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石桥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6-0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0分)

  • 1. 下列加点语词中字音、字所没有错误的一项( )
    A、(mù)        泽(zháo)          旋(wò)         然而止(jiá) B、猎(shǒu)      难(jié)           撼(zhèn)       海枯石(liàn) C、(qī)        育(yùn)           子(méi)        空一切(mù) D、(mù)        掇(cuān)          迹(zhōng)      天衣无(fèng)
  • 2. 下列加点语运用不恰当的一事项( )
    A、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B、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青春的我们要对生活充满激情,如激流般怒不可遏 C、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老师,诲人不倦,兢兢业业。 D、智能家居展上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新产品,让人感受到了高科技带给人们的便捷与高效。
  • 3. 下列谷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羊的迁徙之路,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次长途跋涉的命运之旅,与其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还不如说它是一场深层次意义上的伟大的精神之旅。因为它的迁徙抑或是奔跑始终是沿着水天一色的雪线所指向的东方,一直行走在草地和长生天连接在一起的边缘地带。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种生物有比黄羊更超常的忍耐力、整合力,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黄羊们绝对算得上都是知名的运动健将。在生命的绝地,你用最后的冲刺诠释了生命的终极意义。你深邃而崇高的思想高过了河流之上的河流,雪山之上的雪山;你不死的灵魂就这样游走在天上或者人间。

    A、“始终”是副词,“在”是介词,“终极意义”是主谓短语。 B、“世界上还没有哪种生物有比黄羊更超常的忍耐力、整合力。”这个句子中,“忍耐力、整合力”作宾语。 C、“与其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还不如说它是一场深层次意义上的伟大的精神之旅。”这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D、“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黄羊们绝对算得上都是知名的运动健将。”这个句子有语病,应该把“绝对”和“算得上”调换位置。
  • 4.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带着好奇、探究、尊崇之心进入荒野,雁群飞过头顶,蘑菇拱起落叶,野兔倏忽而过,秋花灿烂开放。田野宁静,空气明澈,荒荒野立刻以它的野性之美_____了你。再深入进去,会得到与马鹿遥遥对视的惊喜,       _____松鼠搬松塔砸人的手段,遭受黑熊打响鼻恫吓的恐惧,找到学鸟叫与鸟应答的快乐,聆听山溪流过石滩的娓娓述说。更深入进去,你将尽量抹去人的习性,安静地_____岩石草木之中,让自己成为荒野的一部分,让野生动物把你当成和平的同类,你会_____野生世界发发生的奇迹,那才是你真正难忘的经历。

    A、包围 领略    汇入     亲历 B、包裹     领略      进入     目击     C、包围     领教    溶入   看见 D、包裹     领教      融入       目睹
  •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宋代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春秋中叶到战国初年的诗歌305篇,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赋、比、兴。 D、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杜牧、洛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 6. 某同学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做了许多笔记,下列笔记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代的卜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不过卜辞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只能算是些句子。 B、《诗经》旧有十五国风,《关雎》出自《周南》,《兼葭》出自《秦风》,《周南》和《秦风》都属于"十五国风" C、《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其中"离骚"是"别愁"或"滥忧"的意思。 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 7. 古诗文默写
    (1)、 ,鸡犬相闻。
    (2)、青树翠蔓, , 参差披拂。
    (3)、 , 道阻且右。
    (4)、与君离别意,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汹涌澎拜的磅碑气势的句子是:

     ,

    (6)、《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因思念的姑娘求而不得,痛苦难眠的诗句是:

     , 。

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

  • 8.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各 题。   

    【甲】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屡歇,抵欢喜台。返对见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③栏楯④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跋: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同“埤”,城上短墙。④栏:栏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折蛇行        斗:     

    悄怆幽           邃:

    屡高屡低      踵:     

     欢喜台    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3)、两文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
    (4)、【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面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    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山名。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③相对:对着山。

    (1)、简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绕”和“弄”字的妙处。
    (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

  • 1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从诗歌开始的。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随着孩子对优秀诗歌的需求,童诗教育的功利化、教条化,童诗创作的成人化、段子化,优秀诗歌教材短缺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童诗教育薄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列了一长串:“经典文本太少;许多读者、批评者将童诗模式化,本应由儿童创作的‘本真的诗',却被成人改成他们所谓的‘纯真的诗';很多读者认为现代童诗是‘小儿科’,不需要诠释……”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很多人仍持有错误的诗歌观念。

    (选自《光明日报》,2021.1.4)

    【材料二】

    诗歌评判标准很模糊,难以判断。很多省份高考卷中都有一个自相矛盾的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翻阅语文高考的历史,发现诗歌写作向来不受作文试题青睐。2020年仍有3个省份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要求“不得写成诗歌”。高考不让写诗歌,就是一个指挥棒。它告诉家长,写诗与孩子的前途没关系。这是一个负面的暗示。同时,手机、短视频的流行,让孩子每天都趴在手机上,挤占了文学阅读时间。

