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倾向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10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荷塘月色

    胡竹峰

    ①窗外街市,人们迎面而来又背身走去,如同岁月的更迭。市井尘音纷纷扰扰,利来利往,其中有世情热味。热爱、热心、热闹、热衷、热烈、热情……是烟火,是人情。人在世间烟火里久了,需要跳脱,需要清凉。荷塘是暑日的清凉引子。

    ②在此处游荡,一年几度,忘了是第几回。

    ③那一大片荷塘,蓦然惊心,几百亩,一望有涯,被柳树挡住了。夕阳下,天与地寂静无声,荷叶新绿安然。树要古,古木肃穆,让人有敬意;青草要新,欣欣翠绿才有喜气,才有元气。面对这泱泱荷园,浩大饱满之气扑面而来,精神为之壮阔。

    ④暮气越来越浓,先是起了一层淡淡的雾。不多时,灰沉沉的夜色来了,月也来了。月色撩人,也像淡淡的、蒙蒙的雾,又像袅娜的青烟,给人以居家的悠然感。风吹荷动,微微作响,月上中天。

    ⑤古人说月色无可名状,却可以摄招魂魄,颠倒情思。日光健朗,有英雄气,月差不多是尤物吧,有一些脂粉气、轻柔气,荷塘月色更甚,多了清静、多了清凉、多了清逸,可赏颜色,可观情态,幽静迷蒙,让人心头松软。

    ⑥站在荷塘边,风是清凉的,月是清凉的。缕缕荷香裹着身体,片片皎白也裹着身体,似乎能透过肺腑,一股股凉意流入四肢百骸。人浸在清辉中,月似乎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心神与苍穹凝成一体,如水乳相融,又像雨雪交汇,着实有说不出的妙境。一时无我,让人忘了尘世的荣辱悲欣。幼时被母亲抱到庭前拜月,月亮不是兄弟不是姊妹,乡俗说是月亮外婆。在孩子眼里,外婆身上有月色的温柔。月色也有外婆的和气,所及之处,皆为净土。

    ⑦荷边是菜地。修长的小白菜,曲线玲珑。甘蓝半藏住绿色的菜心,莴笋呆头呆脑地立在风中,肥憨的南瓜懒洋洋地躺在地上,嫩生生的豌豆苗,墨绿的葱叶,一畦畦芹菜长得茂密。夜越来越深,野草上凝有冷露,触手一碰,手便湿了。月色朦胧中,但见远方淡褐色的山影,点点灯火与村舍相映,偶有几声犬吠。

    ⑧夜风一次次拂起荷叶、荷花,月停在半空,冷光照着,茫茫一片。七月天,头上竟有凉意。空阔处,天上月与水底月辉映,只手探向水面,那月化作无数小碎片四散开来。这样的月色是多年前的往事了。故乡的夏夜,一轮金黄的圆月斜挂在门前的梨树上,洒下一片清辉,半爿院子仿佛被涂了一层银粉。目光所及,是一幅深幽空阔、安详静穆的山村图画。

    ⑨去年冬天在川,车过僻静村落,见一大片枯荷,枯到极处,不存一丝绿色。冬日里水田残水盈盈,是另一种生机。水里的枯荷与水上的枯荷互映,枯到极处反而有奇绝之美,与眼前夏日的气象全然不同。有农妇在收红薯,忍不住接过锄挖了半块地。红薯一丛丛、一串串,紫红色,散在褐土上,有干净的富贵。

    ⑩寂静荷塘上方的圆月,以澹远的夜空为背景,其色如银如玉,那里有先秦之光,两汉之光,六朝之光,隋唐之光,宋元之光,明清之光,更有今日之光。光照荷塘,光照山水,照着大地,投下一道道冷淡模糊的影子。

    ⑪夜色无邪,月色又给无邪的夜色添了灵性。月越发明亮,风喃喃不休,轻如耳语,月光下的荷塘一动不动,平淡自然如展开一卷荷图。天际似有水意,人在凉亭里坐着,一股野性的生气击面。

    ⑫月慢慢向西边靠移,光华清嘉如圣境。没有古人纵舟酣睡十里荷花中的雅兴,然香气怡人,清梦甚惬,彼此无异。夜终是深了,凉风沁人肌肤,起身回去,人走月也走,藏身在一朵晦暝的云中。一时间,“____________”的旧事兜上心头。

    (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赏析下列句子。

    月色朦胧中,但见远方淡褐色的山影,点点灯火与村舍相映,偶有几声犬吠。

    (3)、下列诗句填入第⑫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校刊的《美文共赏》栏目正面向全校征集文章,若你作为投稿者推荐该文入选《美文共赏》栏目,请你以801班小明的身份向编辑写一封简短的推荐信。
  •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雨》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 , 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 , 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能干,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要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以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裙    豆年华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就是在为“雨”高唱美的赞歌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4)、古往今来,颂雨唱雨的诗文很多,可作者对雨的认定却别具一格,可谓匠心独运,读了此文,你知道他是怎样认定的吗?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丹青难写是精神”,作者在描写“春雨”和“夏雨”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出怎样一幅生活画面?
    (6)、读完此文,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那么就拿起笔来,调动你的生活阅历,书写一段冬雨的情致吧!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 , 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 年 12 月 17 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3)、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5)、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莫怀戚《散步》

