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七次调研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 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 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 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 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 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 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 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 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 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義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 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 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 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 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 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 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 件。 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 义。 C、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D、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 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B、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 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 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 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选
项
概念
举例
A
线性时间
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 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B
分段时间
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 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C
“单轨”理论
《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 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D
“褒贬”理论
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 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A、A B、B C、C D、D(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5)、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
2.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 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 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 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 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
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透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 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 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 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 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 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扯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 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 “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 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 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B、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心有不满、生命顽强的精神品质。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千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磨灭。(2)、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B、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D、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3)、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4)、“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寥寥数语,却在文本一中浓墨重彩,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 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①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 L以M促N缓O者P舒Q 然R以S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 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 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 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 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 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②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古代诗歌阅读读李白集
齐已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
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夸张地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的自然 界搜寻素材的做法,想象合理。 B、四、五两句中以“怖”“不敢”写海神、骊龙的心理活动,侧面表现李白作品气象神奇 脱俗。 C、六、七两句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现李白想象力丰富惊人,仿佛从昆仑仙境寻来 灵感。 D、八、九两句写的是李白作品的特点,“锵金铿玉”指数量众多,如金玉般色彩华丽、弥 足珍贵。(2)、结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本诗最后两句中“丈夫气”的理解。5. 名篇名句默写(1)、陆游《书愤》中“ , ”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 热情至老不减。(2)、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抓住了日出时色彩的瞬间变化,静动 有序,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3)、长江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借其表达时间意识、生命感悟,如“ , ”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佩洛西为何不顾唾声一片,也要执意窜访台湾?此等恶意挑衅,并非纯属个人行为, 其背后美国政府和美国政客的反华野心 。
佩洛西出生于政治世家,长期生活在美国东部“机器政治”的文化氛围中, , 不学以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只顾私利的典型政客。其人一直以“人权卫士”标榜,却对美国酷刑审讯所谓“恐怖主义嫌疑人”的事实 ;她称香港的骚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而国会山的骚乱则令她“心碎”;她为所谓的“香港民主”大声疾呼,却只字不提英国在香 港的殖民镇压。
佩洛西本身还是一个职业生涯内多次用出格的方式企图吸引公众目光的不折不扣的
投机分子和甘愿受意识形态驱使的彻头彻尾的极端反华分子。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说: “她个人很享受作为政客带来的声名,丝毫不排斥通过作秀夺人眼球。如果记者的镜头不在
她身上,她反倒不自在。”苏州大学客座教授高志凯称佩洛西是“世界麻烦制造总监”,她 关心的根本不是台湾人民的利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第⑵段对佩洛西的抨击极具力度,请简要说明。(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但要注意句内结构,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7. 语言文字运用Ⅱ海鞘在全球海洋均有分布,它的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再加上基本不移动,所以 , 实际上却是一种体呈袋形或桶状的雌雄同体动物。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发现用海鞘补充饮食,可以扭转小鼠的衰老迹象。为何会产生这种效果?经深入探索,研究人员发现, 。其实,这种物质在别的海洋生物 (比如扇贝)体中也有,只是含量各有不同罢了。
研究显示, , 从而阻止认知能力下降,逆转衰老大脑中的认知障碍。在那次小 鼠实验中,被喂食缩醛磷脂的小鼠就具有更高数量和质量的神经元突触。
皱纹、白发、记忆减退、体能下降等都是衰老的迹象,缩醛磷脂或许会创造新的可能, 扭转老人记忆减退的趋势,给人类逆转衰老提供新的启示。
(1)、对于材料中项目研究的意义,下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缩醛磷脂能够扭转小鼠衰老迹象 B、缩醛磷脂或可阻止老人记忆减退 C、缩醛磷脂能够逆转人类认知障碍 D、缩醛磷脂或可帮助人们逆转衰老(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
-
8. 根据下列材料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坦言,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是“死亡之吻”,很多作家获奖后就很
难再写出好作品,因为作家一旦获奖就很容易陷入到繁琐的事务中去,希望自己能避免这样 的情况发生。
老舍说:“心是一棵树。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 总是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莫言在铺天盖地、如影随形的名利面前,没有浮躁,依旧能秉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令人敬 佩。
上述材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围绕“浮躁与淡定”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