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训练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 2. 亚历山大东征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到达中亚。这表明( )
    A、张骞曾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 B、东西方为丝绸之路的开拓都作出贡献 C、战争是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D、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 3. 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
    A、明朝 B、秦朝 C、唐朝 D、汉朝
  • 4. 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才得以很好的保存。在7世纪中叶的许多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 )
    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 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销到地中海地区 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
  • 5. 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滑,日益活跃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航海技术的发展 B、经济政治中心的变迁 C、军事力量的孱弱 D、朝贡贸易发展的需要
  • 6. 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 7. “草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线路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草原丝绸之路”( )
    A、沿线环境比其他丝绸之路优越 B、是古代游牧文化跨区域交流的动脉 C、是突厥西迁建立贵霜帝国之路 D、是把东方香料运往欧洲的“香料之路”
  • 8. 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的枢纽。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其时商务称繁盛”。这体现出( )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B、西南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经济联系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 9. 北宋时,明州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商舶往来,货物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 10. 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下列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 )

    ①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②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了中国

    ③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 12. 历史上西亚和北非工匠曾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他们烧制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 )
    A、丝绸之路走向繁荣昌盛 B、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C、西亚和北非受到中国文化影响 D、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 13. 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 )
    A、新航路开辟带来物种交流 B、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陆上丝路商贸的不断扩大 D、经济重心南移继续深入
  • 14. 据9世纪时的阿拉伯文献记载,当时客居中国广州的各国商人数以十万计,都城长安更是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自缅甸的骠国乐舞,来自中亚石国和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都曾在长安表演。这反映出当时( )
    A、长安的贵族耽于享乐不思进取 B、唐政府执行较宽松的关税标准 C、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阿拉伯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密切
  • 15. 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朝,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 16.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交往通道。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开辟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 17. 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 18. 自汉通西域,丝路兴起以来,丝绸之路地域的贸易路线有明确称谓的就有数十条,如草原丝绸之路、大丝路、青海路、西南夷道等。这可用于佐证古代( )
    A、丝路贸易的发展状况 B、政府主导对外贸易 C、西北边疆的民族交融 D、国家疆域频繁变动
  • 19. 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 20.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 21. 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将中国丝绸运抵到西方
  • 22. 三国时期,敦煌、酒泉等地成为西域胡商的集散地,粟特商队携带麻制品、毛毡等,前往洛阳等地进行贸易,购入丝织品、麝香等。这说明此时( )
    A、北方战乱使异族乘虚而入 B、对外贸易出现了出超情况 C、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繁荣
  • 23. 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
  • 24. 有学者指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中国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闪光丝绸的美化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18世纪欧洲社会之前,揭露了一个他们已在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 )
    A、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D、西方文化尚未传入中国

三、综合题组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广泛的贸易、旅行和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为遥远社会间持久而系统地交流打下了基础。在早期的互动网络中,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大约公元前200年之后,它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作为陆路和海路网络,商人们通过它交易丝绸、香料、马匹、玻璃和其他商品,这一点人所共知;但丝绸之路也是宗教和文化传统传播的通道。陆路连接起从中国、朝鲜到大夏、印度再到更远的伊朗、地中海沿岸的各社会,而海路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保证了航海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锡兰、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航行。伊斯兰教兴起后,这些陆上通道和海上航线的运载量极大提高,不久,另外一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陆路网络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地中海沿岸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杰里·H. 本特利《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