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三界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40分,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B、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C、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2. 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 3. 它为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西藏人民从此走上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它”指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 4.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曲线图,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处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B、②③时期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③④段变化得益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④处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
  • 5.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国大典开始    ②三大改造完成

    ③抗美援朝爆发    ④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 6. 1954年宪法颁布后,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1954年宪法具有这双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尚未完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尚未颁布 C、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成功 D、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完成
  • 7.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以下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南方谈话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

    ③手工业合作化    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8.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整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政企分开 C、实行按劳分配 D、推行公司制
  • 9. 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文化大革命”结束
  • 10. 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数据表。这种增长趋势得益于当时我国(    )

    A、改革城市经济体制 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 D、开放内陆市县
  • 11. 近年来,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梦已实现 B、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 1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包括(    )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 13.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场馆时将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这一场馆的主题应该是(    )
    A、国防建设的成果 B、科学技术的成就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改善
  •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英雄儿女》、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话剧《茶馆》《龙须沟》,小说《红岩》等深受群众喜爱。这些成就的取得,直接得益于(    )
    A、“三个面向”的提出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双百”方针的提出
  • 15. 下列行为符合土地资源中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发展林业 B、长江中下游平原——围湖造田 C、东南丘陵——毁林开荒 D、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
  • 16. 我国人口生育政策从“单独二胎”到“全面放开二孩”、“全面放开三孩”的变化,有助于减缓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分布不均 B、人口素质低 C、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D、人口老龄化严重
  • 17. 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开源和节流是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

    ②以色列绿洲农业中的滴灌技术体现了科学的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西气东输工程能合理开发西部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能成为工业基地,得益于它们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8. 近年来,某地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有当地居民调侃:“遛狗不见狗,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

    这警示我们必须(    )

    ①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④把保护环境、绿色发展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9. 某地理小组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解释某地形区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与影响。据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序号与其填入的内容合适的是(    )
    A、①海拔低,一马平川 B、②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C、③冬暖夏热,日温差小 D、④湖泊星罗棋布,沟壑纵横
    (2)、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而言,该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昼夜温差大 C、高寒缺氧低气压 D、太阳辐射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共60分)

  • 20. 治理水土流失,实现绿色富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长汀县的治理举措(部分)

    ①2000年始,福建省政府每年对长汀县投入治理资金达1000万元。

    ②封山禁伐,村民违规砍树要受到相应处罚。

    ③因植被稀少,夏季地表温度高,当地先种草,给地表降温后再种树。凿山平地,“前埂后沟”,保土保水。养猪蓄粪作肥,提高土壤肥力。

    材料三:长汀县1985年与2020年环境和发展状况比较表

    年份

    水土流失率(%)

    植被覆盖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85年

    31.5

    5—40

    1.5

    163

    2020年

    6.78

    80.3

    311

    17812

    ——数据来源于《福建日报》等

    (1)、依据材料一,简述长汀县水土易流失的自然原因。
    (2)、“长汀经验”是各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请根据材料二中的举措提炼几条借鉴经验。
    (3)、根据材料三,概括长汀县发生的巨变,并揭示该变化蕴涵的道理。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约翰·乃尔比特《中国大趋势》

    材料二:

    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

    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

    ——黄炎培《天安门歌》

    (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会议的主要任务和通过的文件分别是什么?根据约翰·乃尔比特的论述谈谈该会议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让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和1953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表

     

    1950年(%)

    1953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1949年—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图表

    (1)、请找出材料一中数据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1956年、1960年和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分别与什么农业政策密切相关?
    (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 23. 某中学举办专题展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展板一:对外开放篇】

    【展板二:和平外交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展板三:民族团结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国家按照自愿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

    【展板四:国家统一篇】

    (1)、请写出展板一图中①处名称。此图反映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2)、依据展板二,举例说明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出了哪些“中国声音”。并指出引发70年代“和中国建交的高潮”的关键史实。
    (3)、根据展板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发展得益于哪些原因。
    (4)、港澳成功回归祖国得益于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展板四说明了什么?
    (5)、请根据四个展板的内容,为它们拟一个合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