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蒙城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8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如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 2. 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263年

    280000

    940000

    280年

    523000

    230000.0

    西晋

    280年

    2400000

    16160000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 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
  • 3. 东晋时期,“二王”的楷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   )
    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 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 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 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
  • 4. 陈寅恪先生在解读小说的史料价值时认为:“有些小说中所叙之人与事,未必实有,但此类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则诚有之。”以《水浒传》为例,他认为:“《水浒传》所记梁山泊人物之事迹,多属民间传说甚至虚构,但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据此,他将小说的史料价值概括为“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这说明(   )
    A、历史学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 B、历史研究不可借助文学作品来推测结论 C、研究历史必须结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D、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真实性需辩证看待
  • 5. 清廷原以礼部和理藩院为主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1861年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外交事务。但君臣朝野视之为不祥之物,终晚清之世,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任事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这说明(   )
    A、官僚等级秩序仍然森严 B、近代中国外交开始转型 C、宗藩外交体系土崩瓦解 D、思想解放运动亟需推进
  • 6. 中国近代早期的纯碱市场被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垄断。1924年,华资永利制碱公司克服技术困难出碱,卜内门对其发起跌价攻势,洋碱价格一直下泄到原售价的40%以下。对此,水利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通过打击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迫其停止在中国的恶意竞销。这表明(   )
    A、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C、外国资本在华逐渐萎缩 D、近代民族企业具有抗争精神
  • 7. 塞琉古一世(约前358~前281)在底格里斯河畔建塞西亚城为都城。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希腊式的市场、剧场与体育馆,以及大量刻有希腊语的钱币、印章、封印。由此见,该城的建立(   )
    A、立足于因俗而治的怀柔政策 B、旨在实现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适应了王国领土扩张的需求 D、体现亚历山大统治模式的延续
  • 8.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中认为:手工业是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基础,大部分居民是手工业主,这说明城市不是奴隶主的政治中心。封建主的政治中心又在农村。据此分析,作者意在说明(   )
    A、西欧农奴制度已经解体 B、手工业与农业分离造就城市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城市可能孕育新的政治形态
  • 9. 《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还撰写了《对自然的解样的蒸作,伏尔泰不仅对牛顿很崇拜并亲自做了大量科学实验。据此可知,启蒙思想家(   )
    A、脱胎于近代的科技革 B、运用了科学精神和方法 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 D、摆脱了神学观念的束缚
  • 10. 远征意大利,拿破仑宣布法国军队是“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反抗法国的征服。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
    A、主要目的是传播启蒙思想 B、促进了欧洲各国完成统一 C、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具有革命与扩张双重特征
  • 11. 1922年2月,苏维埃政府与外资联合成立“国内外皮革贸易公司”,资本总额一千五百万金卢布。随后,苏维埃政府与德国、英国、美国、瑞典、挪威、荷兰和伊朗等多国资本建立联合股份公司。这反映苏俄(联)(   )
    A、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 B、受到了西方“大萧条”的影响 C、结束了与西方国家敌对的状态 D、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 12. 如图为漫画《国际贸易》,图中一人砌墙、一人砸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贸易壁垒与全球化相辅相成 B、全球治理的新方案亟待提出 C、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必然 D、当今时代主题发生关键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法国农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农村实行结构改革,重点开发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发达地区,由政府制定计划投资,加强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起,增加农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贷款和补贴,推动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繁荣农村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政府制定法令,以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形式,推行农业现代化开发计划。政府还实行一系列财政刺激和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人口,采取多项奖励措施,鼓励人口向农村流动,以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社会福利的完善,法国人对乡村景观、自然环境的诉求愈发强烈。

    ——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以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近代中国农村衰落的封建土地制度问题,这为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现代化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础。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发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导向,通过农业合作化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社会主义,使其成为支持工业现代化的基础。由此,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由农村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格局得以形成。

    ——摘编自钱宁《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对当代中国农村变迁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

    材料三: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1)、根据材料,概括中、法两国农村发展战略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21世纪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0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并且,就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变成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益河,因玻璃制造厂所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

    ——摘编自周国文主编《生态和谐社会伦理范式阐释研究》

    材料二:在《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这些规定,基本上是各朝各代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诏告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今集》等。而《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摘编自李恩杰编《文明中国书典•环保中国》

    材料三:习近平生态价值观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全体民众的共同福祉,一方面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能够在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序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另一方面,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直观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创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条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业区污染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看法。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们试图以各种角度研究社会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从现代化的模式出发研究社会发展。如图是一位学者对现代化模式的总结,呈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和研究的诸多规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

    从材料中提炼现代化发展和研究的一个规律,并运用至少两个国家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规律,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