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一)(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中国周边为海洋、草原、荒漠和高山环绕,形成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其中最适宜农业发展、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位于东半部。同时,北方欧亚大草原、丝绸之路、南部多条山间河谷以及海上航路等诸多通道,使得中国在各个时期都与世界其他文明保持着一定的交流和联系。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明( )A、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点与独特地理环境有关 B、多元发展、彼此间又有密切交流互动的典型特征 C、最本质的特征是农业文明 D、“重瓣花朵”式的向心格局2.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历代王朝特别重视、据之即足以控制全国的特殊地区。下面是根据其研究绘制的部分王朝的核心区示意图。其中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时期相对应的是( )A、 B、 C、 D、3. 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 这反映了( )A、唐都长安的国际化程度 B、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C、唐对周边的强大吸引力 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4. 明朝人王圻曾言:“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人贡,不许互市矣。”这表明,在明代朝贡贸易中( )A、中外互市依托朝贡而存在 B、民间海商是其贸易主体 C、市舶司是官民贸易的桥梁 D、政府积极招徕各国人贡5. 中国近代曾展开过一场激烈争论。反方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正人心,而不能依赖技艺,认为拜洋人为师,简直是“丧心病狂”。正方则认为,洋人正是依仗先进的武器大肆侵略别国的,大清国危在旦夕,所以必须“卧薪尝胆,共深刻励,以求自强”。这一争论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6. 上海《星期评论》周刊曾发表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 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这里的“新潮”应是指( )A、民主与科学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实业救国7. 下图为中共中央局宣传部编印的《“八一”纪念的口号》。 其编印年份应是( )A、1929年 B、1933年 C、1939年 D、1947年8. 《湖南省1950年秋征后调运粮食总结会议大会总结报告》指出,湖南境内偏远地区的大量的“难运粮”和“死角粮”,经过党和政府充分发动民众,利用民船,实现水陆联运,“调运工作做好了,死的粮食就会变成活的粮食,山沟里的粮食就会到城市来,到工厂里来,甚至到华北西北等地去,发挥了他应有的效果”。湖南的粮食调运( )A、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B、有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 C、彰显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果显著 D、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9. 1954年8、9月间,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在受访民众中,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人占43%,这比其在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认为不应该承认中国的民众只占了24%,且比上次调查降低了8%。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国际因素应是( )A、印度支那停战协定的签署 B、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 C、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D、北大西洋公约的建立10. 德意志君主已夺取罗马帝国的权力,但缺乏维持官僚机构、法院和军队所需的资金。当时唯一可供选择的办法就是将地产作为服务的报酬。这可以用来研究( )A、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B、欧洲统一局面的再次形成 C、中古欧洲的阶层划分 D、欧洲封建制度出现的背景11. 11世纪,佛兰德斯地区“新的城镇崛起了,旧的城市得到复兴并且日益扩大,郊区到处是布业工人——织工、漂洗工、染工和其他工种的工人”,同一时期,位于英国利兹的一个工场以60人为一个生产小组,其中12人筛选清洗羊毛,30人纺纱,12人织呢和修剪,剩下6人负责随机协助。这突出说明,当时欧洲( )A、工业城市崛起 B、工人来源广泛 C、劳动分工深化 D、工场规模扩大12. 1650年,从荷兰到爪哇运输香料的航程需要一年的时间,到1850年时,在适宜风向下的航行却只需要3个月;1700年以前的远程贸易主要涉及的是香料、蔗糖和丝绸等一些贵重商品,到1800年,烟草、鸦片、棉花、茶叶等商品的大批量运输也具有了商业价值。上述变化主要说明( )A、香料是远程贸易的主要商品 B、新航路开辟催生了商业革命 C、大批量商品运输更有利可图 D、技术的进步密切了世界联系13. 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在家庭领域中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但在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至此,“职业女性”与“真正的女性”逐渐分道扬镳。导致“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制度的废除 B、女性具有道德优势 C、女权运动的兴起 D、工业化进程的加快14. 在1800—1870年之间,德意志发生了“阅读革命”。1800年前后,不阅读者与阅读者的比例是3: 1,到1870年,这个比例是1:3,阅读者群体从少数城市文化上层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德意志的“阅读革命”( )A、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B、得益于该地区语言文字的统一 C、与其政治革命同步进行 D、源于其经济的世界领先地位15. 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以自然资源、农业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工业部门的技术和装备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取得的外汇收入购买,因此,国际收支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挥联合国的协调作用 C、加快推动全球化进程 D、发展中国家建立联合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与“大一统”
