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认为《红楼梦》有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即“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个主张主要是针对索隐派“旧红学”和考据派“新红学”的积弊而发。不论索隐派苦苦追寻的“家国历史”之谜,还是考据派的“自叙传”说,都有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混淆之嫌。如何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文学世界,“两个世界”说无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笔者认为,《红楼梦》应该有三重世界:一是诗意的世界,二是现实的世界,三是哲学的世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重世界的存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与阐释都将残缺不全,甚至走向谬误,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评判就会大打折扣。

    “诗意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内的世界,它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具有诗人气质的贾宝玉看来,处处充满了诗意;“现实的世界”主要指大观园之外的世界,伴随着贾宝玉的成长,大观园的诗意色彩渐渐消退,贾宝玉需要去直面更加现实的人生。《红楼梦》通过吸收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从入世、出世两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形成了“哲学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互不搭界的关系,“哲学的世界”在它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红楼梦》中,哲学的世界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神话、太虚幻境、一僧一道等艺术形象具体呈现出来的。有学者认为“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这是没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它们都归入了“理想的世界”。事实上,以太虚幻境、警幻仙境等为代表的哲学世界高高在上,统摄着大观园之内与大观园之外的世界,是比大观园更高层次的存在,是在提醒读者透过生活的表象,认清生活的本质。

    我们不妨借用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哲学世界的认识。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抽象的规律,“一”是具体而完整的事物,“二”指事物矛盾的两极,“三”指两极之间的一个任意点。由于“三”是任意的,所以它能够代表事物的千变万化。《红楼梦》中,“诗意”和“现实”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两极形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游移于诗意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可见,片面地强调“诗意的世界”或者“现实的世界”,并不能涵盖作者思想的全部。如何在“诗意”和“现实”之间,探寻一条恰当的人生道路,这才是研究《红楼梦》人生哲学的关键所在。

    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国人文传统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正是文、史、哲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红楼梦》的“三重世界”而言,“诗意的世界”最具“文”的色彩,“现实的世界”则比较接近于“史”。不论是对“文”的欣赏也罢,对“史”的批判也罢,都不应忽视《红楼梦》中还有一个哲学世界的存在。欣赏《红楼梦》,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史层面,最终不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生,则无异于买椟还珠。

    就《红楼梦》哲学世界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王国维等学者涉足其间,但整体而言,成果有限。在《红楼梦》的三重世界中,这是研究成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红学研究要想取得突破,需要打破文史研究自我封闭的怪圈,将哲学研究引入其间。

    (摘编自郭皓政《<红楼梦>的三重世界》)

    材料二: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的哲学是悟性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概念、范畴的运作,而是浸透在作品中的哲学意蕴。《红楼梦》的哲学还是艺术家哲学,而非哲学家哲学。哲学家哲学是抽象的、思辨的,与艺术实践是相脱离的;艺术家哲学是感性的、具体的,与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紧密相连,甚至是直接由艺术实践呈现出来的。另外,《红楼梦》还有其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曹雪芹对于儒家有许多嘲讽,但能否就此做出本质化判断,说《红楼梦》是绝对反孔反儒反封建,恐怕不能。以儒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一视角来观看《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与儒家的表层结构,即儒的政教体系、伦理纲常等,确实格格不入,尤其对仕途经济之路和变形变态的谋取功名利禄之思,更是深恶痛绝。在这个层面上,贾宝玉以至《红楼梦》是反儒的。然而,在儒家的深层结构上,即对日常情感、世事沧桑的注重以及赋予人和宇宙以巨大情感色彩的文化心理特征,却也进入到贾宝玉的生命中。脂砚斋所透露的曹雪芹在全书结束时排出的《情榜》,给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也就是说打破情的世俗规定,把情推向不情人和万物身上。因此,笼统地说《红楼梦》反对儒家道德和反对儒家哲学,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至于说贾宝玉是“反封建”那更是“本质化”了。

    曹雪芹对道教也有表层深层之分,他调侃贾敬的炼丹术,但又认同庄子的破对待、任逍遥的哲学。他对佛并不迷信,所以才有了“女儿两字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两宝号更尊荣”的思想,才有了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第 26回)。

    《红楼梦》非常伟大,不仅其文学内涵说不尽,而且其哲学内涵也说不尽,仅就与中国哲学各流派的既吸收又超越的关系,就有开掘不尽的意蕴。

    (摘编自刘再复《<红楼梦>哲学论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家国历史”说和“自传”说易混淆《红楼梦》的文学、历史和生活“三种”真实,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学世界。 B、《红楼梦》“三重世界”的评论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具有普遍意义,也是未来红学发展的重点方向。 C、《红楼梦》的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其哲学意蕴寓于艺术实践与审美实践中,没有以理性代替艺术,用思辨代替审美。 D、认为《红楼梦》对儒家道德和哲学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是笼统又简单的,应从儒家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视角综合考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说对作品的理解诠释有偏差,对思想和艺术价值评判有欠缺,所以对红学研究无意义。 B、欣赏文学作品,需要全面考量文史哲的作用,如果只停留在文史层面,就会本末倒置,从而进入自我封闭的怪圈。 C、丫鬟晴雯被害死后,宝玉长歌当哭,以《芙蓉女儿诔》祭奠她,验证了《情榜》给宝玉的考语“情不情”的合理性。 D、曹雪芹能辩证看待儒教道教,但对待佛教却不甚支持,由笔下人物宝钗的调侃“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可见端倪。
    (3)、结合材料内容,下选项中不能体现《红楼梦》的“哲学的世界”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国维说:“《红楼梦》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在此。” B、英国汉学家霍克思认为:“《红楼梦》中“梦'的真假有无,体现了‘空’‘假’‘中’三谛圆融思想。” C、鲁迅说:“《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D、评论家王博认为:“《红楼梦》庄禅并称,重其同而略其异。”
    (4)、两则材料都围绕《红楼梦》哲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红楼梦》第五回中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本判词的理解,分析妙玉“三重世界”的具体表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

