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燕山区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30.0分)
-
1. 世界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对文明起源做出全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农业起源革命——新石器革命——陶器革命。下面我国的古人类遗址中属于此时期的是( )
①元谋人遗址 ②北京人遗址
③河姆渡遗址 ④半坡遗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 如表图文材料中,导致军队成倍增加及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原因( )相关史事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人。
A、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器的广泛使用 C、民族交融 D、百家争鸣的形成3.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立国者鲜卑慕容氏则称“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氐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该现象的作用是( )A、维护本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统治 B、保证了本民族的纯洁性 C、加强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 D、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4. 如图是唐朝女子的各种生活场景说明( )A、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民族融合的迅速发展 D、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5. 如表图文材料说明( )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它可减轻弯股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C、改变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促进了民族交融6. 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小武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整理的笔记,其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结论
A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
B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秦朝疆域不断扩展,空前辽阔
C
隋朝开凿大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
明朝营建故宫
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A、A B、B C、C D、D7. 1874至1908年曾在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服务的美国人马士•霍齐亚•巴卢在其所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以中西方的冲突为中心,以列强侵略、征服活动为线索,把中西关系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冲突时期”(1834-1860年)“屈从时期”(1861-1893年)“被制服时期”(1894-1911年)。在被制服时期列强侵略、征服的活动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⑤八国联军侵华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8. 如表是由李鸿章发起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图文材料说明( )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该局成立时只有3艘轮船,1877年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以后,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1873年至1893年,它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落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
①促进了中国运输业的近代化 ②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内部经营腐败 ④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 如图是某同学在搜集的历史资料,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列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10. 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关中国战区与各战区的统计数据,从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中国抗击了全部的日本法西斯军队
③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牺牲
④中国战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 如图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个村子里的村民一起吃大食堂的一个场景。墙上的标语为“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该照片可以印证的历史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 九年级某班同学针对中国现代史展开了话题复习。根据思维导图,请你判断他们讨论的话题是( )
A、统一 B、创新 C、平等 D、自由13. 如图是17世纪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下面是对三角贸易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英国是三角贸易的最大受益者 ②贩卖黑奴是三角贸易的中心内容
③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经济基础 ④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层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社会的新政治制度。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地区即英国和法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由此可见,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A、推翻殖民统治,赢取民族独立 B、推翻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 C、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革新 D、开发世界市场,加强世界联系15. 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B、 C、 D、16. 下列俄国历史的历史事件,导致国家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①彼得一世改革 ②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③十月革命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7. 如图的漫画为1919年6月绘制,漫画家对该漫画的解释为:“遍体鳞伤的和平条约就像从屠宰场里走出的‘羔羊’”。漫画讽刺的是(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北大西洋公约》 D、《华沙条约》18.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①鸦片战争 ②八国联军侵华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 ⑤伊拉克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19.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对社会保障制度形容为:“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来防止人跌入深渊。”下面是对这种制度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B、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C、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D、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0. 如图是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地区或国际组织的图标,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他们研讨的主题是( )A、经济全球化 B、世界多极化 C、网络信息化 D、人口老龄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
21. 人口与社会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人口与社会
表一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高峰期
朝代
增长时长
平均年人口增长率
西汉
前朝数十年
10‰以上
东汉
57-105年
7‰-10‰
唐朝
705-755年
7‰-10‰
宋朝
1005-1110年
7‰-10‰
清朝
1700-1794年
10‰
表二
中国古代人口快速下降期
时期
人口变化
两汉之间
减少42%
三国至南北朝
多次减少50%以上
隋末唐初
减少50%以上
唐朝安史之乱
减少以上
五代十国
减少50%以上
金国和西夏
减少80%以上
明清之际
减少40%以上
中国人口史上的几个发展阶段当然不能单纯用农业因素来解释,但几次大的突破不能不说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战国至西汉的农业进步,如牛耕与铁制农具的运用和普及,使西汉末年的粮食产量足以供养6000万人口。宋代突破1亿人口无疑得益于南方农业的开发和水稻新品种的推广。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扩大和新作物的普及终于满足了4亿多人民的食粮。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但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
——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在19世纪的大城市里,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时常下降,首先就应归因于子女增多。不过,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在拥挤的居住条件下,也重视和鼓励小家庭。城市里有许多活动,多子女的人却难以享受到。大约在1880年之后,工人阶级中间常见的童工大为减少当孩子们停止为家庭赚取部分收益时,父母们便倾向于少要些孩子了。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先进国家政府开始要求普及义务教育。花在教育上的年月也就是在经济上依附父母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成年的年轻人忙于学习的现象也变得普遍起来。对父母来说,每个孩子都相当于多年的开销。必须为自己的孩子们做些事情的观念不断增强,以及父母希望给孩子们准备好每一个可能的有利条件,以立足于这个竞争的世界,这些或许是自愿限制家庭人口最基本的原因。
