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颍上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仅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一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传情达意的“不完全”与“间接接触”有关,传达的情意应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 B、费孝通认为我们在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因为可以用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C、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在直接接触中,文字不一定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D、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不够了解乡村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无可补救的缺陷,我们只要讲究文法和艺术,就可以避免文字的“走样”。 B、在写作时我们应尽量依着文法,不合文法的字词会引起误会;说话时如果用完整的句子则显得迂阔可笑。 C、象征包含所有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因此,我们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D、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陈心想则认为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4)、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角度有何不同。
    (5)、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 2. 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棉衣

    孙博闻

    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

    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近又换了份差事——在巷子口给过路的人发单子。老父亲愈加年迈,身体不吃力了,帮街坊邻居收收废塑料瓶,也赚不了几个钱。老母亲更不中用了,半聋的她整天呆滞地望着窗外,盼着儿子回来,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做几个简单的手工。

    冬天的早晨,天色亮得特别晚。顺子还没等天亮就摸索着出门了,留了几个昨夜的馒头在小方桌上,好让父母起床后垫垫肚子。顺子一如往日地来到巷口发单子,他琢磨着等干完今天这份工,就去集市里给父母添件棉衣。今年的冬,实在是冷得让人受不住。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一上午过去了,顺子也没发出去几单。顺子有些着急了,不断搓着那双紧握着单子的被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穿了好几个年头儿都有些开胶了的鞋子,神情无助又局促。冬日里的一整天实在是溜得飞快,眼看夜色将至,顺子一咬牙,急急忙忙收起没发完的单子,骑着那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自行车向集市驶去。看着五花八门的开襟棉衣,顺子露出了辛苦一天后久违的笑容,而后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他与卖衣服的女人不断交谈着,问来问去要几个钱,声音有点儿颤抖,语气里夹杂着哀求。那个女人似乎可怜他,按比平时低很多的价钱卖给了他。顺子把选好的棉衣挂在车把上,随即将口袋里被捏得皱皱巴巴的钱递给了那个女人。夜色越来越暗了,看不清顺子的表情,无法辨别是难堪还是满足。随后,他一转身,骑上车子,飞快地向家的方向驶去了。

    昏黄的路灯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暖澄亮,树上本已没剩多少的叶子还在不断被风吹散,最后被行走在寒冬里的人们踩在脚下。顺子一如既往地将自行车倚靠在楼道,然后进了屋。屋中的父母早已准备好几碟咸菜和一碗粥,静默着等儿子归来。“爹,娘,我回来了。”顺子的语气故作轻松。“快坐下吃吧,在外受冻了吧。”父亲一边拾掇着塑料瓶子一边说着,声音有些哑。顺子摇头道“不冷!今儿生意特别好!”边说边将买来的棉衣递给老母亲,比画着让母亲套上。父亲缓缓抬起佝偻着的背,嘬了口烟,皱了皱眉头,然后问:“几个钱?”顺子咬了口馍,笑着说:“不值钱。”父亲低下头继续拾掇起塑料瓶,没再吭声。母亲坐在床边反复端详着新衣服,神情有些欣喜,又似乎溢着心疼。

    再过半个月就是新年了,近些日子又飘起了雪。顺子熟练地操起火炉生起了火,木柴在火焰里噼里啪啦地响,泛起点点火星。母亲躺在床上一阵一阵咳喘,父亲叹道:“一入冬啊,你就受不住,年年都这样,拗着不去看病,谁劝都不肯呐。”顺子挠了挠头,有些用力,而后透着燃燃的火光痴痴地望着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

    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除夕前夜,她走了,静悄悄的。外面还飘着雪,父亲神情哀伤,在一旁默默地整理着母亲的遗物,安静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顺儿。”父亲叫道,“这是你娘留给你的,她让我撇下的。”顺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棉衣,再也忍不住了,突然悲恸起来。听父亲讲,母亲早一个年头就开始为顺子做棉衣了,她身体不好,老了眼也花,一天做不了多少,但她每天都会坚持做点儿,一来二去,就做成了。顺子紧紧地抱着怀里的棉衣,似有难言之隐,站在门槛边久久不能回神。

    新年的炮声放得响亮,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父子俩待在空荡的房间里,感受置身于时间里的沉寂,若有所思。父亲无神地看向电视,嘬着烟,发出浅浅的哀叹。一旁的顺子静静地望向窗外,漫天飘散的雪花与散落在地面的红色炮纸碰撞,静谧与热闹在此刻相交。恍惚间,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制棉衣的模样,她佝偻着背,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套上了顶针,脚踩得那缝纫机吱吱作响。那一刻,她安静无声,却又好似热情恣肆。

