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暑假练习题(二)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排序中,正确的一组为(    )
    A、隋——西晋——秦——元 B、西晋——隋——元——秦 C、秦——隋——西晋——元 D、秦——西晋——隋——元
  • 2. 下列朝代曾统一中国的是(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隋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 3.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用筒车灌溉田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4. 隋唐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最准确的应概括为(   )

    A、繁荣与开放 B、光照四邻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对外交流的频繁
  • 5. 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对东北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 B、设立驻藏大臣 C、接受土尔扈特部回归 D、发动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军
  • 6. 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这些场所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的提倡 B、农产品交换的需要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 7. 假如你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朝,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

    A、到都江堰旁散步 B、看到骑马、拔河、射箭、弈棋活动 C、看阎立本作画 D、到东京城内的“勾栏”看演出
  • 8. 下列史实可能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能找到的是(   )

    A、武王伐纣 B、齐桓公称霸 C、班超经营西域 D、焚书坑儒
  • 9. 《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材料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 B、秦、隋、元 C、秦、元、明 D、隋、元、明
  • 10.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古代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包括(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南宋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1.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凝固的历史”之美誉。下列陶俑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宋人表演蹴鞠 B、宋人表演词朗诵 C、元代人表演杂剧 D、元代人表演杂技
  • 12. 北宋时候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

    A、造纸术和火药 B、火药和指南针 C、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和造纸术
  • 13.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的计策起到的作用是(    )
    A、加速了宋王朝的统一进程 B、使宋王朝免遭外族入侵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了宋王朝的行政效率
  • 14.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 15.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中描述的制度及其正式诞生的时期分别是(    )
    A、世袭制隋文帝时 B、科举制隋炀帝时 C、科举制唐太宗时 D、世袭制武则天时

二、填空题

  • 16. 看图,回答问题

    运河的中心是:A.(地名);

    运河两端:B.北达(地名);

    C.南至(地名);

    (从北到南)运河四段:D.;E.;F.;G.

  • 17.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成就领先世界。请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贡献连起来。

    毕昇       ①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     ②发明活字印刷术

    李时珍     ③编写《本草纲目》

    徐光启     ④编写《天工开物》

    宋应星     ⑤编写《农政全书》

  • 18. 根据提示,写出相关人物:
    (1)、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是
    (2)、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起了疆域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3)、“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他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4)、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他在失去一位重要大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
    (5)、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创作《窦娥冤》的是
    (6)、他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他是
  • 19.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

    (1)、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由他设计的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建筑是

    (2)、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还以亲身经历见闻写成

    (3)、元朝来华的意大利旅行家写的 , 让西方了解了中国的富庶。

  • 20.

    人物追踪: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1)、按时间写出以上人物的序号是

    (2)、被“唐宗”喻为自己“知得失”的镜子的人物是

    (3)、“宋祖”于年建立北宋。

三、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威尔斯《世界简史》

    材料二: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材料三:郑和7次下西洋:

    材料四:(清朝前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1)、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试举两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宋代丝绸贸易有了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设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这一机构叫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什么地方?最远达到什么地方?
    (4)、材料四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该政策给清朝带来什么影响?
    (5)、唐朝和清朝对外政策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感想?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2)、哪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事件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二中的“二敌”指哪两个政权?请结合材料,分别从政治角度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4)、从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到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唐和北宋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何显著不同?
  • 23.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有哪些?
    (2)、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行业是什么?宋朝时哪一种粮食作物是这一行业的支柱?
    (3)、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试举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当时海外贸易得以繁荣的技术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5)、宋代经济快速发展,对我们现在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示?
  • 24.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集权示意图》

    材料二“文定八股,句出经书”推动了平民子弟读书应试「'但这种造就、选拔官员的制度却剥夺了士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皇权的传声筒。

    明代最重要的特种镇压部门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赵翼《檐曝杂记》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制度?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