    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像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第二段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夫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C、“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B、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C、“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出此时“我”因细听车夫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D、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3)、洋车作为小说中的物象,在表现车夫这一人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己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己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每月 , 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橘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 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节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B、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C、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D、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太虚,秦观的字,苏轼学生,与陈师道、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擅长写词,是北宋婉约派词人。 B、应举,即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成绩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和“状元”。 C、廪入,“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即国家用来存放、储藏粮食的仓库。廪入就是从国库获得的收入,即官府给官员提供的俸禄。 D、朔,中国古人依据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历法,每月初一被称为朔,十五是望,月末一天是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苏轼被贬黄州后,接连遭受亲人离世的打击,自己又异乡染病,虽感受生命脆弱,但仍能自得其乐,入道观养炼身心。 B、苏轼初居黄州的日子里,生活拮据,艰难度日,但他仍然能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前赤壁赋》也是写于被贬黄州。 C、苏轼的这封信中,宽慰太虚多于自诉,肯定太虚的文学才华,鼓励他修身养性,多写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追求仕途。 D、信中以亲切的口语写家常琐事,倾谈黄州山水、物产、饮食等等,写得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可见苏轼心态的从容和安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②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5)、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说他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永葆生命的激情。在黄州,困苦之中,苏轼感受到了哪些生活之乐?请依据选文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终身误》

    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 到底意难平。

    【注】①齐眉举案: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十二支曲子的第一首,以《终身误》为曲名,点明主题是“误了终身”。曲子以宝玉的自诉口吻,演唱自己与宝钗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婚姻,抒发对黛玉怀念和眷恋之情,表现出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 B、曲子开首两句总起,显示了宝玉思念前情的心情。前句中的“金”指宝钗,“玉”指宝玉,后句中的“木”指林黛玉,石”自指宝玉。 C、“高士”本意指品德高尚的人。贾府中许多人认为薛宝钗品德高尚,为人温柔敦厚,可以称为“高士”,而宝玉却不以为然,曲中运用“高士”一词指宝钗,语带讽刺意味。 D、最后两句,表达了宝钗对封建社会造成她不幸婚姻的愤懑不平心情。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得到宝玉的抚慰,痛苦不满的心情难以排解。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由”是因为“ ”,他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古代诗人非常喜欢用比喻的手法来描绘声音,如:“ 。”
    (4)、《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材料一:近两月来,疫情在上海、吉林等多地散发,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谣言不断滋生和传播,在舆论场上各种“带节奏”,引发了“信息疫情”,严重妨碍防疫工作的有效推进。

    材料二:小明喜欢玩游戏,有一天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反复观看一个游戏大神的操作。一段时间后,平台推送的消息里,十条有八条是关于游戏操作技巧的。小明开始不停浏览游戏视频,并开始和主播互动,最终沉溺于花钱购买游戏装备和打赏游戏主播。

    “Z世代”(在1995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的青年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拥有更高的“媒商”?学校“馨思讲堂”邀请你做一次演讲,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18.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汽车行进在黄土高原上,向壶口瀑布方向飞驰。高速公路两边秋意浓浓,树木和庄稼色彩斑驳,鲜绿、淡绿、深黄、金黄、棕红、褐红,将黄土高原装点得① 。偶尔看见成片的苹果园,鲜红的圆圆的大苹果挂满树梢,在车上都能嗅到醉人的芳香,这就是名扬天下的洛川苹果。

    到了瀑布边缘,看见浑黄的黄河水从上游奔泻而下,② 。到了壶口瀑布,河口收束狭如壶口,瀑布上游水面宽500余米,在不到500米的距离内,猛然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在两岸石壁峭立的河道上,河水以每秒1000立方米的磅礴气势,从5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 翻腾倾涌,声如洪雷,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正如古籍中所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这让壶口瀑布几千年来成为一种力量的象征。 平时静若处子、温顺贤良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到了这里却发出震天的怒吼并升起冲天的巨浪进而迸发出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壶口瀑布,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③ ,勇往直前的写照。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引用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将以“四季村晚”等文化展示活动为引导,带动各地如火如荼地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季村晚”等活动的显著特征是时代性强、乡土味浓、人情味重——时间线贯穿二十四节气,地点主要在村里头和家门口,主人公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咱们屯里的人”,展现的都是新时代各地农村的新气象和广大农民的新风貌。这些都真正体现了农民主体、热在乡村、乐在群众的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新要求, 不仅能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而且能有效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势头的突飞猛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老百姓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与日俱增。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村里人则梦想故乡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阳春白雪的芬芳。总之,办好乡村文化能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有一次他几天不吃饭,只吃些硬豆和水——这又是一种“锻炼”肠胃的方法。 D、那忽近忽远的灯火把一个个村庄移到了身后——母亲肯定在一盏油灯下念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