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 2. 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 3. 下图为日本京都周边地区出土秦汉文物分布图。据此推断,秦汉时期(   )

    A、中国文化远播海外 B、中日民族交流开启 C、日本成为中国附属 D、朝贡贸易体系确立
  • 4.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 5. 《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   )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 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 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 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 6. 美国学者米高邦曾在22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1965—1984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这说明上述东亚国家(   )
    A、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B、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 C、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 D、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 7. 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B

    3一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C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

    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A、A B、B C、C D、D
  • 8. 习近平在与博鳌亚洲论坛董事的会见中指出:“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这段讲话蕴涵了中华文化(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C、以和为贵的道德观 D、厚往薄来的义利观
  • 9. 1811-1911年间,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合译了大量“汉文西书”,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等,其中出现了圣经、行星、国会、文艺复兴等术语。译书活动(    )
    A、源于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 B、开启中国天文学的近代化 C、扩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D、旨在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 10. 下图的洛阳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据此可知,此碑(    )

    A、印证三教并行政策推行 B、表明北魏统一说汉语 C、受到外来文化传播影响 D、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
  • 11. “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 12. 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士绅,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应该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智慧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
    A、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 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 C、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 13. 鲁迅在介绍汉译的《百喻经》时这样评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由此可见(   )
    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C、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 D、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
  • 14. 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 15. 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
    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

二、材料分析题

  • 16.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瀛寰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

    -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状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以利玛窦的贡献为例,说明其对中国文化的“补开辟所未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瀛寰志略》的作者,并概述该书构建了近代意义上‘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启示。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产生了中国与西方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物品大交换。原产于中国的桃和杏被丝绸商人带到了西方,梨和桃也传入印度。同时,西方的大量植物也随着商业交流而遍布中国的土地,如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四大作物,还有胡麻、胡葱、黄瓜等;印度和罗马的马戏和戏法也从西域传入中国,《汉书》更是总结了戏法的所有形式。这些异域的文化加上舶来的植物、马匹,共同丰富了汉代的社会,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有别干拉丁字母的方块字一方面引起了西欧人的广泛兴趣。另一方面也成为西欧人学习汉语的一大挑战。在欧洲汉语人才稀缺、双方接触受到限制及汉语教材匮乏的情况下,西方学者创造了汉字记忆术、从索引学角度理解汉字、通过推测研究汉字、从部件构形认识汉字等独特方法,还编写了很多汉语教材,如《西国记法》《大中国志》《中国图说》《华语官话语法》《汉语札记》《通用汉言之法》等,由此逐步了解中国,学习和研究悠久的中华文明。与此同时,伴随西方“汉语热”的兴起,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

    ——摘编自严靓雯《明清时期来华西方人所编汉语教材中的汉字教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中国与西方“物品大交换”产生的历史条件,并概括汉代中西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语引起西方人广泛兴趣的原因及中华文明的西传对西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18.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机器制造的军事工业。1876年,李鸿章又派唐廷枢以官督商办形式筹办开平矿务局,这是一家大型新式采煤企业。……洋务派后期,少数"官督商办"企业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的民族贵本主义企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改编

    材料三∶宋代的毕弄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谷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年,谷登堡用他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个事件标志着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

    ——摘编自《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的贡献,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谷登堡的技术成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朱熹注《四书》后,“中国热”兴起,“中国学”正式成为欧洲显学。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经,还有《乐经》《孝经》《幼学》和朱熹的著作,均被翻译成西方多种文字在西方发行。此外,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不断涌现,其影响所至甚至超过中国经典原著本身。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论者。在他们看来,孔子的学说恰恰也是一种自然神论,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帝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因而主张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的宗教”来代替启示的宗教。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学西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热”在欧洲兴起的特点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