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3 类型:复习试卷

一、实验探究题

  • 1. 发糕色泽白,食之甜而不腻、黏而不粘,是江南著名的美食。小科在学习了发酵技术后,也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以下是他的制作过程。

    【材料用具】面粉、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

    【方法步骤】

    ①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

    ②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化开。

    ③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搅拌,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4-5h。

    ④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隔水蒸30min。

    ⑤将蒸熟的发稿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根据上述制作过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鲜酵母中含有酵母菌,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2)、方法步骤③中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的目的是
    (3)、小科发现和好的面团储存时间较长极易变质,为了探究食物变质的原因,他设置了甲、乙两个装置,两装置内加入等量肉汤,并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15分钟,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25℃的环境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结合实验现象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将装置中的肉汤煮沸的目的是

    ②对比甲乙两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

  • 2.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但是水和玻璃的折射情况会相同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选择了光屏、透明玻璃砖、水槽、激光电筒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在光屏上画出互相垂直的NN'和MM'两条线段并相交于O点,如图甲所示。

    (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并在光屏上记录的AO和OB两条光线。此时入射角是
    (2)、取出玻璃砖,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为了控制变量接下的操作是
    (3)、小华最终在光屏上记录下了,在水中的折射光线,通过分析光路,得出玻璃比水这对光的偏折能力强的结论。你认为相对折射光线OB这次记录的光线在水中的折射情况
  • 3. 下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4. 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白纸),则白纸上(“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
    (4)、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5. 下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图中Q是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的关系。实验中观察到蜡烛M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
    (3)、实验时,小芳将蜡烛从C点移到A,发现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后面的蜡烛N,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实像”或“虚像”)。
  • 6. 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科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ON翻折的纸板ABCD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他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O点,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1)、如图甲所示,反射角的大小为°; 
    (2)、如图乙,实验过程中,将 F 板绕 ON 前后转动,在 F 板上看不到反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答:。 
    (3)、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线?答:____。 
    A、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 B、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
  • 7. 勤洗手可以减少“新冠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降低感染风险。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小科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培养基。每次握手前小科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握手对象是小红同学,她手上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已知: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  

     

     实验①:与小红第一次握手后,小科清洗手,再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马上盖好盖子。 

     实验②:与小红第二次握手后,小科“▲”,再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马上盖好盖子。 

     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下培养24小时,并观察酵母菌落的数量。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不同点是。 
    (2)、请将步骤②的“▲”处补充完整:。 
    (3)、培养24小时后,若观察到 , 则结论得以验证。 
  • 8. 为研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进行如下实验。
    (1)、选用轻薄塑料片作为图甲实验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2)、将图甲中静止的研究对象转到虚线位置,松手后发现研究对象发生转动。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物体才能处于静止状态。
    (3)、如图乙所示,若启动电动机继续进行研究: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与物体重力大小相等时,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与物体重力大小不相等时,再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继续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究
  • 9. 为研究橡皮筋是否与弹簧有类似的性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的伸长量△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结论是:在橡皮筋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 (选填 “越大”、“越小”或“不变”) .
    (2)、当在橡皮筋B上悬挂重力为0.5牛的物体时,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厘米。
    (3)、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测力计,用橡皮筋 , (选填 “A”或“B”)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4)、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橡皮筋如丙图方式连接起来,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选填“1”或“1.5”)牛。
  • 10. 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2)、实验中为了使光束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填字母)。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于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11. 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图甲中成像,是的工作原理图。 
    (2)、图乙中成像,是的工作原理图。 
    (3)、图丙中成像,是的工作原理图。它可通过调节的距离来改变放大倍数。 
  • 12. 某同学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中应调整器材,使烛焰、三者的中心在上,确保像成在光屏
    (2)、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20 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的实像,像成在cm 刻度线和cm刻度线之间,此时(后两空均填u与f,v与f的关系)。 
    (3)、改变蜡烛位置,当u=2f时,v=2f,成清晰的、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v>2f,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的实像,像成在cm刻度线之外;当u=f时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
    (4)、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42 cm刻度线处,小刚从凸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像,此时uf。 
  • 13.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蜡烛A像的同时,也观察到蜡烛B,从而确定 ,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3)、实验中,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4)、图乙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接着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玻璃板是否 , 再分别测量的距离,判断像与物是否关于平面镜对称。
  • 14. 为了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A、B、C),并把它们置于阳光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证明种子萌发需要水,应比较哪两个装置?。 
    (2)、装置C中在水的表面加上一层油膜的目的是。 
    (3)、据你所知,种子的萌发除了水分之外,还需要的外界条件有