——帕尔默克莱默著《帕尔默现代史03》
材料三:西方学界近期较热衷于探讨治理的范式转换,其核心是“怎样改变国家角色”以及强化社会自治等方面,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治理是“无需政府的公共管理”,……与西方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度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责任,……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充分强调“共治”,但与西方体制下“共治”的“去中心化”不同,中国的“共治”是“有中心”或“有核”的多元化,以党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一核多元”治理合力来诠释“共治”,由此进一步凸显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等范式优势。
——摘自胡湛彭希哲吴玉韶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习近平《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与下降分别处于怎样的历史时期。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后,欧洲出现小家庭结构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西方对老龄社会治理的不同。(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社会”的看法。22. 历史的足迹。材料一:如图是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李白(701-762年)和岳飞(1103-1142年)的足迹。
材料二:观察如图图表内容。
①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②鉴真力排众议再东渡
③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
138年,张骞应汉武帝之招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742年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五次失败,矢志不渝,第六次终于成功。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材料三: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材料四:不同时期英国和美国的扩展示意图。
图片说明:十九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算上领土、自治领、殖民地和托管地,当时大英帝国人口数量4.13亿,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25%。大英帝国控制的疆域总面积更是达到了3400万平方公里,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图片说明: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建立了大批军事基地,最多时达五千多个。目前,美国在全球140个国家都有军事基地,海外军事基地共374个,驻军30万。美军打开了各国大门,美国的商品随后就到。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三人的足迹中任选一个,说明其一生足迹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从中得到的启示。(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为其一个主题。并从中任选一个史实,说明与主题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请写出图中①处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名称。此图反映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比较英、美两国对外扩张方式的异同。23.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材料一:如表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整理
序号
时间
重要的历史事件
阶段特征
历史性飞跃
1
1516年
《乌托邦》发表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
19世纪初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3
1848年
①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
1867年
《资本论》问世
5
1917年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思想到制度
6
1918-1921年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7
1936年
③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苏联模式逐渐形成
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8
二战后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9
20世纪80年代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模式调整
10
1989-1991年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11
1949、1956、1976年
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从单一模式向多样性发展
12
1976、1978年
粉碎“四人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中国共产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3
1997、2002、2007年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分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4
2012、2017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如表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部分重要会议。
①中共三大
②遵义会议
③瓦窑堡会议
④中共七大
1923年6月
1935年1月
1935年12月
1945年4月
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⑥中共八大
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⑧中共十四大
1949年3月
1956年
1978年12月
1992年
材料三:党的十四大确定所有制结构主体是公有制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外资为补充。……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非公有制正式被接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中,不再是“补充”。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有制经济主体背景下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摘自张荣军、陈广亮著《马克思现代性视域下中国道路的现代性创新》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在序号①②③正确填写历史事件。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性飞跃中任选一个,用史实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个以上会议,概括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变化。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24. 北京城市功能的变迁材料一:在新建的大都城里,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的一部分实行的是里坊制,街道两旁的民居都被高大的坊墙封闭起来,以便于封建统治者对城内居民进行控制,这种里坊模式是从汉唐时期延续下来的。元朝政府新建的大都城,虽然也采用里坊式的管理方法,却没有在民居周围用高大的坊墙加以封闭,从而使得城市格局变成完全开放式的,整座城市由街道、胡同和四合院组成。大都城的街道分为大街、小街和胡同三种,“大街24步阔,小街12步阔。384火巷,29弄通”。“火巷”、“弄通”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胡同。
——北京史研究会编著《史说北京》
材料二: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变化
上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的中心
1982年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不再提“工业基地”
1993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4年国家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宜居城市
2014年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改编自杨宝军著《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的嬗变》
材料三:北京市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示意图。
——樊艳云《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材料四:根据北京200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解读,北京18个区县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大功能区。其中我区所在城市发展新区定位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场开发区,该区域将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首都城市新的增长极。
——编自《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的实行的里坊制与前代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说一说这种变化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以来北京城市功能的变与不变。(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原因。(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对于我区所在城市发展新区,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