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当时所处的历史壁垒中不断变革创新,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语文教育领域奋斗了将近二十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文教学法”,在教法和学法上都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他从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

    如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为教,重在诱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予,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整个教育的本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教育者须有坚贞信仰与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朱自清认为教学与训育应该并重,“为学与做人,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学生在学校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

    (摘编自周丹《这些语文教育大师的思想,值得被传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从他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

    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对于前人的跨越。他还认为:中国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的固有文化才成。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且也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朱自清认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哪些是该扬弃的,哪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不能将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混为一谈。

    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发出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了解与欣赏”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

    (摘编自宾恩海《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

    (1)、下列关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者须信仰坚贞、人格健全,具有超乎功利的人生理想,视教育为目的而非手段。 B、语文教育通常是通过讲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成绩或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活动。 C、欣赏文学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欣赏者要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 D、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是“了解与欣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在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教育家的引领下不断前进。 B、朱自清让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学,信古、学古,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C、朱自清认为可通过“感情移入”欣赏文学,也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文学进行批判。 D、朱自清不仅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成就高,他关于语文教育的见解也颇具先声意义。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朱自清关于“教育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孔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李贽:“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有何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标准

    王愿坚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了。

    草地行军,这黄昏时分是一天里最好的时光。连队从满是泥泞的沼泽地里走出来,在一块小高地上停住了脚,宿营了。傍着矮树丛,用布单、包袱皮搭起了各式各样的帐篷;捡来树枝茅草,燃起了一堆堆篝火。在风雨和水草、烂泥里跋涉了一天的红军战士们,围着这一簇簇篝火,烤着湿透的衣服,擦拭着枪支;篝火上架着的脸盆,口杯里,清水在响着,冒着热气。于是,歌声和笑声就随着这火苗、轻烟和雾气,一块儿在大草地上升腾起来。

    但是,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绪却没有往常宿营那么愉快。他提着个竹篾背篼,在篝火间蹒跚地走着。见到一个战士,就从背篼里拿出拳头般大的一块牦牛肉递过去,随口嘱咐道:“注意,省着点儿吃,这可是一天的口粮!”说着,他心里暗暗叹一口气:“唉,这算什么伙食标准哟!”

    确实,这样发放伙食,在他当司务长以来还是第一次。昨天,他冒着风雨赶到团里,领到了一头瘦牦牛。团供给处长把牛绳递到他手里的时候,交代他说,走出草地之前,这是最后的一次供应了,而且还小声补了一句:“这还是根据上级的指示,照顾连队。总部机关从前天起就已经只靠挖野菜过日子了。”他把牦牛赶回来宰了,狠着心,留出了一半作为第二天的伙食;把这一半切成了小块,按人头发下去。

    走过了一处又一处。背篼越来越轻了,可他的心却越来越沉了:在这样的水草地里连续行军,一天只吃这么几两肉,怎么能支持得了?而且,往后呢?

    正想着,忽然一个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

    “我要牛皮。宰了牛,牛皮呢?”

    宋新华摇摇头:“扔了!”

    “什么?!”那人提高了声音问道,“骨头呢?”

    “你这人,真是的……”宋新华被对方说话的声调激怒了,他生气地说,“那些玩意儿,又不能吃……”

    他本来要重重地说上两句的,却突然住口了。就在这时,那人抬起身来。他看到了一张熟识的脸:方脸膛,宽宽的额角,瘦削的双频上长满了髭须,穿戴也是熟悉的:用自捻羊毛线织成的衣服,扎着那条宽宽的皮带,背上是一只牛皮斗笠。但是,两道浓眉下那双一向温和的眼睛,此刻却照直注视着他,闪着严峻的光。他慌忙立正,低声叫道,“总司令!”

    朱总司令摆摆手,接着刚才的话茬说下去“不能吃?那么,你来看,”他把宋新华拉近火堆,只见他拿起那只牛皮鞋底,用刺刀从边上切下一小条,挑在刀尖上,伸到火苗上去。噼啪一阵响、牛皮上的毛被燎掉了,皮面上冒起一层黄黄的油泡,发出一股淡淡的油香味儿。

    “看见啦?”朱总司令向宋新华看了一眼。

    “总司令,我……”宋新华欠起身来,“我这就去把牛皮、骨头拿回来。”

    “等等。”朱总司令止住了他,又抬手向着矮树丛一指。

    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

    “……你吃。这牛肉嘛,留给二排长,他的伤比我们重……再说,还有七八天的路哩,哪能只看眼前这一步棋?……”

    “那你……”说话的是个年轻战士,“我知道,你是在党的……”

    “唉,应名是个党员,能力小,不能给党分忧啊!”老谢又说了,“咱们的党和红军遇到了难处,不要紧,咱把苦、把困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

    声音渐渐低下去了。

    “听见啦!”朱总司令又向宋新华看了一眼。

    宋新华觉得自己整个脸都在发烧,他的头勾得更低了。

    “多好的战士啊!他们,要的那么少,可想的、干的又那么多!”朱总司令把手搭在了宋新华的肩头上,话,比刚才温和多了,“我们当干部的,就要把心贴在战士们的身上。要学习他们,关心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好了。”

    宋新华静静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

    牛皮烧好了,朱总司令拿起来轻轻吹了吹,欣喜地看着。

    他向黑暗里招了招手。一个警卫员走过来,把烧好的牛皮接过去。

    “这些人,都是革命的种子啊!”说着,朱总司令又从皮斗笠上切下了一小块牛皮,放在火里烧着,“我们要用这有限的财富,用最好的工作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带到陕北,带到毛主席、党中央身边去!”

