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下列不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荒漠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果园生态系统
  •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 3. 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合成ATP等 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 4. 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B、碳元素以无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食物链中流动 C、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的CO2通过过程④进入生物群落的量是相对稳定的 D、温室效应主要是图中①过程释放大量CO2进入大气造成的
  • 5.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下列现象与其所用到的信息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温柔陷阱”: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昆虫捕食——化学信息 B、“臭名昭著”:野生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物理信息 C、“我最闪亮”: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炫耀——化学信息 D、“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行为信息
  • 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必然会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封山育林可通过延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弱 D、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都能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 7. 下列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而处于生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不大 B、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应封育并持续禁止开发利用 C、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需要人为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D、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
  • 8. 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生态足迹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规模 C、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能增大生态足迹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 9.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影响水生和陆生生物的生存 B、排放到水体中的大量化肥会造成富营养化 C、臭氧层变厚意味着人类更易遭受紫外线影响 D、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等过程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加剧温室效应
  • 10. 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CO2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 B、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大量氟氯烃逸散将破坏大气层中臭氧的自然平衡 D、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意味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消失
  • 11. 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主要菌种是真菌 B、制作过程不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C、所用装置不需要密封 D、所用菌种需要人工接种
  • 12. 下列属于发酵工程的过程依次是(    )

    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发酵过程  ③动物细胞融合  ④菌种的选育  ⑤接种  ⑥灭菌  ⑦扩大培养  ⑧植物组织培养  ⑨培养基的配制  ⑩分离、提纯产物

    A、①⑦⑥⑤⑩ B、①④⑥⑦⑤⑩ C、④⑥⑦⑤⑩ D、④⑦⑨⑥⑤②⑩
  • 13.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是指(    )
    A、植物体的分生组织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过程 B、未成熟的种子经过长期培养,长出幼苗的过程 C、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通过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D、取植物的枝芽培育成一株新植物的过程
  • 14. 下列属于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区别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基与植物细胞培养基的成分有所不同 B、动物细胞培养不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动物细胞培养可发生遗传物质改变,而植物组织培养不能 D、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都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 15. 关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B、动物细胞融合后形成的具有两个动物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C、常用的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紫外线照射等 D、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 16. 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特定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以从小鼠血清中获得单克隆抗体 B、经特定抗原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分泌单克隆抗体 C、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发生融合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后,需利用特定抗原再次筛选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
  • 17. 乙马的卵细胞核被甲马的体细胞核置换后,这个卵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发育成重组胚胎,再植入丙马的子宫内发育,结果产下一只小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直接在体外对甲马的体细胞进行诱导也能培养出胚胎来 B、小马的性状完全与甲马相同 C、此项技术可用于保护濒危物种 D、该过程可以很好地证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 18.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普遍使用的去核方法是显微操作法 B、由于体细胞分化程度高,因此体细胞核移植难度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 C、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核移植难度较大 D、克隆动物所利用的细胞核可以是卵细胞或精子中的细胞核
  • 19. 透明带破裂发生于:(  )
    A、原肠胚期 B、卵裂时 C、桑椹胚期 D、囊胚期
  • 20.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精子、卵子的发生及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透明带和卵细胞膜发生生理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 B、体内受精作用发生的场所是输卵管 C、采集到的精子和卵子相遇即可发生受精作用 D、受精过程中,雌雄原核会发生融合
  • 2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若沼渣、沼液中含有有机物,这部分有机物也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
  • 2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B、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不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补充 C、能量金字塔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形状 D、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可能出现上宽下窄的倒置形状
  • 23. 有些植物在遭受疾病或干旱时会提前开花。研究人员发现,饥饿的熊蜂频繁在叶片上打洞但并不多停留,也没有把切割下的叶片带回巢穴。被熊蜂打洞的植物会提前15~16天开花。人为模仿熊蜂在叶片上打洞后发现,植物虽然提前开花,但提前速度远比不上熊蜂打洞的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遭受疾病或干旱时提前开花是对逆境的适应 B、饥饿的熊蜂在叶片上打洞主要是为了取食植物叶片 C、推测熊蜂打洞可给植物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D、熊蜂打洞让植物提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 24.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P、A、B、E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B B、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 C、若该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间种套作,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的可能性越大
  • 25.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下列哪个选项体现了间接价值(    )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B、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 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 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
  • 26. 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    )

    ①顶体反应  ②透明带反应  ③卵细胞膜封闭作用  ④精子穿越放射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27. 下列有关核移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卵母细胞最好选择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 B、胚胎核移植难度明显低于体细胞核移植 C、供体细胞应选择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 D、用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
  • 28. 如图为哺乳动物(羊)的生殖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个体2为克隆动物,c为高度分化的体细胞 B、个体2的遗传性状与提供c细胞的羊不完全相同 C、产生动物个体1与动物个体2的生殖方式是不同的 D、e细胞为完成减数分裂的卵细胞
  • 29.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对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诱导融合后,要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在这种培养基上不能存活、增殖的细胞是( )

    ①B淋巴细胞   ②骨髓瘤细胞   ③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④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⑤杂交瘤细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 D、①③
  • 30. 下图为某二倍体植株花药中未成熟的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表示脱分化,过程③表示再分化 B、过程①②需要避光,过程③需要光照 C、过程①②③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D、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二、综合题

  • 31.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中面积大小代表其同化能量的多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图中①过程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图中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依次是
    (2)、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甲、乙、丙、丁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包括。请写出图中的食物链(网)
    (3)、要实现碳中和,应采取的措施有(至少两条)。
    (4)、图2是图1所示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戊、庚)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庚的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填图2中字母)中,庚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 32. “农基鱼塘”是一种水陆相互作用、基塘多层次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系统,融农田、种植、禽畜饲养和淡水养殖为一体。如图是“农基鱼塘”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基鱼塘”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农基鱼塘”中流入“鱼塘”的能量包括
    (2)、“农基鱼塘”中禽畜和鱼的粪便、农作物的废弃物和浮游生物的残体,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饵料,还可以通过蚯蚓、微生物等的分解作用转化为农作物的肥料,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原理。该区域自实行“农基鱼塘”工程以来,不仅使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 33. 如图所示为发酵工程生产产品的流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能生产人生长激素的工程菌是通过①培养的,①应该是;若高产青霉素菌种是通过②培育的,②应该是
    (2)、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可以将它们分为培养基和培养基。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等营养成分。培养基在使用之前要用进行灭菌。
    (3)、整个过程的中心阶段是 , 在该时期要随时取样检测培养基中的等。同时,要严格控制等发酵条件,因为环境条件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微生物的形成。
    (4)、发酵产品分离、提纯时要根据产品的类型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发酵产品是菌体本身,常常采用等方法分离、提纯。
  • 34. 下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而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2)、图中过程①常用的诱导因素是 , 过程②常在培养基中完成。
    (3)、A细胞为细胞,其特点是
    (4)、合成的单克隆抗体最终可以从中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