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训练检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2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某西方学者曾说:“中国炼丹术的基本思想向西推进,传遍了整个欧洲......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炼丹术具有科学的理论原理 B、中国最早创立了近代制药化学学科 C、中国炼丹术对近代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D、西方近代制药化学完全从中国引进
  • 2.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理论首倡者约瑟夫·奈曾评论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下列说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B、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 C、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 D、是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有效冲击和抵制
  • 3. 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下列哪一选项反映该官员的主张(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注意有选择性地对外学习 C、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D、认为本国习俗比华夏文明
  • 4.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   )
    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 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
  • 5. 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 6.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征非常鲜明的中华文化圈。下列中国周边国家的文明成果,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印度的种姓制度    ②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

    ③日本的语言文字    ④越南李朝的官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 “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 8. 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其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

    A、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 9. 郑和下西洋期间,在同南洋、印度洋、东非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交易过程中,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并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主要体现了(   )
    A、“重义轻利”的儒家思想 B、互惠互利的外交政策 C、“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 D、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 10. 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B、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C、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D、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 11. 下图所示现象的历史意义在于(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 12.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工商皆本”的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三民主义”的纲领 D、“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 13. 清朝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今有成。”说明了当时(   )
    A、西学东渐成为主流 B、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C、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D、统治者推行开放的政策
  • 14.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B、发挥重大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C、确保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D、推动了整个世界向着近代社会转变
  • 15. 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当时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   )

    著作

    内容

    作者

    《同文算指》

    引进与中国传统筹算、珠算不同的笔算法

    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

    《崇祯历书》

    引进了地球、经纬度等概念,比传统历法更加进步

    徐光启奉命重修,聘用传教士主其事

    《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部分内容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采用

    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

    《奇器图说》

    介绍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概念和原理

    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与中国教徒王征合著

    《远镜说》

    介绍光学知识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职方外记》

    叙述五大洲风土物产,较全面地介绍了世界地理知识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

    A、士大夫普遍思想开明学术包容 B、最高统治者注重引进实用科技 C、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 D、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
  • 16. 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等。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动意在( )
    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 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
    (3)、根据材料二、三,评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8 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

    材料二 虽然构造于东亚世界的中华文化圈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基本要素上以中华文化为母本,但中国文化与东亚国家文化的交往,绝不仅仅是高位文化向低位文化的自然流注。东亚国家如日本在唐代曾多次派出遣唐使。遣唐使成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饱学之士或有某种高超技艺的人才,他们在完成外交使命的同时,还以极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文化。东亚国家对唐文化的主动摄取,鲜明地昭示了中华文化圈内诸文化丛的组合是有机的组合,而非机械地拼凑出的组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东亚国家移植与“接受”中华帝国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分析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领域广阔。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宋明的融合,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宋明理学形成。中国建塔艺术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中华文化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  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3—5世纪,儒学在东南亚地区传播

    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为蓝本

    8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

    15世纪,郑和下西洋

    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汤因比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他坚信未来的人类只有走向一个“世界国家”,才能避免民族国家的狭隘国家利益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的灭亡。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在政治上却完全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整合和统一的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世界国家”,西方式的多党竞争的民主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变迁。他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选举,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

    ——摘编自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