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升九科学专题(6)-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不断完普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知识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A、 甲 B、乙 C、丙 D、丁2. 1854年法国化学家德维尔在实验室中意外地发现一种新元素。已知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中含有40个微粒,其中14个微粒不带电,则该原子的质子数是( )A、27 B、26 C、54 D、133. 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发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B、α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 C、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 D、通过该实验可知原子内有较大的空间4. 小柯学习科学知识时很懂得联想和类比。他想,书本上说卢瑟福研究发现的原子结构模型叫太阳系模型,如果把八大行星看作是原子中的八个核外电子的话,那么( )A、“太阳”相当于一个原子 B、“太阳”中肯定有八个中子 C、“太阳”中肯定有八个质子 D、“太阳系”相当于一个碳原子5. 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C、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D、由1个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6. 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质一定由微粒构成,但不一定由分子构成 B、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但原子核中不一定有中子 C、单质一定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D、化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化合物7. 1911年卢瑟福团队用一束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A、 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相对较大 D、α粒子的质量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大得多8. 动物的肝脏和坚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和“锌”是指( )A、分子 B、元素 C、原子 D、单质9. 日本福岛核泄漏成分中有碘-131和铯-137等。碘与铯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10. 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钨两种元素原子本质的不同是( )A、核内质子数 B、核内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原子质量11. 据科学家推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3He,每一百吨3He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4He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4He原子核内含有4个质子 B、3He和4He互为同位素 C、3He原子核内含有3个中子 D、4He和3He是同种元素的同种原子12.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测,放射出来的粒子可能是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13. 最接近原子实际结构的模型是 ( )A、分层模型 B、电子云模型 C、汤姆生模型 D、卢瑟福模型14. 下列粒子: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 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15. 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构成的。u夸克带电量为+e,d夸克带电量为-e,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B、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C、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16. 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①为道尔顿原子模型,④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下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是 (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⑤③②④ D、①③⑤④②17. 小明在学习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了梳理,其中正确的是( )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FeO、Fe2O3、Fe3O4、FeS B、氮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HNO3、NO2、NH3、NO C、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Al2O3 D、海水中元素含量从高到低:氯、钠、氧、氢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也就是金属铝
②地壳中非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大于金属元素,种类少于金属元素
③人体中只含有非金属元素,没有金属元素
④人体中氢、氧元素含量很高,这与水占人体质量的70%以上有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19. 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数轴表示错误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 B、不同种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C、空气中气体体积分数由大到小 D、含氮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低到高20. 世界上各种物质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B、海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因此含量最高的是氯元素 C、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害,但利用放射性可以检查和治疗一些疾病 D、人体内也含有一些有害元素,如镉、汞、铅等,这与食物、水体及大气的污染相关21. 我国古代有“女娲补天”的传说。目前,人类也面临“补天”。此洞是指臭氧发生如下变化:2O3 3O2 , 使臭氧层出现空洞,“补天”就是要防止臭氧层出现空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和O3都是单质 B、O2和O3是同一种物质 C、O2和O3的性质完全相同 D、O3和O2都由同一种元素组成,混合在一起仍属于纯净物22. 铈是一种稀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内中子数为58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140.1g D、元素符号为Ce23. 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诞生第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从表中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A、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的质子数 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原子的中子数24. 下图摘自元素周期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 B、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6 C、氧和硫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和硫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25. 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推断出原子的( )①质子数 ②中子数 ③核外电子数
④核电荷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二、填空题
-
26.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请回答:(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27. 如表中是几种常见的元素,请回答(均填化学式):
元素名称
钠
铁
铝
氢
氯
氧
硫
(1)、上表元素中,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2)、上表中的氢、氧元素可以组成两种氧化物,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的氧化物是。28. 按要求填空(1)、A是地壳中最多的元素,B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则A与B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2)、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的阴离子符号。(3)、Na2S中,S的化合价是。(4)、氢气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小气体,保持它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是。(5)、3H2O中,“3”的含义是 , “2”的含义是。(6)、硫、氯、溴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见如图。某溴离子(Br-)的电子数为36,那么该溴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氯和硫两种元素属于同一(填“周期”或“族”)。29. 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常温下单质是液态的金属元素是。前20号元素的符号中含有“C”的元素是 ;符号中含有“N”的元素是。(均填元素符号)30.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来研究元素,始于19世纪初。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纳提出了锂钠钾、钙锶钡、磷砷锑、氯溴碘等15种元素,他把这些元素称为“三元素组”。
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顺序制定了一个“六元素表”。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顺序,将已知元素作了排列。发现第八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似(元素的排列每逢八就出现周期性)。这好像音乐上的八个音阶一样重复出现,于是提出“八音律”的理论(下表是“八音律表”的前部分)。
H
Li
G
Bo
C
N
O
F
Na
Mg
Al
Si
P
S
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物理性质(熔点、密度等)进行了比较,直到19世纪末才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事实上,在1869年,德国的迈耶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几乎同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并结合当代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回答:
(1)、根据纽兰兹“八音律表”,与Na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2)、分析上述科学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有 (可多选)。A、研究复杂的现象往往需要寻找规律,有时还要会用简单的方法表述复杂的问题。 B、纽兰兹的“八音律表”中没有稀有元素,说明他的理论是错误的,起不到任何作用。 C、科学家是在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才最终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D、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元素周期表已包含所有元素。31.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时间
人物
对“原子—分子”的认识
1803年
道尔顿
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1809年
盖·吕萨克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
1811年
阿伏加德罗
提出分子学说。引入分子概念,指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897年
汤姆生
提出电子嵌于原子表面的枣糕型原子结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1903年
卢瑟福
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1)、道尔顿原子论中由“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代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2)、根据盖·吕萨克的分子假说,水通电分解反应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粒个数比为。(3)、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 否定了“原子单不可再分”的观点。(4)、如图为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甲、乙、丙、丁四条运动轨迹中,不可能是a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填标号)。32.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1)、表中元素②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3)、第8号元素和第13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33. 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便于我们研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下表表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H N ② He ① Ne ③ Ar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三种元素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2)、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多种,请写出化合价为+5价的氮的氧化物(用化学式表示)(3)、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元素周期表还将逐渐完善。最近,科学家用大量高速钙原子轰击锫原子,形成了117号元素的原子,该元素原子核中一定含有117个。(4)、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A、Na 和 Ne B、CO 和 N2 C、NO 和 O234.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A属于元素(填元素种类);(2)、D原子与钠发生化学反应时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3)、由B元素和D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4)、E粒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则该粒子的符号为;(5)、F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Z>Y B、核外电子数:X=Y C、Y和Z的化学性质相似三、实验探究题
-
35.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并提出类似 “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
⑴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⑵金箔-作为靶子,厚度 lum(1um=10-6m), 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⑶荧光屏- 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⑷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a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米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a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 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 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 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 的是原子核(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多选)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D、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36. 卢瑟福用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在 1903 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现象 1 产生的原因:。(2)、通过该实验的上述三种现象(选填“能”或“不能”) 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选填“质子”或“中子”)37. 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简单归纳如下:(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提出的。根据实验现象(如图),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2)、如图乙,α粒子通过荧光屏会引起闪光。荧光屏设计成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提示: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