    (6)、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 4. 文学作品阅读

    仙堂戏院

    林清玄

    ①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

    ②有时候回乡,我会情不自禁地散步到仙堂戏院那一带去。戏院外等着捡戏尾的小学生,[A]他们或坐或站,验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口的小姐拖开咿呀作响的老旧木门,然后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

    ③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花,天天去捡戏尾。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衣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

    ④那时戏院不卖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带着就可以免费入场。[B]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和善的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婢婢”不绝予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脸皮那么厚,如果有人带我看电影,叫我唤他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

    ⑤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特吕弗的自传电影,知道他小时候也有偷海报、偷剧照的癖好,长大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导演。想想当年和我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叹。

    ⑥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不知电影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大家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我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的月考我也没有参加,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在待子上都坐不住,但我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放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因此单调了不少。

    ⑦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有了彩色电视机,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机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节目还是免费的——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拍苍蝇打发时间,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⑧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经历着惨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中的节目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获奖电影一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⑨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的外貌变了,竹子做的长条凳被沙发椅取代,铁皮屋顶成了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天花板,铁铸的大门代替咿呀作响的木门。它的许多历史痕迹都被抹去了。当然,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的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⑩我至今爱看电影、爱看戏,总希望每部戏都有圆满的结局,可以说是从仙堂戏院开始的。而且我相信这种传统一直保留下来,总有一天,吾乡说不定也会出现一个特吕弗,那时即使丢掉万张海报的代价也都有了回报——这也是我对仙堂戏院一个乐观期待。

    (1)、跟随作者的记忆,追寻戏院变迁史,完成思维导图。

    (2)、文章的语言充满趣味,请与比照材料进行对比,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典型原句

    比照材料

    我的看法

    [A]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咿呀作响的老旧木门,然后就像庥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

    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老旧木门,进入戏院。

    [B]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

    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不放弃,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

    (3)、小杭与小州研读本文时产生了一些争议,请你补全对话。

    本文以电影为主线,第⑥段写歌仔戏和布袋戏纯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觉得呢?

    我觉得不能删,因为

    哦,我明白了,难怪作者会有“沧海桑田之叹”,我觉得作者是在叹

    (4)、阅读文本,结合《社戏》,谈谈你对“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这句话的理解。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市声拾趣

    张恨水

    ①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唤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②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面有部分是极简单的,如“羊头肉”“肥卤鸡”之类。可是他们能在声调上,助字句之不足。至于字句多的,那一份优美,就举不胜举,有的简直是一首歌谣,例如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琪林,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又像秋冬卖大花生的,他喊着:“落花生,香来个脆啦,芝麻酱的味儿啦。”这就含有一种幽默感了。

    ③也许是我们有点主观,我们在北平住久了的人,总觉得北平小贩的吆唤声,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如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特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里很少行人,有两三个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于是有辆平头车子,推着一个木火桶,上面烤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白薯,歇在胡同中间。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来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当你早上在大门外一站,感到又冷又饿的时候,你就会因这种引诱,要买他几大枚白薯吃。

    ④在北平住家稍久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卖硬面饽饽的人极为可怜,因为他总是在深夜里出来的。当那万籁俱寂、漫天风雪的时候,屋子外的寒气,像尖刀那般割人。这位小贩,却在胡同遥远的深处,发出那漫长的声音:“硬面……饽饽哟……“我们在暖温的屋子里,听了这声音,觉得既凄凉,又惨厉,像深夜钟声那样动人,你不能不对穷苦者给予一个充分的同情。

    ⑤其实,市声的大部分,都是给人一种喜悦的,不然,它也就不能吸引人了。例如:炎夏日子,卖甜瓜的,他这样一串的吆唤着:“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在碧槐高处一蝉吟的当儿,这吆唤是够刺激人的。因此,市声刺激,北平人是有着趣味的存在,小孩子就喜欢学,甚至借此凑出许多趣话。例如卖馄饨的,他吆喝着第一句是“馄饨开锅”。声音洪亮,极像大花脸喝倒板,于是他们就用纯土音编了一篇戏词来唱;“馄饨开锅……自己称面自己和,自己剁馅自己包,虾米香菜又白饶。吆唤了半天,一个子儿没卖着,没留神丢了我两把勺。”因此,也可以想到北平人对于小贩吆唤声的趣味之浓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 的感知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市声就是指街头小贩的吆唤声。 B、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否则它就不吸引人了。 C、作者描述了小孩子喜欢学小贩的吆唤声,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懂生活情趣。 D、作者能融入北平的普通市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趣味。
    (2)、第③段中“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这句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好的语言能在实际运用中引发心理共鸣,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吆唤声,作为一个口头广告语,也有这样的效果。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任选一句)

    A.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B.哦!吃啦,甜来一个脆,又香又凉冰琪林的味儿。吃啦,嫩藕似的青脆甜瓜啦!

