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后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此可见(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C、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 2. 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 3. 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 4. “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至俄国莫斯科等城市,俄国人称其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 5. 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上的重镇。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客商贩运珠宝、玉石、琥珀……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经过腾境”“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洵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 6.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这反映了世界文明(    )
    A、冲突不断 B、新旧碰撞 C、相互征伐 D、和平交融
  • 7. 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 8. 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 D、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 9. 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大部分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反映出(   )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较迅速 B、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了中埃文化交流 C、中埃文化交流开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的审美
  • 10. 丝绸之路见证了亚、欧、非等大洲彼此从孤立隔绝到交流、汇合的过程,沿线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以下出土文物与此相关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 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 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 12.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
    A、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B、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指导了明治维新
  • 13. 唐代后期,宰相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记载了当时从唐朝统治中心向四方延伸的七条路线,其中第五、六、七条分别被称为“安西入西域道”“安南入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由此可推知,当时(   )
    A、东亚各国贸易往来频繁 B、阿拉伯人阻断中西交通    C、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D、水路交通地位逐渐提升
  • 14. 下图是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的一座北宋古墓中发现的瓷器胡人牵马俑,图中的男俑有着典型的波斯商人的脸型和装扮。其可以用来佐证北宋(     )
    A、陆上丝绸之路的突破 B、景德镇成为中国的瓷都    C、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D、陶瓷制造技术达到顶峰
  • 15. 秦汉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明朝对外政策开明 C、航海技术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16. 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以及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的出土,其中日本、菲律宾发现较多。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 17. 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据此可知,当时(   )
    A、阿拉伯人主导了世界贸易 B、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 C、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 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 18. 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 19. 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 20. 丝绸之路见证了亚、欧、非等大洲彼此从孤立隔绝到交流、汇合的过程,沿线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东西方物质和精神交流的记忆。以下出土文物与此相关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如表为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货物运到拉美的墨西哥等地,然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然后再运回澳门,再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物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路大循环——“丝银之路”

    材料二  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16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经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同时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思想、文学、医学、工艺和美术等传到欧洲。

    ——摘编自赵艳珍《珠澳关系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 22. “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 23. 材料一:通过以茶易马,即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茶马治边政策。唐肃宗率先开了政府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则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置榷茶和买马司以管理茶马互市。明代厉行茶马治边政策,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材料二:茶马古道源于中国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繁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并于唐初南下,在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且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清末民初,茶商大增。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道路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和附线,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险峻以及环境最为恶劣的古道,其全长近四千余公里,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茶马交易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中唐到南宋时期是泉州的快速发展时期,该地留存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下图所示为当地的两个历史遗迹。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之际泉州快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遗址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研究的史料价值。

三、开放性试题

  • 25. 信息题:“南海一号”沉船考古年

    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阅读以上的图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要求:多角度提取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