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历辽宋夏金元时期:04 辽与北宋的和战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3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该故事流传至今己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北宋和辽的争战 B、北宋和金的争战 C、南宋和辽的争战 D、南宋和金的争战
  • 2. 图1-图4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 3. 下表所示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观点来源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销巨浪,轻吹集隹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北宋皇帝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苏轼集·卷四十六》

    以屈辱换取苟安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941年在延安出版)

    对宋辽关系的影响并非全部是积极的,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赵永春《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发表于2008年)

    A、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C、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 4.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宋太宗时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榷场是在澶渊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B、澶渊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D、南宋与金的榷场贸易额高于北宋与辽
  • 5. 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宋辽之间“人户安居,商旅不绝”。这说明(    )
    A、岁币支出负担沉重 B、宋辽政权从此不再对立 C、和议带来双赢局面 D、北宋屈辱求和有失国威
  • 6. 如下图中“战争结果”处应填入( )

    A、双方从此交恶 B、导致北宋灭亡 C、签订“澶渊之盟” D、实现全国统一
  • 7.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说:“所以这一盟约(如图)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签订这一盟约的双方是(    )

    A、辽和北宋 B、西夏和北宋 C、金与南宋 D、金与北宋
  • 8.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签订“澶渊之盟”的两个政权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9.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B、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 10. 杨家将抗辽保宋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下列关于宋辽关系的表述有误的是( )
    A、宋辽在澶州先战后议和 B、寇准劝说无效,宋真宗拒绝前往澶州抗辽前线 C、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D、和议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
  • 11.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交流、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 12. 苏辙《栾城集》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材料反映出澶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C、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局面 D、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 13.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 14. 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露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B、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C、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 15. 下表观点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观点来源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撰《北征回銮诗》 

     
     

     不为长久计,而用最下策 

     
     

     苏轼《东坡应诏集》卷一策略二,作者为北宋中期文学家、高级官员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 B、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C、时代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 D、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 16. 下图为宜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 17. 阿保机统治时期,以孔子学说和儒家经典作为发展辽朝政治文化的主导思想;在对辽、宋的战争种,金太祖在发布“金欲中外一统”的诏令后,有特别宣誓臣属注意对文化典籍的搜求;西夏的党项族业日益深刻地收到汉文化地熏染。这反映出(   )
    A、汉族文化处于优越地位 B、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C、少数民族政权更加喜欢汉文化 D、少数民族政权想要征服汉人
  • 18. 下图为赵冬梅的《千秋是非话寇准》一书封面。下列哪一事件与寇准有关(    )

    A、杯酒释兵权 B、建立契丹国 C、劝皇帝亲征 D、占领幽云十六州
  • 19.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B、促进双方经济交流 C、宋朝损失更多财产 D、无法保持长久和平
  • 20. 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官韩德让,“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这突出地说明了(      )
    A、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 C、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辽与北宋关系逐渐缓和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分析材料,举出北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

  • 22.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主要内容。
    (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以国制(契丹旧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由沿名之风固存也……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制》

    材料三:是月(1141年11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契丹(辽)政权的建立者是谁?同时期与该政权对峙的中原王朝是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41年宋金和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