    应试教育思维,也是阻碍学生诗歌素养培的重要因素。青年评论家李壮在给中学生做讲座时,发现学生的感受与表达之间出现了断裂,“这些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很好,一到解读诗歌的时候,又回到考试思维,以模式化的思路去理解”。

    当前语文教育对诗歌、诗意、诗性的东西不友好,单一标准化的答案把诗的可能性空间压得很小,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有时也是一个去诗意的过程。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作出一些改变还是有空间的。

    (选自《光明日报》,2021.1.4)

    【材料三】

    重庆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唐元龙等人前往奉节县,考察该县在荣获“中华诗城”后,如何继续将诗教工作向前推进的情况。考察组实地考察了奉节县砚瓦村、夔都出租车有限公司。

    砚瓦村,据传说,当年杜甫路过此地时看到山清水秀,柑橘成林,诗兴大发,欲向老乡家借文房四宝一用,找了半天独缺台,于是忽发奇想,用瓦代砚,老乡磨墨,诗圣挥笔,写下那首“园柑长成时,三寸黄如金”的田园诗作。为纪念杜甫,人们就把此地改名观瓦村。近年来,村里建造了文化广场,因地制宣布置了用竹简形式书写的“砚瓦脐橙产业园赋”,用古诗词装了一条景观路,游客可以一边欣赏经典诗词,一边亲手采摘脐橙。

    夔都出租车公司组织全司180多名驾驶员学习诗词,并专门举办“夔州古诗词竞赛活动”,共有133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特等奖获得者余明炯竟能背诵800多首古诗词,成功进入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百行国,成为了节县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了让客人一上车就感受到奉节的诗城文化,公司所有的出车计价器的语音中置入了李白的千古绝唱,将《早发白帝城》作为开场白,营造了浓厚的诗城文化氛围。

    【材料四】

    “中华诗教”的思想方向和教育维度

    诗语品读→诗歌的语言质素→语言教育→汉语魅力的认知   准确

    诗美鉴赏→诗歌的审美质素→审美鉴赏→审美能力的锻炼   美感

    诗心探幽→诗歌的情感质素→情感教育→自我情感的提升   动人

    诗道寻踪→诗歌的文化质素→文化教育→文化底蕴的夯实   深刻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教,中国的传统教育自古有之,也是儿童基本教育方式的开端,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 B、《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表达方式写作,并没有排除诗歌。 C、童诗教育一直以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诗歌创作的功利化、教条化,优秀诗歌教材短缺等。 D、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罗列的现象主要从经典文本、批评者的认知和读者的认知三方面来说的。
    (2)、材料三中砚瓦村和夔都出租车公司的做法可以用在童诗教育中吗?请简要说明。
  • 1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贫困生,我一生最高的荣誉  

    杨康

         14年前,我在陕南一个偏僻的小镇读初中。新学期开学报到的最后一天,我循着路标,蹑手蹑脚地进一间办公室。办公桌旁坐着一个穿戴时髦的女人,空气中还散发出淡淡的香水味。刚进门的前几分钟我凝固了。

    因为我的窘迫,我呆立在原地。倒是她先开了口:“你有什么事吗?”“我来报到。”我的嘴里再也不能多挤出一个字,“哦,姓名。”她也简略。“杨康。”我不敢抬头看她。她的声音先是停顿了几秒,然后说:“学杂费和书本费一共150元。”我依然站在那里不动。她又重复了一遍。我努力把头抬起来,憋红了脸说: “我没钱。”

        我说话的瞬间,我悄悄地看了她一眼。她年轻而美丽的脸上微微皱起了眉头,我羞愧极了,我雕塑般站在那里,头埋得很低。我只看到眼前,大大小小的脚来了又去,几乎每一双脚上都是新鞋子。耳边是大人和她的寒暄,是孩子的问好声,是她的表扬声….

         我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我的脑袋里都想些什么。我只听见她说:“杨康,你过来一下。”我挪动着有些麻木的腿脚,靠近她的办公桌。她给了我一张凳子,说:“你坐下吧。”紧接着说:没钱,那你的这些费用怎么办?"“先欠着。”我深深地记得,我的脸上是有泪水滑过的。过了片刻她才说:“哦,那先去教室吧。你的学号是2号。”待她给我拿了新书,我就匆匆离开,头一直没抬。

    她是我的班主任。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连这个离家只有几十里的小镇我都没来过几次。第一次见到一些陌生的人和物,自然很紧张。其实内心真正紧张的原因,是因为我的贫困。由于家庭的多次变故,我的生活过得极其狼狈。而当时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交不起学杂费。尽管家里想尽一切办法,还是没凑够那一百多元的学杂费。

