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历辽宋夏金元时期:02 重文轻武的政策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3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A、超越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分散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2.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卫东京3.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4. 宋朝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下表是北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情况统计,从文士和武士录取人数比较中,可看出宋代推行的国策是( )
总人数 每年平均人数 文士 60035 360 武士 868 5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重文轻武 D、科教兴国5.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反映宋朝( )A、商业繁荣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守内虚外6. 宋太祖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哲宗时大臣刘挚说:“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该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安史之乱的结果 B、澶渊之盟的影响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南宋偏安的屈辱7.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面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统治危机 C、王安石变法危害了百姓利益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8.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商业繁荣9. 唐代法律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不准做官)”,宋太宗年间朝廷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一变化( )A、是重文轻武的方针的具体表现 B、完善了科举制度的程序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推动了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动10.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面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A、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统治危机 C、王安石变法危害了百姓利益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11.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外重内轻 D、重文轻武12. 宋太祖用文臣代替武官主管藩镇,认为即使这些文臣全都贪污,也远远不及一个武将拥兵叛乱,祸害深重。于是他大力提倡文治,选拔大批文人才士,充实庞大的官僚机构,这就是所谓"兴文教,抑武事"。这段材料体现了宋朝( )A、大力强化中央集权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藩镇割据很严重 D、鼓励海外贸易13.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下列有关这一方略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B、统治者轻视军事建设 C、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14. 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15. 太祖曰:“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从客观上( )A、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地方割据局面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D、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6. 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也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的思想 B、事权的分割 C、科举制的完善 D、君主专制的加强17. 在当时的情况下,宋代习武受到冷落,各种身体运动技能成为由少数专门人员进行演示而供人欣赏的娱乐活动,这些“耍把戏”的人也由此跌落到社会最底层。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等级观念的限制 B、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C、社会动荡不安 D、科举制的盛行18. 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宋朝重武轻文 C、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D、统治者重文轻武19.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宋朝( )A、重农抑商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藩镇割据20. 北宋名将狄青,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并迅速获得升迁。但因与当时的国策相悖,他遭到众多文臣猜忌,最终被免去职务,抑郁而终。文中提及的“国策”是指( )A、分化事权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重义轻利21. 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 B、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 C、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22.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统称为士大夫。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强势崛起,成为北宋社会的中坚阶层。这一时期士大夫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A、积贫积弱求出路 B、重用文臣抑武将 C、杯酒释权强皇权 D、陈桥兵变取后周23. 宋太祖时,关于科举考试人员的资格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南宋时,甚至“狞(凶恶)干、黥(古代刑罚)吏之子”及“以屠杀(宰杀牲畜)为业”者,皆可成为举人。材料反映了宋朝( )A、科举取士以才能为重 B、君主掌控科举取士权 C、选才重在地方官举荐 D、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24.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个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冗官”现象严重 C、“重文轻武”国策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25. 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 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材料反映宋代治国特点是( )A、重文轻武 B、重视武将 C、重视地方建设 D、重视地方经济26.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据此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 )A、文官政治 B、君主专制 C、分化事权 D、中央集权27. 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局面 原因是( )A、重文轻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C、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罢兵议和 D、推行王安石变法28.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对材料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宋朝重文轻武 ②宋朝重视军队
③宋朝重视文教 ④宋朝重农抑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9. 北宋时期,在“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掌管军事)”中具有文官资历的人占大多数。这反映了北宋的( )A、政治腐败 B、边境安定 C、科举取士盛行 D、重文轻武政策30. 宋朝为避免武将跋扈专横,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一政策称为( )A、重文轻武 B、重农抑商 C、重视武将 D、重视科举31. 下图是某书的目录节选,反映了北宋( )第二章 走出五代
(一)宋初对于“读书”的提倡
(二)关于“宰相须用读书人”
(三)关于“事业付之书生”
(四)文武兼长与文武分途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32.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衰,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33.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A、无为而治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藩镇割据34.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A、重文轻武的特点 B、市民阶层壮大 C、文化生活丰富 D、商业贸易繁荣35. 宋太祖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与材料表达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重文轻武 B、改革科举 C、重农抑商 D、重用武将36. 下表是北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统计表,对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类别
考试次数
合计取士人数
平均取士人数
贡举(文举)
81
600352
360
武举
28
868
5
A、北宋与少数民族关系和睦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文臣的才能远远超过武将 D、北宋年间边境战事已减少二、材料分析题
-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如下图。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