    话说得很低,很慢,但像这暗夜的篝火一样,把人烘暖,把人照亮。听着这深情的话,宋新华觉得浑身都热了。他激动地站起身来,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总司令,我错了!我不该老想着过去的供给标准。”

    “标准!是啊,无论是供给,还是思想和工作,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标准!”朱总司令把烧好的牛皮递给警卫员,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严肃地说道,“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

    说罢,他向警卫员招了招手,大步向前走去。

    宋新华站在篝火旁边,目送着敬爱的朱总司令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深情地喃喃自语着:“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

    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想道:将来,这样的供给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标准却会留下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和检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朱总司令,还是司务长,在草地行军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都能先替别人考虑:这体现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B、第二段写草地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的动作行为,并用歌声、笑声来渲染气氛,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宋新华静养地听着。他觉得肩头上的那只大手按得更重了”意味着朱总司令给了他无比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承受。 D、朱总司令强调要用有限的财富和最好的方法把战士带出草地,是为了保留革命的种子。
    (2)、关于文中“树丛后面,传来了低低的说话声”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从对话的内容不难想象草地行军之难不只在环境的恶劣,食物的严重缺乏,还有对受伤战士的救助和照顾。 B、“咱把苦、把困难砸碎了,你拿一点,我拿一块,分分扛起来……”这句话反映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狠心与谨慎。 C、这段谈话内容为下文写朱总司令对战士的赞扬、肯定以及对战士的关心与爱护做了充分的铺垫。 D、战士们在最难的时候烧牛皮吃的行为正是后文朱总司令说的“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具体体现。
    (3)、从文章开头到结尾,司务长宋新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以“标准”为题,司务长宋新华感慨伙食标准低,朱总司令严肃地说:“但是,这是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草地的标准,革命的标准”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仁宗皇帝,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即位,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践阼 , 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戊戌 , 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辛巳,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 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在位不足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

    材料二:

    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选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B、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的主阶称阼阶,故践阼又指即帝位。 C、戊戌,干支之一,与“壬午”“癸酉”“辛巳”一样,在文中用以纪年。 D、科举,考试制度。明代科举分四级,由礼部主持;清代会试合格者称贡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为政务实、提纲挈领。他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及时遣使赈济。 B、仁宗宽宏大量、友爱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勾结党羽,构陷仁宗,仁宗非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仁宗有勇有谋,处事沉稳。他仅靠万人之兵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在朝廷的离间计下,他光明坦荡,保全了自身。 D、仁宗卑以自牧,君子风度。他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皇帝的过失,当面进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②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5)、《明史》记载,仁宗“用人行政,善不胜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在位时“用人行政”之善的表现。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春词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释】①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2)、“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有哪些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描写的景物色彩鲜明,动静相生,视野开阔,水天融为一体。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用质问的语气谴责秦国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惜财爱物。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景象: “
    (4)、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
    (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与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6)、《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表示自己能把内困外交的千乘之国治理得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秦孝公据崤山之固,拥雍州之地 ⑤毋从俱死也 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沛公安在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①⑨/②④/③⑤/⑥⑦⑩/⑧ C、①⑨/②④⑧/⑥⑦⑩/③⑤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 7. 下列句子与“为击破沛公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竖子不足与谋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8. 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多于南亩之农夫      多于市人之言语 D、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隐藏

    , 然后知轻重                   权:称量

    B、有百姓者                       诚:的确

    ②以小易大,彼知之               恶:怎么,哪里

    C、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         形:表现

    ②今也民之产                     制:规定

    D、庠序之教                       谨:慎重办理

    有甚焉                         殆:恐怕,可能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3年,“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将以“四季村晚”等文化展示活动为引导,带动各地 ①  地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季村晚”等活动的显著特征是时代性强、乡土味浓、人情味重-时间线贯穿二十四节气,地点主要在村里头和家门口,主人公大部分是②    的“咱们屯里的人”,展现的都是新时代各地农村的新气象和广大农民的新风貌。这些都真正体现了农民主体、热在乡村、乐在群众的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新要求,不仅能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而且能有效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势头的  ③ ,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老百姓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④   。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村里人则梦想故乡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阳春白雪的芬芳。总之,办好乡村文化能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有一次他几天不吃饭,只吃些硬豆和水-这又是一种“锻炼”肠胃的方法。 D、那忽近忽远的灯火把一个个村庄移到了身后-母亲肯定在一盏油灯下念及我。

四、写作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日子如莲,无言即大美,过于繁杂则未免缭乱;有人说,生活如酒,醇厚即有味,过于简淡则未免无韵。老北京的四合院简单,却饱含四九城的百年沧桑;咸阳城的阿房宫繁复,是秦时匠人的智慧结晶。牛顿曾说:“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繁”与“简”的道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创作、科技创新等过程中,给人以启示,引人深思。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