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历隋唐时期练习:06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3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君主专政时代,国家权力是通过皇帝颁发诏令执行的。大体来说,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据材料可知( )A、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三省各部门间互相牵制,制约皇权 C、三省长官直接由科举考试选拔 D、皇权始终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该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 )A、唐代民主制度健全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宰相权力逐渐削弱 D、君臣矛盾日益尖锐3.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设置内阁 C、元朝推行行省制 D、清朝设置军机处4.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救、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朝设三省的目的是( )A、减少决策失误 B、分散宰相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5.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度6. 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7.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其中,制度创新是巩固统治的有效保证。右图反映的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8. 下方是泰朝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最能说明唐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点是( )A、因分权得以集权 B、废除了丞相制度 C、尚书省权力最大 D、中央机构效率低9. 《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巳,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10. 隋唐之际,朝廷逐渐形成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这反映了( )A、决策过程的合理化 B、行政效率的降低 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皇权收到了削弱11.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一中书省→工部12.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指(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禅让制14. 唐初实行中书、门下两省联合议政,即为政事堂的设置。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时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轮流执笔,德宗时改为每日一人轮流执笔。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宰相负担 B、提高行政效率 C、巩固君主专制 D、实行部门牵制15.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册封制16. 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的敕文,但文件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17.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唐朝(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严格考察各级官吏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18. “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19. 小李把唐朝某一制度的运作机制归纳为以下公式: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
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20. 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21.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22. 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征调18岁以下身强力壮者入伍的敕文,但文件转到门下省,魏征不同意,退回中书省,又经御画,中书省再发,魏征还是坚持己见。材料中涉及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2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 )A、三公九原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24.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5. “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A、西周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廷杖制26. 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27. 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面哪一种制度与“金榜题名时”有关(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九品中正制28.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册封制 C、行省制度 D、郡县制29.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郡县制 D、分封制30.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指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31.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整顿吏治 B、制定法律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32.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负责审核政令的机构是( )A、皇帝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33. 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 )的批准。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34. 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的中央官制是(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35. 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道:“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36. 下列图示反映唐朝中央官制的是( )A、 B、 C、 D、37.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下列关于中国唐朝政治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实行分封制 B、 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官制度 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38. 《朱子语类》云:“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39. 如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它与下列哪一朝代有关(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