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欧洲,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时期( )
    A、闭关自守阻碍对外交往 B、中西方存在一定的交流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师夷长技思想逐渐兴起
  • 2. 阅读下表:

    记载

    出处

    存疑

    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

    古罗马《地理学导论》

    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

    《后汉书·和帝纪》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

    通过上述史料,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罗马帝国和汉朝有使节往来 B、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 C、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 D、罗马帝国派遣商人充当使节
  • 3. 宋朝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船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朝贡贸易成为主流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工商皆本思想盛行
  • 4. 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在大夏(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见到了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说,他们是从身毒国(古印度)购买来的。这一记述可以用来证明(   )
    A、张骞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 B、大夏国和身毒国贸易关系密切 C、“西南丝绸之路”早已开通 D、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关系早就存在
  • 5.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这可用于解释(   )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 B、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 C、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 D、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缘由
  • 6. 清朝前期,皇帝身边常聚集一些“西洋人”,部分人物情况如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所在国家

    汉名与生卒年

    专长与身份

    法国

    冯秉正(1669—1748)

    汉语诗文、中国历史、传教士

    意大利

    马国贤(1692—1745)

    传教士、西洋绘画

    法国

    张诚(1654—1707)

    汉语翻译、几何学、传教士

    法国

    白晋(1656—1730)

    传教士、化学实验、精通满文

    A、法国是东西文化交流主体 B、西学东传依附宗教传播 C、早期殖民活动具有隐蔽性 D、统治开明促进科技发展
  • 7. 古时候,最令罗马人惊叹的是中国的丝绸。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据此可推知,当时(   )
    A、中国与罗马建立直接联系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中西方通过丝绸发生接触 D、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发展
  • 8. 文物凝聚历史。读图,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朝鎏金铜马

    这件鎏金铜马现藏于茂陵博物馆。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

    玻璃水注

    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这件玻璃水注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

    A、汉代社会一度战乱频繁 B、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 C、中西交流丰富人们生活 D、河西走廊始终畅通无阻
  • 9. 9 世纪初,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材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努力推动欧亚非文化交流 C、为世界文化保存做出了贡献 D、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 10. 东汉张衡在《七辨》中说:“沙饴、石蜜,远国贡储。”三国时,曹丕曾将五饼石蜜作为礼物送给孙权。西晋史书《续汉书》亦有“天竺国出石蜜”之说。清人在《凉州异物志》中考证出“石蜜”为蔗糖的一种。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A、中国的甘蔗是由印度传入的 B、丝绸之路促进了食品的交流 C、古代朝贡活动提倡以物易物 D、贵族之间馈赠蔗糖不合礼制
  • 11. 公元前3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曾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经济上,帕提亚从事居间贸易;文化上,帕提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据此可知(   )
    A、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 B、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 C、帕提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 D、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
  • 12.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13. 某壮举目的主要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非单纯的商业贸易。该壮举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玄奘取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 14. 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的习惯是各人信仰各自的宗教,也不会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其邻帮居民的信仰;外来宗教的传播者,在大多数历史阶段(魏晋至五代个别君主统治期除外)中都能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宽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古代中国(   )
    A、统治阶级热衷于引入外来宗教 B、以和而不同作为外交指导思想 C、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 D、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
  • 15. 宋代以前的手工业著作主要有《周礼·考工记》《墨经》和炼丹书,宋金时期主要有《武经总要》《营造法式》《梦溪笔谈》《新仪象法要》《糖霜谱》《梓人遗制》《北山酒经》等著作。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业的进步与识字率的提高 B、社会结构的变动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C、思想的活跃与科举取士的调整 D、社会需求的多元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虽然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起有伏,但通过贯穿东西方的陆海通道,最终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多元文化大交融。

    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从汉唐到宋元,从明代到清中叶,我国综合国力强盛,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经济社会的高度繁荣,使我国成为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历代政府通过设置官职、制定规则、出台政策,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制度支持;稳定边疆、建立驿站,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离不开政府引导和参与主体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只有使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汉唐宋元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先后与沿线上百个国家或民族和睦相处。古罗马、波斯、大食等国“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丝绸之路赢得了大发展、大繁荣。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开放包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发展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丝绸之路对今天我们共建“路”的历史启示。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渠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中国的印刷品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杜玉粉《汉唐宏观历史视阈下的丝绸之路解析》

    材料二  公元第一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文言文、儒家思想、家族与政治伦理、太学与科举制度、统一货币、土地制度与税制等在整个东亚与部分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公元第二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转动世界,不仅启发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且准备了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在第三个一千年开始的时候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

    ——摘编自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