忠资社稷                收河山报国筑长城

    ③遗烈镇栖霞,酾酒重瞻新庙貌           大旗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

    ④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1.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是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既望是月相纪日,类似的还有晦、朔、望等。 D、年号,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 12.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B、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C、平明,黎明。古代常根据天色变化来纪时,如“日入”“黄昏”“人定”“寅时”等。 D、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13.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一般自取,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B、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始设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长官多为节度使。 C、姓氏,在春秋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统称为姓。 D、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
  • 14.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预定,故言“行在”。 B、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 C、蜡书,古代的一种保密书信。将书信封在蜡丸里,有防泄密、防潮防水之用。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起草文书、兼管典籍、历法等事。
  • 15.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配对,周而复始,循环记年。 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用京师代指京城。 C、察,指察举,指古代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如《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 16.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 B、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 17.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谏,用含蓄委婉的话规劝君主或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B、教授,意为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主管学校课试事务。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先秦诸侯与后来诸侯王的自称。 D、山东,指泰山以东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18.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有成语“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B、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时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 C、授、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表示提升官职的词有拔、擢、升、出等;表示降低官职的词有贬、谪、左迁等;表示罢免官职的词有罢、黜、夺、免等。 D、礼部员外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
  • 19.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B、“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指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C、“修禊事也”中的“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拔除不详。 D、“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
  • 20.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 2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原指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为一种荣誉之称。东汉时成为学官名,西晋时改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 B、《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箕踞以骂”,“箕踞”是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在古代的礼俗中,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C、“朕”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皇帝专有的自称,之前是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如屈原追忆自己的父亲时称“朕皇考”。 D、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夏季的六个节气按顺序分别是:立夏、谷雨、小满、夏至、小暑、大暑。
  • 2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笄,古代特指女子十六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恰如古时形容男子弱冠之年一般,而且古代的女子也如男子一样,待成年之后便可取字,供他人称呼。 B、家天下,谓帝王把国家作为自己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语出《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给事中,古代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弹劾官吏。 D、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 23.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归葬,指归葬本土,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一种重要习俗。因从军、仕宦等原因亡故外地者,亲友要将其灵柩运回故乡。实在无法归葬本土的也要在灵柩上写明籍贯,表示不忘故土。
  • 2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 B、“翰林学士”是翰林院官员,掌管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唐朝时一般是皇帝亲信顾问之官。 C、“童子郎”是汉魏时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如李贤对《后汉书·臧洪传》加注:“汉法,孝廉试经者拜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其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 2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南京又称建康,镇江又称京口,开封又称东京,杭州又称临安、钱塘。 B、中国干支纪年法中的“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 2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丁父忧”指遭遇父亲去世。 B、“左拾遗”属于古代的谏诤机构。唐代始置左、右拾遗,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等事务。北宋曾改为左、右正言,以后历朝均随设随罢。杜甫就曾担任过“左拾遗”。 C、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D、“徭役”是指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制征调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 27.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dàn)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南朝谢灵运曾赞曹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B、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如:“江左”指长江以西,“江南”指长江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南”指黄河以南。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莅中国而抚四夷”,就是指“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D、古代服饰的颜色与一个人的地位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古汉语中,“布衣”常代指平民百姓,“白衣”则指无官无位的在野平民。
  • 28.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少傅、少师、少保。 B、“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C、“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者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D、“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 2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帝王的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传记不能称本纪。 B、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隋唐时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铨选考核及军籍、边防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明属内阁中书科,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项。 D、庐冢,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屋舍。庐,即屋舍。冢,即坟墓。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30.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词语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西周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B、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有别于“官学”,孔子以兴办私学著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书院是由官府设立的讲学授书研究经传的场所,书院兴盛于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东林书院、鹅湖书院等。 D、科举制度开始之前,官吏的选拔主要有征辟制和荐举制等。征辟是由朝廷征召社会知名人士出任官职,荐举则是由地方官员向上推荐人才,推荐的名目有孝廉、秀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