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升九科学专题(14)-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土壤中存在多种离子,如 Ca2+、K+、H+、CO32-、PO43- 等。人们经常使用熟石灰来降低土壤的酸性,熟石灰能降低土壤的酸性,本质上是由于(   )
    A、OH-与H+结合 B、OH-与K+结合  C、Ca2+与CO32-结合 D、Ca2+与PO43-结合
  • 2. 如图甲某同学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反应,图乙是该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下列关于酸和碱反应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图中酸碱反应结束后,溶液pH=0 B、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C、酸和碱的质量需相等才能发生反应 D、酸碱反应的实质是Na++Cl=NaCl
  • 3. “松花蛋”(又称“变蛋”)是大家很喜欢的一种食品,因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碱性的物质而带有苦涩味。为减少苦涩味,在吃“松花蛋”时,最好蘸点下列哪种物质(   )
    A、白酒 B、食醋 C、食盐 D、白糖
  • 4. 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 5. 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7
  • 6. 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则(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B、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 C、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 D、混合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相等 
  • 7.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应用广泛,下列利用酸和碱反应的是( )
    A、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B、用醋酸除铁锈 C、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汗液中的氯离子 D、用食盐腌制食品
  • 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不同试剂进行实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选项

    所用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硫酸铜溶液

    出现蓝色沉淀,则氢氧化钠过量

    B

    石蕊溶液

    呈紫色,则恰好完全反应

    C

    锌粒

    有气泡产生,则硫酸过量

    D

    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则硫酸过量

    A、A B、B C、C D、D
  • 9.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SO42-个数比为2:1
  • 10. 某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内层是用铝箔包裹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有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可使外层两包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便可对内层食品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的最佳选择是(   )  
    A、浓硫酸和水 B、生石灰和水 C、石灰石和水 D、氯化钠和水
  • 11.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硫酸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钡离子

    C

    氢氧化钠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D

    氢氧化钠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A、A B、B C、C D、D
  • 12. 探究酸与碱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所示现象不能判断酸与碱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 , 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 , 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 13. 小科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中和反应时,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已经过量,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检 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错误的是( )

    实验方案

    使用的试剂

    判断的方法 

    A

    铁粉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B

    pH试纸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C  

    硝酸银溶液

    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D

    紫色石蕊试剂

    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A、A B、B C、C D、D
  • 14.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A、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B、滴入适量Cu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C、得混合液中Na+SO42的个数比为2:1 D、滴入适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测
  • 15. 将酸、碱溶液混合,得到中性溶液,说明酸、碱溶液中所含的H+数与OH-数( )
    A、相等 B、H+数大于OH- C、H+数小于OH- D、无法确定
  • 16. 下列没有运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A、服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 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蚊虫叮咬处涂上肥皂水,可减轻痛痒 D、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 17. 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稀Na0H溶液滴入稀盐酸 B、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C、4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NaOH和NaCl D、在20s到40s之间某一时刻,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 18. 下图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pH随时间变化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 C、b点表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点到b点的曲线变化证明该反应放热
  • 19. 下列离子组能在pH=10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O3 , K+ , Na+ , H B、K+ , SO42 , Na+ , NO3 C、Cl , K+ , SO42 , Cu2+ D、Ca2+ , Cl , CO32 , Na+
  • 20. 将25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25克20%的稀硫酸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与下列物质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氧化铜 B、二氧化碳 C、氯化钡溶液 D、硫酸铜溶液
  • 21. 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碱的水溶液显碱性,但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② 用pH试纸测得食醋的pH为9.2; ③ 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功能; ④ 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⑤ 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烟; ⑥ 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⑦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A、①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⑦ D、①②③④
  • 22. 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某个量y随稀硫酸的加入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y表示( )

    A、溶质的质量 B、氢氧化钡的质量 C、溶液的pH D、沉淀的质量
  • 23. 下列反应属于酸碱中和反应的是(     )
    A、Cu(OH)2+2HNO3=Cu(NO3)2+2H2O B、CO2+H2O = H2CO3 C、2KMnO4 Δ__ K2MnO4+MnO2+O2 D、HCl+AgNO3 = AgCl↓+HNO3

二、填空题

  • 24. 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同学们把两种无色溶液分别贴上P、Q标签,向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P溶液并测定其pH,再向溶液中逐滴加入Q溶液,并不断振荡,同时测定混合液的pH、温度与Q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由图甲分析可知:写出c点时杯内溶液中的离子有(填离子符号)。
    (3)、分析图乙中BC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 25. 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集气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 (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
  • 26. 人体胃酸主要成分是(写出化学式),胃酸过多我们可以利用酸能用碱中和性质,可以服用复方氢氧化铝来中和,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三、实验探究题

