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他们艺术修养极高,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因此他们的见解往往能达到鞭辟入里、高屋建瓴的效果,令人信服且富有启发性。

    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早期批评家往往具备上述特征。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表面上否定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精神却是他们体内永恒的基因。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全文第一次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这个日子正值鲁迅逝世七周年,当时的编者按称发表该文“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此后,以解放区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学习《讲话》精神的活动。作为副产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今天看来,鲁迅身上潜存着中国特有的“传统话语”,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或者说,古代“载道”传统、鲁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者之间存在微妙的逻辑关系,鲁迅是中介,古代传统是源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动力。借助对鲁迅的学习和推崇,实现了文艺批评的“载道”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主流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文艺批评领域发挥着显性的指导作用,但往往忽视其特有的中国面孔。实际上,文艺批评中对鲁迅传统、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文艺社会效果的重视,就是在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精神对话。可喜的是,新时代的文艺批评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养成了一种文化自觉。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这些倡导极具现实意义。将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真正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同时,对“实事求是”的再度强调亦表明了重视事实、实践为先的态度。统而观之,毛泽东与习近平的两个《讲话》都对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前者指明了文艺批评的方向,后者则进一步发掘了本土资源的重要价值,产生了正本清源的效果。

    (摘编自韩伟《百年来传统文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互动》)

    材料二:

    如果依据中国古代“载道”诗学与梁启超等“据群学见地以观诗者”的说法,诗歌便被观念化了,反映了一种利用外部理念强行约束人类自由本性的思维。与此不同,鲁迅早年号召人们回到生命的感性世界。为了解释感性力量的有效性,鲁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对于生活在热带而且从来没有见到过冰的人,该如何使他明白什么是冰呢?这时,只是堆砌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名词是没用的,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他一块冰,让他直接感受冰的刺激。

    鲁迅郑重提出了与科学真理相对的“诚理”,由于诉诸个体生命或者内在自我的直接性感受,它提供的是一种不需要向外假借、不需要经过理性锤炼的感性认识,尽管鲁迅使用“理”来描述这种认识的形态,但实际上,“诚理”反对任何形式的理念化、观念化。文学对人生的意义体现了同样的道理,鲁迅指出:“惟文章亦然,虽缕判条分,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如热带人既见冰后,曩之竭研究思索而弗能喻者,今宛在矣。”尽管文学从不诉诸灌输和教导,甚至远离了一切科学化的、理性化的认识形态,但重要的是,它与主体内在的生命经验直接相关,读者在其中领会到的是自我内在生命力的提升。

    不过,鲁迅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与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立足主体感性生命诗学原理的同时兼具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指向,在这个意义上,他似乎重新回到了晚清群学与功利主义的逻辑。

    (摘编自孙尧天《诗歌、政治与伦理——晚清群学思潮与早期鲁迅诗学观之关联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文以载道”这一跨越千年的中国文艺创作准则和批评理论倾向,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有所不同。 B、为了纪念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毛泽东撰写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C、在中国文艺批评的“载道”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过程中,中国现代主流的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 D、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将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真正从幕后推到台前,强化文化自觉。
    (2)、关于鲁迅的文艺批评观念与实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早年提出了与科学真理相对的“诚理”说,用来表达文学对人生的意义,“诚理”追求个体感受的理念化和观念化。 B、“五四”以来,鲁迅自觉接续中国文艺批评的“载道”传统,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 C、鲁迅对当时一些批评家的讽刺和对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体现了他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的理论主张。 D、鲁迅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极不科学地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诗教传统的一项是( )
    A、“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庄子·秋水》) C、“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4)、为什么鲁迅能扮演“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请结合材料一分析。
    (5)、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该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狗

    老舍

    一直到晚餐的时候,杜亦甫没有出屋门。他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走,有时候也躺在床上一会儿,心中不断的思索:一会儿他想去拼命,拼了命,也许一点好处没有,但究竟是自己流了血,有一个敢流血的就不能算国里没有人。一会儿他又往回想,白死有什么用处,快意一时,拿自己这一点点血洒在沙漠上,连点血痕也留不下吧?

    白天周石松念“号外”的情景还在眼前。“特务机关报告:‘祸事之起,起于芝麻洲大马路二十一弄五十二号。此处住有我侨商武二郎,此人养德国种狼狗所生一黑小狗被人窃去。武二郎乃急来特务机关报告。即遣全部侦探出发寻查。翌日清晨,寻得黑小狗于海滨,已死。腹胀如鼓,项上有噬痕。乃就日常调查报告,检出反抗我国之激烈分子,得重要嫌疑犯十人,即行逮捕拷问,所蓄之犬亦一并提到。为促其醒悟,乃当面将十巨犬枪决。十人身后必有广大之背景,设任其发展,则黑小狗之血将为在芝我国国民之前导,由犬及人,国人危矣!’”当下时周石松念的很快,念完,头上见了汗:“为了一只小狗!左不去兵上岸,来屠杀,来恐吓,来肃清激烈人物与思想,来白找便宜!”

