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九点,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遊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删改)

    材料二

    艺术素材依托于时代,艺术素材来源于生活。生于封建社会的曹雪芹因早年生活在北京、江浙两地,所以其笔下的《红楼梦》就体现了许多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

    《红楼梦》中的建筑体现了一种秩序美。这些建筑犹如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的区别,有君臣、父子的严格界限,不可有丝毫的逾越。例如,门在《红楼梦》中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其中,大门用于正规的礼仪。元妃省亲的时候是将“銮舆抬入大门”。还有一些重要的仪式和节日大门也会开;贾家除夕祭祀“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宝玉娶亲时也是“大轿从大门进”,贾府赏中秋开夜宴时也是“园子正门俱已大开”,礼乐精神在“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建筑的组合来讲,《红楼梦》中的建筑,无论是个体或群体,都具有强烈的中轴线平面布局、用对称的布置体现一种严谨规整的效果,呈现出对称之美。中国古代建筑,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其平面常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正因如此,《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中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这种布局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布局原则。

    《红楼梦》中的建筑还渗透着含蓄曲折美。含蓄就是“隐”,“隐”能使作品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而建筑的含蓄则能给人遐想的空间。《红楼梦》中府邸的入口处的影壁和穿堂的屏风就是“隐”在建筑上的表现。它们使整个建筑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空间变换的感觉。大观园里的建筑有的没有明显的轴线、基本造型是曲线形,以“含蓄”为标准,展现了曲折幽深、藏而不露的神韵。在“大观园试才题匾额”这一回中,大观园的山石水木,楼阁亭榭,曲廊画桥或是“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或是“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鹰”;或是“粉垣环,,绿柳周垂……两边尽是游廊相接”,厅堂轩馆,楼阁台榭,处处可见曲势,时时显得优美,尤其是曲廊,人行其中,幽静深邃,可以使人产生广阔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摘编自黎书文《<红楼梦>中的建筑与中国传统美学》 ,有删改)

    材料三

    (黛玉)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具有自己丰富的“词汇”,如梁、柱、枋、檩、门等都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B、中国建筑的“文法”是经由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C、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出中国建筑中轴线平面对称的布局原则。 D、中国的传统建筑虽然讲究规则、对称;但建筑中的风景却也有着不规则、不对称的美,通过造型的起伏形成曲折有致的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不仅在地域上分布范围广泛,而且形式上都大同小异。 B、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既有极大的“拘束性”,呈现出统一性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注重灵活创新,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C、《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由正门出灵,可见府第大门反映着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规范。 D、《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多种特征,而且映射了中国传统美学。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中国建筑具有“藏而不漏的神韵”一项是(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密锁重关掩录苔,廊深阁回此徘徊。 C、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D、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4)、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举例进行分析。
    (5)、材料三描写的“荣国府”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网文界约定俗成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

    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这个“网生起源说”是否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该刊物发表了很多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均出现在“榕树下”和“金庸客栈”之前,也比《风姿物语》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要早好几年!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网络原创的文学作品,只要是用汉语(海外称“华文”)表达,并且是刊发于汉语网络平台(无论它是网刊、网站、论坛或个人主页),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计较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文艺报》,2021年2月26日)

    材料二:

    欧阳友权“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网生起源说”,必须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土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学。其二是若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定为1991年在美国诞生的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出现了如此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生态,而引领了互联网革命的欧美并未生长出一种有别于印刷时代文学工业的网络文学工业呢?

    《华夏文摘》创刊号上发布《太阳纵队传说》,但在该文标注有“本文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显然,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在时间上虽是最早,但仍是把网络当作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在内容创作上并未显示出充分的“网络性”。

    包括《华夏文摘》在内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与今日作为中国网络文学主体的商业文学网站和超长篇类型小说并无直接的亲缘关系,中间没有形成一个“演进的链条”。这一链条的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其实,细察“网生起源说”的“网生”,最后导向的就是以金庸客栈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模式。

    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

    (摘编自邵燕君《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是金庸客栈——兼应欧阳友权“网生起源说”》,《文艺报》,2021年05月12日)

    材料三:

    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缘起大致有三种观点:站点说、作家作品说、现象说。

    “站点说”相对简单,谁建站最早自然那里就是发端之地。“作家作品说”则包含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北美留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学作品算起,可以追溯到1989年。1991年4月,少君在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上发表短篇小说《奋斗与平等》,被认为是华文网络文学的开篇之作。而中国网络小说的肇始者被认为是罗森于1997年8月开始连载的《风姿物语》。黄易创作于1988年的《破碎虚空》即初现了玄幻武侠题材的奇幻瑰丽之美。

    我个人主张的是“现象说”。这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即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

    我赞同一种说法,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所有早期对网络文学有过贡献的平台,个人领跑者(包括海外留学生),乃至西幻、日漫都是源头的一部分,但起始年还是应该以重要现象作为依据,《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不只是一部作品,还是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若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做一句话溯源的话,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黄易+《风姿物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榕树下文学网,1998年瓜熟蒂落钟声响起,一个时代新的文学坐标由此建立。

    (摘编自马季《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文艺报》2021年5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坛起源说”认为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中的“演进的链条”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 B、《太阳纵队传说》标注有“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这说明其创作仍是传统文学路子,网络仅是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 C、按照“网生起源说”、“现象说”、“多源头”说,中国网络文学源头产生于“北美”,这没有学术争议,只是不能解释欧美网络文学工业存在的现象。 D、以“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的内容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溯源,暗含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起源说”和“多源头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能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网络文学发展就能行稳致远。 B、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是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作品,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 C、如果从“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角度对中国网络文学溯源的话,源头是北美留学生邮件,廓清这一文学正根,关乎中华文明的定位。 D、探究中国网络文学缘起,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目的是把握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提高中国文学位置和价值。
    (3)、简析材料一的论证脉络。
    (4)、材料二反驳了材料一的哪些论断?并相应又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段一:

