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大串讲:科举考试的变化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如果你是明代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熟读“四书”“五经” B、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C、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D、在试卷中阐述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 2.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八股取士 D、分封诸子为王
  • 3.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B、开创殿试 C、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 D、八股取士
  • 4.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扩大录取范围 C、采用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 5.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是(    )
    A、禁锢思想,扼杀人才 B、中断了儒家思想的传承 C、使科举考试失去了公平性 D、打击了汉族知识分子
  • 6. 针对明朝的读书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只需要读四书五经 B、读书人多离经叛道 C、八股取士有负面性 D、需考查诗赋的内容
  • 7. 下面示意图梳理了隋朝至明朝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创立科举制

    隋朝

    创立殿试制度

    唐朝

    ____

    明朝

    A、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B、实行八股取士 C、增加武举制度 D、废除科举制
  • 8. 张小二是明朝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是(    )
    A、“四书”“五经” B、唐诗 C、宋词 D、《史记》
  • 9. “文体如此板滞……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知识分子埋首于空洞(僵化)的形式……以猎取功名,日久年深,(以) 至于民族的智慧,为之闭塞。”材料反映了(    )
    A、秦始皇焚书的影响 B、汉朝独尊儒术的危害 C、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 D、清朝文字狱的危害
  • 10. 如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诸多王朝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 C、设立三司 D、八股取士
  • 1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制才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隋唐的科举制 B、明朝的八股取士 C、清朝的闭关政策 D、清朝的“文字狱”
  • 12.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认为危害最大的是(    )
    A、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焚书坑儒 D、重文轻武
  • 13.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直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壁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 14. 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C、以宋词和元曲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挥个人见解
  • 15. 明朝为强化皇权,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写八股文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 16. “问题并不完全在于他们所实行的考试制度本身,而更在于他们对考试本身的理解,考试本来是对于教育的总结,但却往往被人们当作了教育的目的,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必然会限制人们的全面发展,使考试结果与人们的实际能力脱节。”这一观点适用于评价(   )
    A、唐朝的考试制度 B、宋朝的考试制度 C、元朝的考试制度 D、明朝的考试制度
  • 17.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独尊《四书集注》 B、实行八股取士 C、大兴文字狱 D、加强思想控制
  • 18. 明太祖时,刑部侍郎茹太素上奏折,长达17万字,从开头到第6千字时,还未谈及正题,被太祖狠揍一顿。太祖继续阅读奏折,发现其在结尾提出五条建议,采纳合理的四条,并由此命令制定文书规范,“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这主要体现出明(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注重简约文书提高效率 C、八股取士扼杀思想 D、工作作风极其简单粗暴
  • 19. “文体既如此板滞……不能发表个人见解,知识分子埋首于空洞的形式和口头禅中,以猎取功名,日久年深,至于民族的智慧,为之蔽塞。”材料反映了(   )
    A、重文轻武的利弊 B、文字狱的危害 C、八股取士的弊端 D、科举制的废除
  • 20. 明朝许多精于此道的人虽然通过了考试,却成为了“不识古今传国之世次,不知当世州郡之名、兵马财赋之数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兴文字狱 B、八股取士的实施 C、重文轻武政策 D、设立锦衣卫
  • 21.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采用八股取士 B、打破门第限制 C、注重考查诗赋 D、考生各抒己见
  • 22. 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25岁状元赵秉忠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见图)。在该卷中,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答题的内容,只涉及“四书”“五经” B、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答题 C、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每部分两股对仗 D、答卷中,尽兴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 23.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隋唐科举制 B、明朝八股取士 C、明朝厂卫制度 D、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 24.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三承颗,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地……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的是( )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八股取土 D、文字狱
  • 25.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采取八股取士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制度
  • 26.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成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和批判了(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汉朝的独尊儒术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唐朝的科举制
  • 27. 为维护统治,我国古代诸多王朝,都注重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下图“?”处的内容应是(    )

    A、设立三司 B、设立厂卫 C、八股取士 D、废除丞相
  • 28. 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7.2%的进士出自平民。由此可见,明清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选拔了真正的人才 D、带来文学艺术繁荣
  • 29.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的害处跟焚书一样,而对人才的迫害和影响比当年在咸阳郊区坑儒四百六十余人更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科举制始终败坏人才 B、统治者偏爱严刑酷法 C、八股文阻碍思想进步 D、答卷内容脱离了实际
  • 30. 观察下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科举制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河南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D、江苏地区迁入人口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