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2. 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3.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
①实行科举取士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4. 各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5. 《中国诗词大会》是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诗圣”对“诗仙”的评价。“诗圣”“诗仙”分别是( )A、杜甫 李白 B、白居易 韩愈 C、李白 杜甫 D、白居易 李白6. 唐代历史上有一位书法家,他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过安禄山叛乱,其所创雄浑敦厚的新书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该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欧阳询 C、柳公权 D、颜真卿7. 下列选项中对下表反映的历史事件表述错误的是( )领域
措施
经济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A、表格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 B、该事件发生于宋神宗时期 C、该事件使北宋灭亡 D、该事件收到一些成效但以失败告终8. 隋唐时期的一系列制度和技术创新为社会发展注人活力,铸就当时的繁荣时代。隋唐时期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是( )①曲辕犁和筒车 ②科举制 ③行省制度 ④雕版印刷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 “白龙马,蹄朝西,驼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真是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的佛学大师.他所写的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资治通鉴》10. 下列四幅两宋与辽、金、西夏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11.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唐末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12. 岳飞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在这里借指( )A、契丹的统治者 B、女真的统治者 C、党项的统治者 D、匈奴的统治者13. 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A、 人面鱼纹盆 B、 兵马俑 C、 骆驼载乐俑 D、 渔樵耕读碗14.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宋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废除了世家大族特权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调整了人才选拔范围15. 北宋时兴起,后来成为我国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开封 C、杭州 D、南京16. 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17.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图),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18.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这体现了南宋统治者什么样的心态( )A、立志收复中原 B、与金对峙 C、偏安江南,不思进取 D、向往和平19.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虽然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在进行。榷场的存在( )A、反映了各民族水火不容的相处状态 B、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C、完全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D、使各民族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相同水平20. 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 )A、三国时期 B、唐朝中后期 C、宋朝 D、隋朝21. 宋朝时,我国造船业发达的城市是( )A、泉州和广州 B、泉州和杭州 C、杭州和刘家港 D、广州和浏家港22. 成绩思汗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古风云第一人”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3. 在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正式行政区是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24.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鉴真“航东海”的目的是( )A、前往天竺取经 B、引进朝鲜音乐 C、进口新罗物产 D、传播中国文化25.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辨析改错(8分)
-
2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1)、916年,契丹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辽,定都上京临潢府。(2)、唐玄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3)、北宋时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会子。(4)、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3小题,27题14分,28题16分,第29题12分,共42分)
-
27.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七年级某班围绕“文明交汇、交流”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材料一:正是繁荣的封建经济,奠定了唐文化高度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政治上的长期的统一,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条件……再次,唐朝中外交通的发达,统治者对于自己文治武功和大一统事业充满了信心,因而采取了一条“对外开放”的政策。
——宋强刚:《试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二十一年和开成三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百年留学》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唐代采取“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哪张图片反映高僧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史实。结合材料指出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并概括中日交往的特点。(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28. 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有这些国家中,以唐朝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和平友好局面。
材料二:《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轼《栾城集》
材料四: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材料一中“松赞干布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统治者除和亲,还采取了哪些方式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2)、材料二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图中统一全国的政权是谁建立的?(3)、材料三中“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煽动军人者,斩及三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与历史上哪一位皇帝有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对唐朝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宋太祖统治初期采取了什么行动剥夺武将兵权?该观点导致了宋朝政治的什么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