    (4)、作者笔下的大部分市声,都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为什么又在第④段描述了“既凄凉,又惨厉”的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最美的流星

    包利民

    天黑透了,枪炮声已渐渐停止,战士们蜷缩在战壕里,暂时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经过一天的激战,两翼的阵地已落入敌手。这个营所在的阵地已被分割合围,情势非常危急,而且伤亡惨重。如果天亮敌人发起进攻,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的,大家都很担忧。

    李小豪仰卧在战壕里,剧烈的心跳好长时间才平缓下来。他望向黑沉沉的天空,这本是一个很晴朗的夜,没有月亮,星光都点点地闪现出来。蓦地,一颗流星拖着一条光尾划破夜空,消失于远方。身旁的战友张南也看着星空,说:“天上一颗流星,地上就会死一个人, 不知谁又要牺牲了!” 李小豪说:“迷信!咱们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友,那流星还不下成雨?”张南躬起身子,说:“那是白天,你能看见吗?”说完又重重地躺下,叹了口气说:“要是明早敌人再发起进攻,可怎么办呢?” 李小豪亦是无语。

    这时,战壕那边一阵骚动,两人忙奔过去,只见负重伤的副营长已经牺牲了。那一刻,两人都想起了刚才那颗流星。营长阴沉着脸说:“咱们不能这样坐以待毙, 应该派人突围出去, 向主力部队汇报战况,然后里外夹击歼灭敌人!”由于电台损坏,和大部队早已联络不上了。张南挺身而出: “营长,我突出去!带主力部队连夜赶回来,把敌人全消灭掉!”营长看了看张南,点了点头,拿出一颗信号弹装进手枪,交到张南手里,说:“大部队要开始进攻的时候,你打出信号弹,我们就反攻!”张南把手枪往腰里一别,跃出战壕,消失在黑暗中。

    过了一会儿,远处传来枪声 , 战壕里的人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特别是李小豪,更是坐卧不安。良久,枪声停止了,战壕里一阵沉寂,每个人都望向黑沉沉的远方,也不知张南有没有突围成功。大家能做的,只是这种煎熬般的等待。时间缓慢地流逝着,李小豪不转眼珠地盯着夜空,并没有流星再划落,张南应该没事吧!

    已近午夜,一些战士已经睡着了,而李小豪依然望着夜空,此时他最怕的,就是有流星,他也有些相信张南的话了。张南和他不仅是战友,还是同乡, 两人一起参军,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他们都在一起。正自想着,忽然,一颗流星从远方天际升起,闪过一道绚丽的光。李小豪吓得一下子坐起来,心里一片茫然和悲哀,张南完了!直到身边的战士抄起武器,远处也传来枪声,他才蓦然惊觉,那不是流星,是信号弹,是张南打出的信号弹!随着营长的一声“冲”, 他们跃出战壕,向敌人的阵地扑去。

    李小豪得知好友张南没事,信心大增,他一边冲一边灵活地躲闪着敌人的火力。喊杀声震天,主力部队已突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反包围成功。在炮火的光亮中,李小豪忽然看见了张南,他急忙移动过去,张南正向阵地上的残敌射击。李小豪刚跑过去,张南却忽然一晃栽倒在地。李小豪扑过去抱起他,见他头上和胸前都冒出血来,一时心慌,大喊他的名字。张南睁开眼睛,见是李小豪,吃力地说:“我是不成了!兄弟,刚才你看见流星没有?那就是我的星星!”李小豪望了一眼夜空,含着泪说:“我看见了,那个流星最大,最好看!”同时,他想起了那颗美丽的信号弹。张南闻言,嘴角泛起一丝微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许多年过去,枪炮之声早已成了遥远的回忆,李小豪常常在夜里醒来,望向窗外的星空。倡尔会看见流星,他的心就会风起云涌。是的,这许多年中,这一辈子,他再也不会看见那个漆黑的夜里,那颗带着希望的星星从黑暗中升起。那是生命中最灿烂的流星,让他心里时时划过怀念与感动。

    (有删改)

    (1)、阅读选文,补全下面故事情节及其人物心理。

    情景

    一望夜空

    二望夜空

    三望夜空

    四望夜空

    再望夜空

    故事情节

    我军被围,形势危急

    张南无迅,错以为亡

    会议往事,难忘战友

    人物心理

    担忧

    坐卧不安

    心慌

    (2)、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是(    )
    A、选文通过一次悲壮激烈的反击战,塑造了以张南我代表的有血有肉的战士形象。 B、选文通过③、⑤段的加点词语“跃出”分别表现了张南的坚定果敢和李小豪的勇敢无畏。 C、选文第⑤段运用插叙,交代了张南与李小豪多年并肩作战的历程和深厚情谊。 D、选文结尾自然收缩,紧扣线索,结构严谨;升华主题,情寓于中,让人泪目。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战壕里的人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张南闻言,嘴角泛起一丝微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从描写方法赏析句子)

    (4)、分析选文标题中“流星”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