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三校教研期末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7 类型:期末考试
一、 基础与运用(共32分)
-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贮蓄(zhù) 搓捻(niǎn) 莅临(lì) 翻来覆去(fù) B、瘫痪(tān) 蝉蜕(chán) 侍弄(shì) 人声鼎沸(dǐng) C、酝酿(niàng) 匿笑(nì) 确凿(záo) 恍然大悟(huǎng) D、粗犷(kuàng) 分歧(qí) 祷告(dǎo) 人迹罕至(hǎn)2.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他做事麻利,从不拖沓。 B、他们兄妹俩同台演出,一个弹琴,一个唱歌,默契十足。 C、我们希望各级政府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不可不以为然。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沥尽心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3.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经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具有高等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③⑤④ C、④①②③⑤ D、①②⑤③④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B、他总是微笑起来,并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C、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D、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5.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新演员,他做到了不耻下问,一遍遍去问导演和前辈:我这样演可以吗? B、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C、以“黑土·硒都”为主题的美食节开幕在即,绥化市政府号召市民做好招待八方来客。 D、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6. 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先背诵《鉴略》,使“我”看会的勃勃兴致一扫而空。 B、《父亲的病》中,陈莲河医生用药奇特,故弄玄虚,但并无实际效果,有失名医之称。 C、《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十分感动。 D、《琐记》中,衍太太比较凶,严格对待孩子们,大家都不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附近玩。7. 默写。(1)、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2)、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 ,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4)、 子夏曰:“ , 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5)、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6)、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7)、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郭沫若《天上的街市》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班级准备开展“文学部落”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如果请你出任诗歌组的组长主持本组活动,你准备采取哪些形式来开展活动?至少写两个活动形式。(2)、为配合这次活动,班里还准备创办一份阅读小报。作为诗歌组的组长,请你为小组拟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栏目名称,并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栏目的内容与作用。(栏目名称为四个字)名称:
内容与作用:
(3)、 本周五学校想请著名诗人刘湛秋前来为大家进行一次文学方面的讲座,学校委派你去邀请他,见面后你会怎么说?二、 综合与提升(共48分)
-
9. 古诗鉴赏,回答下面各小题。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请从修辞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三、 阅读下列语录,完成练习。(16分)
-
10. 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有朋自远方来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不亦乐乎”后来成为成语,下列对“不亦”在句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也”的意思,意思是“也很快乐”。 B、“不也”的意思,是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了“也很快乐”。 C、“不亦”连用表示强调,常用于反问句,在这里表示快乐到极点的意思。(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了(知识或本领)并有时间有机会在实践中用上它、验证它并完善它,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倡导学以致用,这里有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这是一种被认同、受尊重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作为先哲,不被理解和认同是常态,流露出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无奈。(5)、 第 1 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只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习”结合。第 2 句话讲的是 ,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 3 句话讲的是 , 在逆境困厄中要坚守自己的德行,保持一种君子的风范。四、 阅读《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完成下面三小题。(9分)
-
11. 阅读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上世纪 70 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因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2)、下列不属于第⑦段中“无用阅读”的一项是A、 只是因为喜欢,在从城市下放到乡衬村劳动之余,一位青年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B、铁凝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出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扉页上的题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C、歌手李健闲暇时会读古诗,他几乎不读畅销书,读古诗让他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D、家长强迫孩子读四大名著,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写作技巧,获得作文高分。(3)、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 “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是,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四小题。(16分)
-
12. 阅读
火车上的相遇
邓迎雪
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 200 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选自《青年文摘》2022 年第 3 期)
(1)、 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2)、 赏析划线句子。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第5段“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既是环境描写,也为下文与父亲“火车上的相遇”埋下伏笔。 B、第12段“沉重、烫手”表现了“他”意识到这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凝聚着父亲的血汗,也流露出对自己不求上进的自责。 C、父子相遇,似乎是有惊无喜,父亲“惊”是因为担心儿子知道真相,儿子“大声叫”仅仅是因为觉得“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D、文章最后两段都是强调那个假期的难忘,第20段侧重于“他”的成熟,第21段侧重于“火车上的相遇”在“他”成长中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 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六、写作题(共40分)
-
13. 写作
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在身边平凡物件中体味不一样的深情。如瀑布一般的紫藤萝,触动了宗璞的心灵,一棵猥琐的小桃树,触动了贾平凹的心灵。一本儿时的《山海经》,触动了鲁迅的心灵。
请以“触动心灵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②将题目补充完整;③不少于 500 字,语言简明,文从字顺。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⑤选材具体,抓住细节,抒发真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