    这个大雪夜晚即将过去,似乎将失去一切与它连接的线索,只有记忆,将会以一种深刻的不可触及的形式,存留在顺子的心里。

    往后的每一年春节,顺子都会照旧穿起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棉衣,这件满溢着无声母爱与火热温度的棉衣,成了他今生最珍视的礼物。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处可以感受到顺子一家的清苦贫寒,如没有多少收入、年老体弱的父母,顺子开胶了的鞋子。 B、母亲“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为后文母亲过世留给顺子棉衣埋下伏笔,令人感动。 C、顺子去买棉衣时露出笑容,他为能孝顺母亲而感到满足,“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是怕带的钱不够。 D、最后写“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体现冬季的寒冷。 B、“搓着……练得通红的手”“跺着……”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顺子出工不利的着急和无助。 C、“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与“空荡的房间”形成对比,突显顺子的绝望。 D、“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缝制棉衣的模样”运用想象,写出顺子对母亲的思念。
    (3)、简要分析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 , 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日“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日“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B、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C、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D、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趋,古代礼规,地位低的人从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B、“太后之色少解”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两句中“解”的含义不同。 C、“窃爱怜之”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爱”的含义不同。 D、填沟壑,与“乞骸骨”意思相近,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时候的说法,让自己的骨骸能够回到故乡安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太后严词拒绝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剑拔弩张的情况体现了触龙谏说的难度。 B、触龙不是指责太后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得不够,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 C、触龙公私兼顾,既重视国家利益,又真心为长安君考虑,还为幼子谋得一个好前程。 D、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彰显了触龙谏说的成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②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5)、触龙是怎么做到使赵太后由“盛气”转“笑”的?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荷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半”交代了村行的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遍村柔桑,欣欣向荣,“过”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灵活现。 C、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裙子的农家少女,诗歌充满了乡野情味。 D、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给人以味觉上的美感,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2)、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写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每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中国“非遗”,都是一种无声的传世民俗,都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诗,它们以令世人称奇的“东方神秘之美”,佐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为我们的文化自信     的同时,也展现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     , 为人类文明贡献着中国力量。

    我们在为“非遗”项目总数列居世界第一感到欣熹、骄傲之余也应清醒认识到申遗成功不是句号而是要把做好保护传承、使之造福令人作为目的。推动“非遗”保护的“系统性”除了立法立规、建章立制之外,还应大力提升传承方式的系统性,全面拉近“非遗”与现代人的距离。

    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土壤里播种。”“非遗”保护传承,要有在“人间烟火”中与普通百姓发生密切交集的与时俱进,也要有契合时尚达人“围炉煮茶”式的别致典雅,在双向奔赴中,构建更加立体而宽阔的生长空间。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引用泰戈尔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雷雨》中,我们可以看到,反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纵使反抗没有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 但它却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变得更加坚韧。它使我们意识到自身并非是逆来顺受的空壳,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反抗不是对生活的空洞向往,     

    而《雷雨》中人物反抗内质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失去了爆发性,是被束缚的、压抑的反抗,更来自他们的反抗中      。无论是伪善的周朴园,还是触犯伦理禁忌的繁漪,曹禺在进行剖析和刻画时,始终围绕着他们作为人的内核进行创作。他关注着人的本真存在,将“人的存在”作为戏剧发展和矛盾推进的核心,追求着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根本的和谐。他将人类生存中所面临的困境以一种戏剧化的、高度集中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以如此荒诞的现实,令人们警醒,启示我们去探索生存的方式、去感悟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存在。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 C、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 D、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富也仁的子贡去齐国办事时,遇到了一些贫困无依、沧落为奴隶的鲁国人。子贡慷慨解囊,自己花钱替他们赎身带回鲁国。按鲁国的规定,替在外为奴的鲁国人赎身的人,可以去国库领一笔赏金,但子贡对赏金毫不在乎。很多人称赞子贡是大慈善家。

    但孔子很不高兴,他把子贡狠狠地骂了一顿,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做好事不拿奖赏,在私人道德上值得鼓励,但也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坏榜样”,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做好事不拿奖赏的。这样就逐渐没有人再去做赎回奴隶的事情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