           虽然生活困窘,可我的内心十分安静。我记得上课时,我的目光就死死地盯住黑板,认真听老师讲课,阳光打在黑板上,老师工整的板书在阳光里格外苍劲有力,常常给我带来一阵激动。每晚下课后躺在集体宿舍,我的脑袋里都能像放电影一样回忆起老师所讲的知识。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的总成绩在班级里是第一名。我把父亲从远方打工挣来的钱拿给班主任的时候,她只是轻轻地把我的手推了回来。她说:“你的费用,我已经向学校申请,给你减免了部分,剩下的我帮你交了,你的钱就留着自己用吧。"

           正是因为学校减免了我的学费,我几乎成了大家公认的贫困生。以后的每个学期我的部分费用都是学校减免的。刚开始我很难接受“贫困生”这个称谓,这三个字让我很自卑。后来班主任就把我喊到办公室去谈心。我和她由刚开始的陌生变到熟悉。她说贫困是可以摆脱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不断超越自己。

          她的话很简短,但是给我的触动很大。我开始改变最初对贫困生的看法,我知道越是贫困我就越要努力,而不是顾影自怜。当我调整好心态以后,“贫困生”这三个字不再是我的自卑,而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整个初中,我的成绩一直都是班级第一,有好几次还是年级第一。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那些日子里我内心安宁,每天沉醉在知识里,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日子虽然清贫,倒也美好温馨,淡淡的阳光,淡淡的梦。直到多年以后我都十分怀念那段时光,怀念那三个字:贫困生。它让我有着别样的人生,那三个字是我一生最高的荣誉,因为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强不息。

    (1)、请从“我”的心理变化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①刚进门的前几分钟,“我”凝固了,因为“我”的窘迫--②

    --③班主任微微皱眉,“我”羞愧极了--④-⑤生活虽然困窘,但“我”内心十分安宁。

    (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第三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的话很简短,但是给我的触动很大。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1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个题。

    氢能缘何受瞩目

    ①近年来,世界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国际氢能委员会与麦肯锡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已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路线图,到2030年,全球在氢能项目上的投资将达到3000亿美元。

    ②氢能是由氢元素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氢气和氧气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也可以通过燃料电池转化成电能。氢气不仅来源广泛,还具有导热良好、洁净无毒和单位质量热量高等优点,相同质量下所含热量约是汽油的3倍,是石油化工重要原料和航天火箭动力燃料。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呼声日益高涨,氢能在改变人类能源体系方面被寄予厚望。

    ③氢能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在于其释放过程中的零碳排放,还在于氢气可作为储能载体,弥补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等短板,促进后者的大规模发展。比如,德国政府正在推动的“电力转化气体”技术,通过制取氢气来存储不能及时利用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力,并将氢气长距离输运以进一步有效利用。除了气态,氢气还能以液态或固态氢化物形式出现,具有多种储运方式。作为难得的“耦合剂”型能源,氢能既可实现电力和氢气之间的灵活转化,又能搭建“桥梁”实现电、热、冷乃至固体、气体、液体燃料的互联互通,构建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

    ④形式多样的氢能有着多元的应用场景。截至2020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较上一年度增加38%。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正从汽车领域逐步拓展至其他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领域。应用在轨道交通和船舶上,氢能可降低长距离、高负荷交通运输对传统油气燃料的依赖,比如去年初,日本丰田公司开发并交付了首批海洋船舶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于分布式发电,氢能可为家庭住宅、商业建筑供电供暖。氢能还可直接为石化钢铁、冶金等化工行业提供高效原料、还原剂和高品质热源,有效减少碳排放。

    ⑤不过,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得来”并不容易。氢元素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水和化石燃料中,现有制氢技术大多依赖化石能源,无法避免碳排放。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正在逐步成熟,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电解水来制取零碳排放的氢气。科学家还在探索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新型制氢技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核能制氢技术预计10年后启动示范。此外,氢能产业链还包括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也都面临着技术挑战和成本制约。以储运为例,氢气在常温常压下密度低、易泄漏,与钢材长期接触会使后者发生“氢脆”而破损,储存和运输比煤炭、石油、天然气都要困难得多。

    ⑥当下,许多国家围绕全新氢能各环节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技术难关在加紧攻克。随着氢能生产和储运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氢能成本也有较大下降空间。有研究表明 , 预计到 2030 年,氢能产业链整体成本将下降一半。我们期待,氢能社会将加速到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3月30日)

    (1)、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氢能为何受瞩目。
    (2)、概括选文③④⑤段的主要内容。
    (3)、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段加点词语“有研究表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四、作文。(50分)

  • 13. 题目一:大海在我们的心中或是澄澈宁静的、或是浩瀚无边的、亦或是汹涌壮阔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大海。

    请以“我心中的那片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不得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学校、姓名。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旅程中,有的人变得更坚强,有的人学会了谦虚,也有的人懂得了感恩……原来,

    每个人都可以在成长之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请将“原来,我也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 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④字迹工整,书写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