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三)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2. 下表所示为孟子和墨子所讲的“义”的相关解释。据此可知,二者都( )
人物
相关解释
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认为“义”所代表的道德价值高于自己的自然生命
墨子
“天志"有如轮人之规,匠人之矩,而“义果自天出矣”。认为“义”是衡量天下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A、推崇“义”的价值 B、以"义"划分社会等级 C、主张以"义"谋利 D、将“义”作为人的美德3. 曹魏名臣邓艾上陈称:“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羌胡与汉族的相互包容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加剧 C、朝廷正视民族交融问题 D、南北方文化差距的缩小4. 唐地理学家贾耽在绘成《海内华夷图》后,上奏唐德宗,奏章中既谈到安国为《西戎志》中的地理名词,又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而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据此推断,辽东地区( )A、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 B、最早于唐德宗时期归附中央 C、从唐代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 D、行政级别高于其他边疆地区5. 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指出:“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反映出当地( )A、营商环境日趋严苛 B、农商互助的经营模式 C、民众宗族意识强烈 D、经商的风气较为浓厚6.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湖北各局、书院、学堂等纷纷购读《时务报》,使该报在湖北的发行量居全国之首。湖北成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重要省份,是外省维新人士心目中的样板区。运动失败后,湖北民众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支持张之洞的新政改革。上述探索体现了( )A、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B、维新派对清政府的支持 C、近代化实践不断深入 D、维新运动群众基础广泛7. 1913年,时任河南民政长的张凤台发布了《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近来奸商土痞私发盗卖,日有所闻,不独有玷国光,实于学术、宗教、历史、美术损害匪浅,因订古物保存规程十五条,令行各该县知事遵照办理,以资保存而防遗失。”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倒卖文物现象普遍存在 B、文物保护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C、文物保护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 D、中国文物保护取得显著成果8. 下图所示为1937年珠三角的顺德及附近县和1946年珠三角地区蚕丝业概况。图中变化( )A、反映出当地民风由奢趋俭 B、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C、体现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D、说明行业利润率降低9. 七七事变爆发后,变工互助运动在抗日根据地迅速兴起,其中以劳动互助最为典型。变工互助制下,妇女学习组的出现开始打破"妇女不下地"的传统习俗,这是对农村生产力的一次解放,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粮食的增产。由此可知,变工互助制的实行(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D、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团结10. 下表所示为1980~1990年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时间
国有经济投资
集体经济投资
个体经济投资
1980~1985年
66.6
12.7
20.7
1986~1990年
63.3
14.0
22.7
A、所有制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C、国有经济发展出现了衰退 D、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11. 古代雅典酒神节上的一系列仪式向观众传达了理想公民的规范、公民和城邦的关系、公民对城邦应尽的义务等,而该节日中的戏剧表演所表现出的种种违规行为则是对公民规范的拷问。这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民主制度促进传统文化繁荣 C、人文主义激发了城邦民主政治 D、重视城邦公民理性思考能力12. 下表所示为伏尔泰和卢梭关于私有制的不同观点。据此判断,两位思想家( )思想家
观点
伏尔泰
国家的法律应该充分体现和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私有权,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裕和繁荣
卢梭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A、所处的政治立场基本相同 B、因立场差异导致认知不同 C、都认为财产权是天赋人权 D、都注重独立思考、理性判断13. 蒸汽机被发明后,其动力优势逐渐显露,英国工厂主们发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可以选择建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镇,不需要像以水力机为动力的工厂那样只能建在河边,而这摧毁了工业乡村的优势,使得人口逐渐向工业城镇聚集成为可能。这说明( )A、技术进步破坏乡村生态环境 B、蒸汽动力优势改变产业结构 C、生产方式变化促进人口增长 D、工业革命助推了城市化进程14. 在美国,有的州规定陪审团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来达成裁决,这一规定可能造成陪审团因无法形成全体一致或者未达到法定比例的票数,而无法对案件作出裁决。这种陪审团被称为“悬案陪审团”。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A、确保了司法公正 B、坚持权力制衡原则 C、影响了司法效率 D、导致判决出现偏差15. 19世纪,东方各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于内外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宣告失败,惨痛的教训催人警醒:改良的药方不能拯救灾难深重的民族,部分资产阶级人士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亚非拉地区再次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材料意在强调( )A、资产阶级改良道路阻碍社会发展 B、革命道路是民族解放的历史选择 C、资本主义发展是民族解放的根源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成为历史必然16. 美国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了第一联合资本公司设于15个国家的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2000年,花旗集团收购了波兰的第三大银行,2001年又以125亿美元收购了墨西哥的第二大银行,由此花旗银行成为两国中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这反映出( )A、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劣势 B、资本全球化迅速扩大了南北差距 C、世界各国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加深 D、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进行全球扩张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现代不少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都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突破口。1870年,英国枢密院下令: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此后,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这条标准在考试内容上表现为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英国人素有"凡受过优良高等综合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政府官职"的传统意识,因而他们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之前多。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1)、指出材料一中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2)、概括材料二中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最先推动地理大发现的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殖民帝国,但它们并没有真正长久地富裕下去。获得巨大财富的两国封建统治集团并没有将流入的金银投入工商业以扩大生产,而是用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海外争霸战争以及奢侈享受。国内外商人通过各种方法将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优质、廉价商品大量走私到西班牙、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这使得西、葡两国微弱的民族工业丧失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受到沉重打击。从殖民地流入西班牙、葡萄牙的黄金、白银最终又流入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手工工场主手中。结果,西班牙、葡萄牙的繁荣成为昙花一现。
材料二18、19世纪之交,正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欧洲大陆却经历着持续近25年的反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这使得英国工业制成品在美洲殖民地市场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市场上获得了实际的垄断地位。19世纪中期,英国的纺织业、煤炭业、冶金业以及机器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英国在成为向世界各国提供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世界工厂”的同时,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成为西班牙之后的又一个“日不落帝国”。19、20世纪之交,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悄然变化,开始走向相对衰微。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世界经济强国盛衰的历史启迪》
(1)、简析材料一中西、葡两国最早成为商业殖民帝国的原因,并指出与西、葡两国相比,英国经济崛起的独特之处。(2)、简述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由繁荣到衰微的启示。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之下,新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认识深受苏联两大阵营理论的影响,将民族主义国家视为西方帝国主义阵营的一部分,因此,在政治和外交上否认中立主义的存在,以致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之前,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的亚洲国家只有印度、缅甸等5个国家。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宣布在外交上采取“继续坚持和平政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方针,并在1954年逐步形成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新的外交战略。参加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的顺势而为的战略行动。在外交关系上,中国积极转向周边国家和亚非新独立国家,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主动拓展国际空间的意识。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材料二从1982年起,我国逐步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繁荣。中国主张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并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中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
—摘编自《建国五十年五十件大事》
注:材料出处中“建国"应为“新中国成立”,为尊重原文,故不进行改动。
(1)、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2)、说明从1982年起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特点和意义。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士人
言 行
春秋末期的孔子
倡导“克己复礼为仁"。认为“克己复礼”重在"修己",但只有"立于礼"的治国者,才能保国兴家,成就大业
西汉的扬雄
在《法言》中记载了一段对话:“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
北宋的苏轼
在《东坡全集》中说:“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性于天,不能尽改。”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在《读通鉴论》中说:“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
“最后的大儒”梁漱溟
在自长沙回北京的途中,见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心如饮苦药",遂写下《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投袂而起,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
——摘编自陈国质《论士人的家国情怀》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指出其呈现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