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2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

    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个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种子。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改造了“君子”概念的内涵,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他一生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B、“君子”概念的内涵经孔子的改造不断丰富,其他学派虽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但对君子人格都表示认同赞许。 C、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使“君子”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而成为济世的高标。 D、有人认为,君子是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腐儒书生的代表,缺乏血性和勇武,这是对“君子文化”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往今来,君子人格对人们影响深远,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 B、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做人做君子已成为我们的祖训,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 C、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D、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当下的君子文化日趋衰落,所以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3)、下列说法中属于君子文化对于君子内在有质规定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在当下,我们为什么仍然要弘扬“君子文化”呢?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59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征至磁州,遇前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铟送诣京师。征谓副使李桐客曰:“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宁可虑身,不可废国家大计。今若释遣思行,不问其罪,则信义所感,无远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况今日之行,许以便宜从事,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即释遣思行等,仍以启闻,太宗甚悦。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衰或未可知帝矍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列传》)

    【注释】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③龙逢(关龙逢,被夏桀杀害)、比干(被商纣挖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B、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C、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D、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太子李建成谥号。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生前的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B、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祚”有皇位之意。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作、践极、践统、践位等等。 C、擢,提升官职。其他如“迁”“陟”“加”等也指官职提升;“拜”“除”“领”等表示任命、授予官职。 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而又拜,即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书信中用为对尊长或朋友的敬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B、魏征忠诚奉国。魏征受命安抚河北,遇到押解前东宫、齐王府的旧人入京的队伍,立刻上书呈报皇上,并释放了被抓的前东宫、齐王府的旧人。 C、魏征善于辞令。魏征向唐太宗提出愿做良臣、不做忠臣的请求,太宗惊问良臣、忠臣的区别。魏征巧用典故,正反举例进行说理。结果,唐太宗被魏征深深地打动,并因此赐给他五百匹绢。 D、魏征重视文化。由于隋末战乱,书籍散佚和损毁较多。魏征任秘书监之职后,他奏请组织儒生校辑图书,结果,数年之间就使秘书府藏书精美又完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

    ②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良臣、忠臣的特点。
  • 3. 根据课内文言文相关内容,完成问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批大郤,大窾(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沛公则车骑(放弃,丢下) B、吏民,封府库(登记)            朝而夕设版焉(成功) C、六国互丧,赂秦耶(全都,一概)      奉之繁,侵之愈急(更加) D、其根本(使……稳固)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看待,对待)
    (2)、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先进篇》。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3)、下列选项中,有关文体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里所说的“传”,是以史实为根据,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B、“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它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提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文体。 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释】①挂席:又作“挂帆”。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③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圣地。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精雕细刻某个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诗人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D、本诗景物的选取,不刻意着笔奇景,对重点景物浓墨重彩。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水边快乐游玩,在求雨坛上吹风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搜刮来之后像土块,“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4)、《登岳阳楼》中“”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5)、《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在明净光洁广阔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衬托了诗人豪迈的意味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玉舞人是以舞姬为模特,由玉料雕琢而成的艺术品。古代的玉舞人大多以平面透雕为主,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玉工们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西汉中晚期是玉舞人最风光的阶段。西汉中期,随着工具的改进,镂空、浮雕等手法的普遍使用,制玉技艺____________,新的器类和器形陆续出现,无数____________的佳品大量问世,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圆雕玉舞人,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性舞蹈者。

    绝大多数玉舞人,表现的是婀娜妖媚的女性舞蹈者。汉晋文献记载,汉代后宫佳丽能歌舞者____________,如高祖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武帝时李夫人“妙丽善舞”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把歌舞作为艺术创作主题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玉舞人,虽然只是组玉佩中的一个小小配件,但也成了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见证,____________。到了东汉,随着组玉佩的衰落,以及刚卯、司机佩、翁仲等辟邪玉佩的流行,玉舞人也便迅速没落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切如琢    精美绝伦    俯拾皆是    风行一时 B、精益求精    美轮美奂    俯拾皆是    蔚然成风 C、精益求精    精美绝伦    比比皆是    风行一时 D、如切如琢    美轮美奂    比比皆是    蔚然成风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的玉舞人以平面透雕为主,玉工们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 B、古代的玉舞人大多以平面透雕为主,玉工们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 C、古代的玉舞人以平面透雕为主,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农纹,玉工们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 D、古代的玉舞人大多以平面透雕为主,用阴线刻出西部五官和衣纹,玉工们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
    (3)、下列各项中,和文段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D、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整本书阅读(7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红楼梦》前五个回目、三个神话故事成为全书的总纲,展现了社会风貌,暗示了人物命运的结局,也预示了全书情节的发展。请判断下列三个神话的描述和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补天遗石”的故事中,“补天遗石”的主要功能是补天,但是《红楼梦》却写它不补天。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B、“木石前盟”这个故事中,绛珠仙草为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决定随神瑛侍者下世,将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给他。所以这个故事就照应了后文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枉凝眉》曲词中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C、小说的第三回中,用《西江月》的两首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印证了顽石的“顽劣”之性。两首判词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宝玉成为了一个被否定的人物。 D、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曲词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待出来。实际上在整体上对全书的布局结构,包括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局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作了总体安排。
    (2)、“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的“停机德”说的是《红楼梦》中哪个女子?其命运如何?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五、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hatGPT是Open AI开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它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能回答后续问题,承认错误,质疑不正确的假设,拒绝不适当的请求;还能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等。面对人工智能ChatGPT火爆全球,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带来了科技的便利,是人类的福音;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或将给人类带来威胁;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福还是祸,完全掌握在人类手中……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