    苏轼以吟诗有讥讪,言事官幸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时李定为中书丞,对人太息,以为人才难得,求一可使逮轼者,少有加意。于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携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驰,驸马都尉王诜与子瞻游厚,密遣人报苏辙。辙时为南京幕官,乃亟走介往湖州报轼。而僎行如飞不可及。至润州,适以子病求医留半日,故所遣人得先之。僎至之日,轼在告,祖无颇州事。僎径入州 , 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狞恶。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无颇云:“事至于此,无可奈何,须出见之。”轼议所以服,自以为得罪,不可以朝服。无颇云:“未知罪名,当以朝服见也。”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献曰:“轼自来恼朝廷多,今日始是赐死。死国不辞,乞归与家人诀别。”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无颇乃前曰:“太傅必有被受文字。”僎问谁何,无颇曰:“无颇是权州。”僎乃以台牒授之。及开视之,只是寻常追摄行遣耳,僎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此事无颇目击也。

    (选自《孔氏谈苑》)

    文段二;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还,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运卿否?’朴曰:‘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B、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C、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D、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无颇权州事”与“权,然后知轻重”(《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权”字含义相同。 B、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在汉代,常称都廨、公廨。 C、殛,从“歹”,本义是杀死、诛杀。文中是触犯、冒渎的意思。 D、东封,汉武帝曾东至泰山行封禅事。后“东封”指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用绘声绘色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时的情景,反映了封建官场的冷酷和残忍。 B、两篇文段记述苏轼的表现大相径庭。文段一中他显得举措迂拙,书生气十足。文段二临别他仍能作诗宽慰妻子,表现其从容大度。 C、文中祖无颇表现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在气势汹汹的皇甫僎面前他大胆地索要公文,不卑不亢回答问题,显示了他非凡的胆识。 D、文段一文末写道“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既形象地表明了百姓们对苏轼的爱戴,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李定为中书丞,对人太息,以为人才难得,求一可使逮轼者,少有加意。

    ②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5)、文中是如何表现皇甫僎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样子的?
  •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新柳

    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注释】金穗,指柳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紧扣标题,摹绘特定时间背景下的景物,为之后抒发情感做铺垫。 B、第六句将“雨”和“柳”这两个意象交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清新的气氛。 C、尾联写离别的无奈,“多”表明离别境况无法逃避,“杀”突出了离愁之深。 D、本诗由物感怀,借助“柳”这意象及折柳送别的传统,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本诗包含了多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
    (2)、秦观《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句子是“”。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远超做“小相”之事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然而,博物馆并非所有人能触手可及。与北京、上海汇聚上百家博物馆相比,很多地方还没有建设完善、维护良好的博物馆。对生活在中西部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很多人来说,博物馆仍然是陌生的名词。

    国家级博物馆和省博物馆往往建设完善,访客 , 甚至每天一早就出现排队的长龙。但省级以下的公办博物馆因财政投入导致。有的地方充分保障财政投入,使博物馆拥有不错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参观者的“回头率”较高;有的地方缺乏对博物馆投入,馆舍狭小老旧,展出品维护不当,专业讲解人员稀缺,导致博物馆 , 可能连当地人都不知道博物馆的大门朝哪个方向开。

    博物馆的资金和资源投入需要下沉。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当地人会把博物馆视为学校、体育馆一样常见的公共机构。在有的发达国家,一座人口没有几万人的小镇上就可能存在不止一家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虽然规模不会很大,但是小而精,是地方文化保育和传承的实体博物馆的平均服务半径

    【注释】①文化设施的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孙犁赞赏《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 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了如诗一样的美感效应。

    事实上,也可以说,所有小说,都无不是抒情之作。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如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感情是诗人天性的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了诗。”“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 , 作家就不能拿起笔来……”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若在这个意义上说,

    然而,具体到每一次的创作过程,尤其是写小说,促使作家拿起笔来的主要契机,却又各有不同。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年了。 D、倘若以“起跑线”定输赢,《山海情》中的年轻人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刘秀祥,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的一名教师。从教以来,他始终把家访作为工作的“必修课”,不断走进学生的家里,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相信读书的力量。他走遍望谟县的村村寨寨,骑坏了8辆摩托车,被拒绝过、被狗咬过、摔伤过,但他从未放弃。2001年,刘秀祥带着失去生活能力的母亲去县城求学,放学捡废品,周末打零工。面对异常艰难的生活困境,他没有气馁,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他要靠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当他面对大城市企业给出的优厚待遇时,却选择了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深知,家乡的孩子们更需要他。

    (摘编自《二十大代表风采录——刘秀祥:大山深处的筑梦人》)

    材料二:

    江梦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这位湖南女孩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她在父母的帮助下,她不仅通过眼睛学会了“听”和“说”,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考上吉林大学。入学后,学习成绩也一直出类拔萃,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吉林大学药学院2018届硕士学位。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请综合以上材料内容,选择下列其中一个任务完成一篇作文。

    任务一:请以“青春价值”为主题,联系自身经历和新时代生活的特点,写一篇演讲稿。

    任务二:请以振华中学高一(1)班李明同学的身份,给刘秀祥或江梦南写一封书信,阐述你对“青春价值”的理解,并期望对方给予回信,以勉励正在迷茫中的高中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