    。 

    (4)、本实验不能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 
    (5)、此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 选粒大饱满的种子是因为
  • 15. 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 在棉花上放 25 粒豌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请你回答问题:

    装置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3℃

    23℃

    23℃

    23℃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种子萌发情况

    23 粒

    0 粒

    24 粒

    (1)、实验设计中,实验甲和实验丁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结论,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
    (3)、根据以上实验获得的事实和证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_____。
    A、充足的水分 B、水分和光照 C、水分、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D、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 16.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科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请回答:

    (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平板玻璃,应选择mm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比较合适。
    (2)、小科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在找准像的位置后,小科在白纸上标记出a、b、c三点,如图丙所示;他应分别测出(填“a、b”、“b、c”或“a、c”)两点到平板玻璃的距离进行比较。
    (4)、如图所示,小科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平板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最好选用(填字母编号)。

  • 17.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3)、[实验2]分栏筒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8. 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2)、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 19.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 cm 的去底塑料简,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简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 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填字母,多 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 cm、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20. 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3)、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程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 21. 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纸,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传播的。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影子 D、烛焰的像
    (3)、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4)、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但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
  • 22. 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敏想知道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做了如图甲实验,让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与镜面平行的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丙所示,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 (选填 “上”或“下”)移动。
    (3)、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不小心将透镜掉在地上摔坏了,就用橡皮泥把的部分补上(如图丁所示)。如果用这个凸透镜继续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买趣则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A、光屏上的像与原镜片成像情况几乎相同 B、光屏上能出现两个烛焰的实像 C、光屏上能出现一个残缺的实像 D、光屏上能出现三个烛焰的实像
  • 23. 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同学们已经知道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它刚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 v0 和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有些同学还认为与滑块的质量有关。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在探究“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滑块质量是否有关”的课题时所设计的实验步骤,请你也参与进来。他   们选择的器材有:质量相同、粗糙程度不同的木块、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斜面、木板各一块,钩码   若干。
    (1)、实验中应控制和刚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不变。
    (2)、假设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接触面绝对光滑,滑块将做怎样的运动?
    (3)、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分别如下,你认为符合本课题探究要求的是同学的设计。

    甲:让木块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后沿水平木板滑行,观察并记录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和木块的质量;分别在木块上放上数量不等的钩码,先后让其从同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后沿同一水平木板滑行,观察并记录每次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和木块及其上面钩码的质量。

    乙:先后让木块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后沿同一水平木板滑行,观察并记录每次木块在水   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和木块的质量。

    丙:先后让木块、铁块、铜块、铝块从同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后沿水平木板滑行,观察并记录它们   分别在同一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和它们的质量。

    (4)、下表是按符合本探究课题要求的实验步骤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滑块质量/克 200 250 300 350
    在水平木板上滑行的距离/米 0.651 0.651 0.651 0.651
  • 24. 小涛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 , 速度减小得越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
    (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5)、上述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科学推理和 。
    (6)、从这个实验可以推测出的结论是
  • 25.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利略则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明让一辆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运动,研究它的速度变化。小明在实验中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方法是
    (2)、为了探究“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物体的质量是否有关”,实验中应控制 和斜面与水平面的不变。
    (3)、下表是按符合本探究课题要求的实验步骤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物体质量/克

    200

    250

    300

    350

    在水平木板上滑

    0.651

    0.651

    0.651

    0.651

  • 26. “风洞”是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用来模拟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小明用“风洞”模拟物体的下落过程,并研究共所受的空气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取A、B、C、D、E、F六个不同的小球,将其逐一放入风洞的中线位置,调节底部出风口的风速大小,使小球悬停在空中,此时,小球所受空气阻力等于重力大小。具体实验数据如下表:

    小球编号

    A

    B

    C

    D

    E

    F

    质量

    m0

    m0

    m0

    2m0

    4m0

    3m0

    半径(厘米)