材料一
雍正皇帝认为,“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 ……九州四海之广,中华处百之一,其处东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载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气,岂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夫中外者,地所划之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虽然有满汉之名,但“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何炳棣在1967年发表《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提出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清朝对中国的重要性首先就表现在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给中国留下辽阔的疆域。
在清代诸多碑刻及匾额中,清朝特别撰写汉、满、藏、蒙、“回”五种文字,或者其中的两种、三种、四种或五种。如清代漠南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和活动中心汇宗寺立有镌刻满、蒙、汉、藏四种文体的碑铭。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的正上方镶有乾隆皇帝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康熙、乾隆年间,清朝先后颁布《满蒙文鉴》《两体清文鉴》《三体清文鉴》《四体清文鉴》《五体清文鉴》。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清帝逊位诏书中明载“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前期的东北、北部,西部边疆治理遵循“因俗而治”理念,分别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的军管行政体制及驻藏大臣、青海办事大臣的特殊行政体制。到晚清时期,清政府率先在新疆实施建省,确立新疆与内地一致的省府州县行政体制。此后,东南海疆的台湾和东北原来将军辖地分别建立行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对“大一统”作出的历史贡献。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北皮毛贸易
材料
“丝绸之路”虽然在西北极其漫长,曾是东西贸易的主干通道,但西北并不是对外贸易产品的出产地,如丝绸、瓷器、茶等大宗出口产品几乎全部来自西北以外的地区,因此,西北在东西贸易中的地位是中转站,在中转中捎带一些出口产品。但自清代晚期以来,在古代多被弃之不用的毛类(主要是羊毛和驼毛)成为西北地区输出数量最多、 价值最大的商品。
包头当时是西北皮毛集散最重要的中心,是西北商品中转的枢纽,它的商品输出情况,基本上可以反映甘宁青及绥远输出的基本情况。从统计来看,在1922年至1932年包头的主要输出商品中,皮毛输出的总价值共为9871万两,约占总输出值的81%,皮毛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皮毛一动百业兴”,皮毛对整个西北人民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皮毛没有大规模开发为商品以前,西北商路主要以“大丝路”(从西安到兰州,经河西走廊到新疆)为西北物流之中心商路,如兰州、河西四郡等,历来为西北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城镇。但晚清以后,皮毛大规模的出口改变了整个西北商贸路线,核心是“黄河水运”,形成了沿黄河的商镇群带,即包头、磴口、石嘴山、宁夏(今银川)、吴忠、中卫、张家川、兰州、西宁、导河(古河州、今临夏)等。
自晚清皮毛输出得到大规模扩展以后,生活在广大西北的牧民财富得到极大的增长。定远营是阿拉善的中心市场,“沙漠中蒙民,常用骆驼载酥油、皮毛等来城交换米、面、茶叶等物”;而绥远的临河县“汉蒙交易以粮米、布、茶、糖及牲畜、绒毛、皮张为大宗,蒙旗需要粮米、糖、布、茶、酒,汉商换得只为皮张、绒毛”。在青海,甘肃甘南藏区游牧于黄河南岸的果洛番“每年运牛羊、酥油、羊毛、羔皮、牛皮等物,前往卡布恰、郭密、丹噶尔、塔尔寺等处贸易,回运青稞、布匹等物”。
以前蒙藏民族商品意识和货币观念淡薄,不善经商,甚至耻于经商,近代后期其商品价值观已有所提高,“一只针换一张羊皮,一盒火柴换一张狐皮的情形,在甘肃边区的藏民里已经没有了”。
——摘编自胡铁球《近代西北皮毛贸易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西北皮毛贸易进行阐释。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注】李可染于1952年创作的《劳动模范游园大会》又名《工农劳模游北海》,描绘的是在1950年9月25日至10月6日期间,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工农劳模一起游北海公园的场景。
结合所学知识,以“《劳动模范游园大会》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玉米在欧洲的传播
[注]在意大利罗马郊区法勒斯纳别墅发现、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画的壁画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
材料二
(美洲某岛)岛民们也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类似于米兰人和安达卢西亚人大量存在的那种。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当它们生长时为白色……磨成粉时雪白。这种谷粒叫“玉米”。我的信使也将带给阁下一些他们用以做面包的那些种子。
——参与过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安格勒利亚,于1494 年5月3日致罗马教廷国务大臣的信件
材料三
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
[注]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围转化为黑白线图,1542年, 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
材料四
1582年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584 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成为一个农场主送给罗维戈的圣巴托罗缪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
(1)、根据材料,概括玉米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特点。(2)、指出材料二、三、四各涉及哪种类别的文献史料,并分别说明其对研究玉米在欧洲传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