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03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6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图是1953年到1956年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全行业公私合营已开始实施 B、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下列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 下图为画家王信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该作品旨在宣扬(    )

    A、工业化建设的突出成就 B、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C、农业合作化已顺利完成 D、土地革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 4. 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意在强调(    )
    A、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B、农业合作化落后于工业化 C、土地改革存在严重不足 D、人民公社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 5.  1954年春,广州郊区农村以22个常年互助组、5个临时互助组为基础,并吸收了一批单干农民,建成了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企业公私合营的开展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 6.  1954年底,我国手合作组织有4.17万多个,当年产值达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组)已有10 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劳动者参加了手工合作社(组).这表明(   )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D、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 7.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重点发展工业 C、走集体化道路 D、开展公私合营
  • 8. 毛泽东曾说,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朝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始实施土地改革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9. 中共中央1953年估计,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完成三大改造任务大体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直到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还坚持这个观点。 12月,毛泽东仍考虑1960年基本普及高级农业社。据材料可知(   )
    A、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积极性高 B、三大改造任务已顺利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不能急于求成 D、农业合作化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 10. 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劳动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个合作社是(  )
    A、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合作社 C、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 11. 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赎买 C、公私合营 D、全行业公私合营
  • 12. 1955年,毛泽东指出:“农民的出路主要还在农村,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毛泽东此番话意在鼓励农民( )
    A、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成立农村人民公社 D、土地私有
  • 13.   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全村八十多户农民争相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主要反映的信息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企业公私合营 C、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积极性高 D、建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14. “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土地革命运动 B、实施土地国有政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15. 安徽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土改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 16. 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带有时代的烙印。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时代是20世纪( )
    A、三十年代 B、四十年代 C、五十年代 D、八十年代
  • 17. “农业生产,资本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迈步伐。”民谣生动反映了我国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两处“”应填写的改造方式分别是(    )
    A、合作化、公私合营 B、大包干、公私合营 C、大包干、包产到户 D、合作化、包产到户
  • 18. 土地改革后的农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民,无力购置和使用机械化农具,甚至一些贫苦农民缺乏基本的生产工具;水利建设问题无人承担,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这表明(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包产到户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C、有必要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 D、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 19. 1950年,全国只有1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底发展到130个。到1953年12月已经发展到1.5万多个。1954年,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1.4万多个。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C、人民公社化趋势在加强 D、合作化运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 20. 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文件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中“组织起来”指的是( )
    A、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B、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提高粮食商品化程度
  • 21. 1955年,看到几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对人说,他现在很高兴,甚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还高兴。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使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毛泽东赞赏的历史事件指的是(   )
    A、农民通过土改获得土地 B、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C、“—五”计划进展顺利 D、全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 22. 阅读下表,1955 年、1956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表(部分)

    时间/年

    1949

    1953

    1954

    1955

    1956

    产量/亿吨

    1.13

    1.66

    1.69

    1.83

    1.92

    A、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建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掀起了公私合营的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3. 1952年4月,中央政府组织了由30多人组成的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成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作社社长,代表团在苏联参观了83个集体农庄和2个国营农场。此举是为了(    )
    A、  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C、学习苏联先进工业技术 D、与苏联缔结友好关系
  • 24.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土地制度作过多次调整,以下言论最能反映三大改造完成后农民感受的是(    )
    A、“收成再好有啥用,还得向地主多交租” B、“合作社就是好,集中力量办大事” C、“总算翻了身,有了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D、“包干到户就是好,多劳多得嘛”
  • 25. 河南安阳一个村成立农业合作社一年后(1954 年) ,生产发展了,产量提高了,社员收入增加了,生活得到改善了。这表明(    )
    A、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唯一方式 B、农业合作化适应了当时生产发展 C、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D、公私合营取得发展
  • 26. 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
    A、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 27. 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 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你猜猜哪一个说法是较为正确的(    )

    发放时间

    每人每月定量

    出处

    1954年7月开始

    1.5斤

    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

    未予说明

    1斤

    《北京粮食工作》

    1957年11月17日开始

    1.5斤

    《中国商业四十年》

    1957年12月1日之前

    1斤

    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

    1957年12月1日之后

    1.5斤

    A、说法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反映了一五计划胜利超额完成
  • 28. 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到1957年, 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了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占90%。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大跃进"取得一定成效 B、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 C、人民公社化获得喜人成果 D、第一个五年计划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 29. 1954 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社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
    A、中国改革开放迅猛发展 B、公私合营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C、“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D、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 30.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中写道:“... .的进度这样快,是不是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中进行的呢?完全是的。一切地方的党组织都全面地领导了这个运动。农民是那样热情而又很有秩序地加入了这个运动.... ”材料中的“这个运动”指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手工业合作化 C、公私合营 D、土地改革
  • 31. 1955年,看到几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对人说,他现在很高兴,甚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还高兴。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使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毛泽东赞赏的历史事件指的是(   )
    A、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B、农民通过土改获得土地 C、全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 32.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了公私合营 D、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3. 下列农村政策中,使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4. 在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些富裕户曾经讽刺地说:“一伙穷光蛋想办社哩,没见过鸡毛能上天!”这里的“社“指的是(    )
    A、供销社 B、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出版社
  • 35. 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五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C、包产到户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36.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一家报纸撰文指出:“我国农业发展速度已进入了一个由渐进到跃进的阶段”“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来。”这说明(   )
    A、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B、农业生产的发展,将迅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D、经济工作不遵循客观规律,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