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叙事的概念本是从文学研究的领域产生的。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指出“叙事”是“此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叙事是叙述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受述者感受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教育叙事则是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是叙事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范例。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叙事的热潮,这股热潮于90年代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现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丁钢认为“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叙事本身所揭示的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与感受,便成了教育学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邱瑜指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教育叙事一直存在,《论语》就是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从传统的学术认知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其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在师者孔子与弟子的互动事例叙述中,孔子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鲜明生动地印刻于故事诠释中,简短浅显的教育叙事之下却蕴含着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

    (摘编自苏婷婷《孔子教育叙事研究——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为例》

    材料二:

    《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述,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论语·侍坐》章)堪称孔门教育叙事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孔子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论语·侍坐》章是一次比较完整的教学活动,整场教学从孔子“问志”切入,以众学生各自“言志”为展开,最后以孔子“评志”答疑为结束。

    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强调经邦济世,即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拯救人世,治理国家。《论语·侍坐》章秉承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的观,在孔子询问其弟子理想时,教学目的清晰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言志”,即学生的理想教育课。讨论由孔子“问志”引出。在整场讨论活动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畅谈理想,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见解,在“评志”中态度明晰,肯定曾点,其实也是将孔子的道德观传播给学生,最后完成一堂以"各言其志"为教育目的的高效课堂。

    “侍坐”指学生陪坐在老师近旁,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师生平等,氛围轻松。孔子在讨论开始之前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轻松导入,鼓励众人打消身份顾虑,大胆言说。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倾诉、辩论、质疑,养成思辨思维。

    孔门弟子三千,性格、资质各有不同,《论语·侍坐》章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就是志趣不同、性情各异的典型代表。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孔子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四人的“言志”,孔子充分尊重学生的理想,“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对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孔子的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子路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莽撞冲动,孔子回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既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论语·侍坐》章中,孔子秉承组织、引导的原则,巧妙提问,循循善诱。讨论开始前,将问题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抛给学生,并且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角度与立足点。在子路回答后,孔子没有急于评价,干扰其他学生思维,而是引导、组织其余学生各言其志。在讨论中,孔子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既对课堂节奏充分把控,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摘编自张静《〈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及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叙事中的叙事概念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叙事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具体的教育目的。 B、教育叙事是叙事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尽管这股潮流源于国外,但在中国早就存在教育叙事的文本。 C、教育叙事研究不涉及教育“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对教育的理解需要读者自己从故事中体验。 D、孔子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因此在提出问题后,就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叙事到教育叙事,再到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材料一第一段中对概念的解释层层深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B、《论语·侍坐》章呈现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教学活动,以“问志”为问题导入、“言志”为讨论内容、“评志”为活动小结。 C、《论语侍坐》章可看作一次理想教育课,课上学生曾点的看法符合孔子经邦济世的思想,因此得到肯定。 D、孔子充分尊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理想,每听完一个人的见解,就会认真地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没有用到教育叙事原理的一项是(    )
    A、某教师课堂上讲述司马迁《史记》中“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 B、某教师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日常教育、生活和管理的故事. C、韩愈在《师说》中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教导李氏子蟠。 D、邹忌用自己“吾与徐公孰美”的故事讽谏,劝齐王纳谏。
    (4)、请根据材料,概括《论语·侍坐》章的教育叙事特点。
    (5)、为什么《论语》被看作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请结合材料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她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爮斝(bān páo jiǎ)”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盅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妙玉斟了一盅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盏?”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使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她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她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迎接、笑让、烹茶,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奉上,可以看出妙玉是热情周到的人。 B、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 C、选文用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主要人物的对白,既刻画了人物独特的性格,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而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
    (2)、《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请简要概括选文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的?
    (3)、“世法平等”即世间万物平等,请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世法平等”在妙玉和宝玉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苏秦为赵合从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囊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B、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C、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D、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霸王之资”中的“资”与“持千金之资币物”(刘向《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的“资”含义相同。 B、文中“天下莫能当也”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当”含义不同。 C、文中“大王诚能听臣”中的“诚”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 D、“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神,古时君王都要祭祀土地神、谷神。后来就代指国家,如“民为贵,社稷次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苏秦告诉楚威王,楚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秦国的盛衰;楚国强盛了秦国就被削弱,楚国变弱秦国就变强大。 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合纵之事,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都来进贡朝拜,奉行楚王诏令。 C、苏秦告诉楚王,主张连横的人是割让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讨好秦国,来结交强秦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祸患。 D、楚威王认为,秦国贪婪暴虐如虎狼,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不敢与楚国深入谋划,所以合从联盟对自己国家有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②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