    10

    20

    40

    10

    10

    5

    风速(米/秒)

    10

    5

    2.5

    20

    40

    a

    (1)、结合实验分析,小明的假设为
    (2)、实验中,小明是利用的原理来测量物体下落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的。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完成小球F的实验,所需的风速大小a为米/秒。
  • 27.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滨设计了如图甲所示方案

    (1)、若使木块在图甲位置失去平衡,可以用 方法来实现(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2)、小滨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两边钩码数量不同时(如图乙),木块也能静止,此时木块受到的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
    (3)、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不匹配时,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      。
    A、重复多次实验排除偶然性 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 C、认真分析,寻找原因
    (4)、针对小滨实验中出现的上述现象,小江设计了另一种实验方案(如图丙),同学们一致认为小江的方案更好。为什么?
  • 28. 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跟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压力F/N

    3

    4

    5

    6

    7

    摩擦力f/N

    0.6

    0.8

    1.0

    1.2

    1.4

    (1)、实验时,拉动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因为这时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力。
    (2)、某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它的示数是N。
    (3)、改变木块上所加钩码的个数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摩擦力随压力大小变化的关系图像。
    (4)、分析图像可知: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摩擦力跟压力的大小成
  • 29.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中,小科同学选用斜面、带有传感器的小车、毛巾、棉布、塑料板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面铺上毛巾;

    ②让小车从斜面某一高度静止下滑;

    ③小车下滑至斜面底端、并在水平面继续滑行至静止,用传感器采集数据;

    ④把毛巾换成棉布、塑料板,重复上述实验,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1)、①小车三次从同一高度静止下滑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是的(填“相同”“不同”或“无法判断”);

    ②从图甲可知小车在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速度减小最慢。推测阻力为0时,小车的速度

    (2)、2022年3月23日下午,在空间站进行了第二次太空授课(如图乙),航天员将“冰墩墩”以一定速度抛出后(忽略空气阻力),“冰墩墩”将作运动。
  • 30. 小丽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

    液体

    深度/厘米

    橡皮膜朝向

    U型管液面高度差/厘米

    1

    5

    朝上

    4.9

    2

    5

    朝下

    4.9

    3

    5

    朝左面

    4.9

    4

    10

    朝左面

    9.7

    5

    15

    朝左面

    14.6

    6

    酒精

    15

    朝左面

    11.8

    7

    盐水

    15

    朝左面

    16.9

    (1)、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是通过比较U型管液面高度差来判断的,这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2)、小丽在检查压强计时发现,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丽却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情景。为了能正常完成实验,小丽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3)、实验序号1、2、3探究的目的是
    (4)、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1. 某实验小组利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请回答:

    (1)、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的液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如图甲。调节方法是取下左侧橡皮管,重新组装,使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保持
    (2)、比较乙、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3)、图丁的烧杯中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实验现象如图,则烧杯A盛的液体是
  • 32. 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所用的器材除了一些相关的测量仪器外,还有形状相同的长方体泡沫块和铁块、适当大小的海绵块,如图所示。

    平放

    侧放

    竖放

    铁块

    较浅

    较深

    最深

    (1)、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来体现的。
    (2)、晓彤利用铁块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现象如表所示,得出的结论是
    (3)、把这同一块金属块分别放在海绵和水平桌面上,支持面受到的压强关系是。(选填“相等”、“海绵上的压强大”或“桌面上压强大”)
  • 33. 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如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比较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当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 , 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应进行调节。
    (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已知其中一杯为水,另一杯为盐水),如图乙和丙所示,他发现图乙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由此确定图 (填“乙”或“丙”)杯子中盛的是水,理由是 。
  • 34. 很多生活用品都可以成为科学实验的器材,譬如利用塑料瓶就可以完成许多实验。

    (1)、将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如图甲放置,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的关系。
    (2)、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先取一空塑料瓶,分别在瓶侧壁的不同高度处扎两个小孔,把它放在水槽中,如图乙所示,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利用塑料瓶你还能完成哪些实验?请写出一个实验名称及简单的思路 。
  • 35. 某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泡沫塑料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受力面积一定时,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3)、由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
    (4)、该同学在实验时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则在乙、丁两种情况中小桌产生的压强p (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p。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