  • 27. 在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小明在1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逐滴滴入浓硫酸,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1)、AB段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的现象是
    (2)、小明根据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得出酸和碱反应放出热量,老师建议小明再思考一下,还有引起温度变化是
    (3)、为了探究硫酸是否过量,小明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了如表实验:

    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操作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现象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硫酸过量

    硫酸过量

    小白与同学讨论后,指出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有一个方案不合理,请指出不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28. 某兴趣小组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猜想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实验结果表明酚酞试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请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由此说明酚酞试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0%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过大:
    (4)、方案二: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①小青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现象可以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②请你帮助该组同学完成实验数据,x的值为

  • 29. 化学小组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后,从不同角度开展实验活动,验证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

    (1)、通过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进行验证。

    在实验1中,用滴管缓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观察到烧杯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 可能含有的离子

    (2)、利用中和反应放热进行验证。

    在实验2中,将稀盐酸全部注入试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观察到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学由此认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但有的同学不赞同,理由是(装置气密性良好,稀盐酸挥发忽略不计);他认为仍利用此装置,再补充一个实验才能达成实验2目的,将5mL稀盐酸换为 , 其余试剂及操作与实验2相同,然后比较实验结果。

  • 30. 某科学课堂围绕“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开展探究活动。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

    [实验探究]①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②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a.测溶液pH

    b.滴加Na2CO3溶液

    c.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标准比色卡,pH<7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 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实验探究]②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

  • 31. 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 , 其理由是 .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选填“1”或“2”)

四、解答题

  • 32. 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及时测量不同时刻溶液的温度与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反应时间(秒)

    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滴入稀盐酸体积(毫升)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pH

    13.2

    13.0

    12.7

    12.4

    12.1

    7.0

    2.0

    1.6

    1.3

    温度(℃)

    36.9

    37.5

    38.0

    38.5

    38.8

    39.2

    39.0

    38.8

    38.6

    (1)、观察上表发现,当反应时间在秒时开始,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
    (2)、完成上述实验,能否用氢氧化钠固体代替,并请说明原因
    (3)、结合上表中滴入稀盐酸体积与pH的变化数据,试计算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稀HCl的密度取1.0g/mL,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7.3%)
  • 33. 在研究“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过程中,取一洁净的锥形瓶,往其中加入25克氢氧化钠溶液,然后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

    (1)、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是
    (2)、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锥形瓶及溶液总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①a的值是    ▲  

    ②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34. 科学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酸碱中和反应,选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与100g氢氧化钾溶液进行反应,图2和图3分别是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精确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情况。

    (1)、分析图像可知,实验前图1烧杯中所盛溶液乙是(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钾”)。
    (2)、图2中c点应与图3中的(填“b”、“e”或“f”)点对应。
    (3)、根据相关数据计算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35. 在用 7.3% 的稀HCl和Ca(OH)2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根据此变化曲线,你认为实验操作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 a 克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此时溶液中溶质是 (写化学式)。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需写出计算过程)。
  • 36. 实验室有一瓶新配的烧碱溶液,小明同学设计实验测定了其溶质质量分数。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注:滴入酚酞的质量忽略不计)

    (1)、将稀盐酸逐滴滴入锥形瓶的过程中,边滴加稀盐酸边振荡锥形瓶,当观察到时,恰好完全反应,停止滴液。
    (2)、通过计算确定该瓶烧碱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
    (3)、问题讨论:若小明在滴加盐酸的过程中没有同时振荡锥形瓶,实验结果会(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37. 听说墨鱼骨能治疗胃酸过多,好学的小科和小妍想探个究竟。查阅资料,墨鱼骨含碳酸钙80%~85%以上,还含有多种氨基酸。
    (1)、墨鱼骨能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为了测定墨鱼骨中碳酸钙的含量,他们先将墨鱼骨洗净晒干,并按各自设计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小科称取10克洗净晒干的墨鱼骨,高温灼烧至质量不变,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5.4克。处理如下.

    CO2质量=10克-5.4克=4.6克

    设碳酸钙质量为M

    CaCO3

    __

    CO2↑+CaO

    100

     

    44

    M

     

    4.6克

    100M=444.6

    解得:M=10.5 克

    CaCO3%= 10.510 ×100%=105%

    小科的计算结果与事实不符,产生错误的原因是

    (3)、小妍将30mL稍盐酸分3次加入到3克样品中,每次加入盐酸后充分反应。待量筒内的

    水的体积不再变化时,读出水的体积,结果见下表。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2.0克/升,求:该墨鱼骨粉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毫升)

    10

    10

    10

    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毫升)

    220

    220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