    (5)、苏秦前往楚国游说,他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打动楚王?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 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 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 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2)、《登泰山记》中用“”描写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三、基础知识题(本题共11小题,每题2分,共22分)

  • 6.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欲辟土地,秦楚 D、项伯杀人,臣
  •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用亡郑陪邻/其无礼于晋 B、君知难也/吾还也 C、舍郑以为东道主/使烛之武见秦君 D、子亦有不利/用亡郑以陪邻
  • 8. 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 C、既东 D、郑既知
  • 9.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也可作敬辞,尊称男子,文中的“沛公”指爵位。 B、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曾被称为“天府之国”。 C、相,是指在朝中的文臣,一般特指宰相,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D、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秦以外的六国,而现在的“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
  • 10. 下列选项中,对课内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简直怒不可遏。但是第二天见到刘邦来谢罪,却洋洋自得,还将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恃勇骄横、胸无城府、拙于应变的性格。 B、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实则深入虎穴,刘邦做到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回到军中立诛曹无伤,则体现他的坚决果断。 C、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能在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之时出使秦师,勇闯秦营,是一位勇士;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辨士。 D、“子路率尔对曰”之后“夫子哂之”,“率尔”一词充分体现出子路鲁莽直率的性格特征。
  • 11.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用力焉②长者折枝 B、①一羽不举②以及人 C、①不足举一羽②推恩足保四海 D、①天下可运掌  ②功不至百姓
  • 13.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舆薪之不见

    A、有复于王者 B、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14.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姥姥因自己家当日与金陵王家连过宗,便到荣国府找到周瑞家的,想见王夫人,周瑞家的介绍凤姐才是管事的,带她见了王熙凤。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说贾府虽然外头看来轰轰烈烈,殊不知大有大的难处,最后只是雇了车打发刘姥姥回家。 B、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提起宝钗的病和药“冷香丸”的配方。薛姨妈托她到王夫人处给迎、探、惜和凤姐送宫花。最后送花到黛玉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C、谈到秦可卿的病,贾母说:“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并叮嘱王熙凤去好好看看秦氏。 D、“金陵十二钗”中最先香消玉殒的是秦可卿,她在临死之前,先托梦给王熙凤,提醒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
  • 15. 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回来后宝玉立马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 C、赵姨娘之子贾环和宝钗等人赌骰子,输了耍赖,宝钗为他掩饰,莺儿却不服,说贾环不如宝玉,贾环哭,被赶的宝玉劝回家。贾环回家后向赵姨娘搬弄是非,恰好被凤姐听见,凤姐一番抢白,让贾环和赵姨娘无话可说。 D、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 16. 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人哄骗宝玉说,其母、兄要赎她回家。宝玉十分着急地挽留。袭人则趁机向宝玉提了几项要求,如要宝玉不能放纵任情,少发怪论、好好读书,并改掉爱红的毛病,不准偷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等。宝玉满口答应。 B、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贷,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C、秦可卿病死,贾珍肆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 D、《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四、作文(60分)

  •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抢位跑、保速跑、冲刺跑”是长跑运动过程中的三个术语。抢位跑,听到起跑枪声后尽力冲在前头,抢占有利位置,避免受阻或破坏跑的节奏;保速跑,应以高速运动的能力,保持速度不变,直至终点撞线;冲刺跑,以坚强的毅力一鼓作气地快速冲向终点。抢位跑,是良好的开端;保速跑,是中途的持之以恒;冲刺跑,是最终的奋力一搏。三者前后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否则难以取胜。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