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6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 2.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 3.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理论首倡者约瑟夫·奈曾评论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下列说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B、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 C、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 D、是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有效冲击和抵制
  • 4. 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 5.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 6. 如图所示是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看,它可以(   )

    A、折射波斯帝国陶瓷工艺 B、佐证伊朗高原民族也有饮茶风尚 C、证实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航波斯湾 D、反映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中华文化影响
  • 7.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 8.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 9.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10. 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 11.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 12.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 13. 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该表客观上反映了(   )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

    《译书经眼录》

    164部

    33.4%

    327部

    66.6%

    A、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 B、民众为爱国救亡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C、民族危机引发对制度的深刻反思 D、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 14. 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两人的思想都(   )
    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 15. 下面是某电视剧的台词节选。这段台词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 16. 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

    主张

    成就

    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

    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

    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

    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革时期

    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

    乒乓外交

    /

    改革开放时期

    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

    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 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 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古代东亚文化圈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现代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经济、文化、安全的一体化,抛开意识形态的差距,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区性结构和体制。儒家思想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青玄《儒家思想的优越性、局限性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 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