    天黑一点,杜亦甫的心便紧一点,好容易初济辰和周石松两位同学都来了,他的胸中松了一口气。向外边看了一眼,院中已黑得可怕。初济辰躺在了周石松的床上,半闭着眼仿佛想着点什么事。周石松坐在破藤椅上,脸上还有点红,可是不像白天那么慌张了。杜亦甫靠窗子立着,呆呆的看着外面的黑暗。他想象着:自己握着一把手枪,哪怕是块石头呢也好,轻手蹑脚的过去,过去,一下子把个戴铁盆的敌人打得脑浆迸裂!然后,枪响了,火起来,杀,杀,无论老幼男女全出来厮杀,即使惨败,也是光荣的,伟大的人民是可杀而不可辱的!

    正这么想着,一道白闪猛孤仃的把黑暗切成两块,象从天上落下一把极大的白刃。探海灯!白光不动,黑影在白光边上颤动,好似刚杀死的牲口的肉那样微动。一道白光,又一道白光,又一道白光,十几条白光一齐射出,旋转,交叉,并行,冷森森,白亮亮,把小小的芝麻洲穿透,一切都随现随灭,眩晕,迷乱,在白光与黑影中乱颤乱晃。

    一道光闪到了杜亦甫的窗上,稍微一停,闪过去了;接着又是一道,一停,又过去了。他扶住了窗台,闭上了眼。

    “我必须对你们俩说出来,要不然我就憋闷死了!”杜亦甫把头抬起来,看着他们。“我怯!”

    “以卵击石,勇敢也是愚昧!”初济辰笑了笑。

    “即使你说的一点不错,到底我还是怯!”杜亦甫的态度很自然了,像吃下一料泻药,把心中的虚伪全打净了似的。

    “我也说不上我是怯,还是勇,反正我就是没主意!”周石松也微笑了一下。

    全不再言语了,可是不再显着寂寞与难堪,好像彼此已能不用言语传达什么,而能默默的互相谅解。

    他们就那么坐了一夜。

    第二天,消息缓和了许多。杜亦甫回了家。他急于要看看父亲,父亲是国术馆的教师,平日他这个大学学生领袖很看不起父亲,到现在他还并没把父亲的身份提高多少,不过他隐隐的似有一点希翼,想在父亲身上找出一些平日被他忽略了的东西。这点东西,假若能找到,仿佛就能教他有一种新的希望。

    只住着楼上两间小屋,屋外有个一张桌子大小的凉台,杜老拳师在凉台上坐着呢。

    老人五十七八岁,矮个子;圆脸,黑中透亮,两眼一大一小,眼珠都极黑极亮,微笑着,两只皮糙骨硬的手在一块搓着:“想你也该来了!想你也该来了!坐下!”父子都坐下,老人还搓着手:“差点没见着你,春子!”他叫着儿子的乳名:“我让他们拿去了!”老人又笑了。

    “没受委屈?”杜亦甫低声的问。

    “哪还有不受委屈的?”老人似乎觉得受委屈是可笑的事,又笑了。“你看,正赶上我值班,在馆里过夜。大概有十二点吧,我听见些动静,我的门开了,灯也捻着了,一看,是伙计王顺。王顺干什么?我就问。王顺没言语,往后一闪身,喝,先进来一对刺刀。我哈哈的笑起来了,就凭一对刺刀,要我的命还不大老容易!紧跟着刺刀,是枪,紧跟着枪,是一对小鬼子,都戴着小铁盆,托着枪冲我来了。我往后望望,后边还有呢。又进来一个咱们的人,汉奸!他教我下来,跟着走。走到院里,那个汉奸奉了圣旨似的教我跪下。我不言语,也不跪下,那些王八羔子们又对着我开了空枪,专为吓吓我。”老人连那只小一点的眼也瞪起来,似乎是从心里憎恶那些王八羔子们。

    “汉奸又传了圣旨,”老人接着说,“带回去收拾,反正早晚你得吃上一颗黑枣。我还是不言语,我研究好了,就是不出一声,咱们谁得手谁杀,用不着费话;是不是,春子?”

    杜亦甫点了点头,没有话可说。

    “出了大门,”老人又说下去:“我挺着腰板,教他们看看,你们要得了我的命,可要不了我的心气;这是一口气,这口气由我传给我的儿子孙子,永远不能磕膝盖儿着土!到了个什么地方,黑灯瞎火的我也没看清是哪里。我就是恨我的刀没能出鞘。死到临头,我得大大方方的,皱皱眉就不算练过功夫。是不是,春子?”

    杜亦甫又点了点头。

    “待了不知好久,”老人又搓起双手来,仿佛要表演出那时怎样的不耐烦。“他们把我提到一间大厅上去,灯光很亮,人也不少,坐的是官儿,立着的是兵。他们又教我跪下,我还是不出声,也不跪。刺刀可就又戳在我胸口上,我纹丝不动。人生在世不能没骨头,骑着脖子拉屎,还教我说怪香的,我不能!磨烦了半天,哼,枪并没放。什么东西!今个天亮的时候,他们也不是怎么,把我放了,什么玩艺儿!我不明白这是哪一出戏。一句话抄百遍吧,告诉你,春子,咱们得长志气,跟他们干!我不认字,不会细细的算计,我可准知道这么个理儿,只要挺起胸脯不怕死,谁也不敢斜眼看咱们!去泡壶茶喝好不好?”

    杜亦甫点了点头。

    (有删改)

    (1)、关于天黑后杜、初、周三名大学生召开秘密会议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亦甫想象自己英勇杀敌的场景,与小说开头“想去拼命”的内容相呼应,表现出进步青年的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 B、“院中已黑得可怕”,不仅写自然环境,也象征危险、黑暗的社会环境,而白光的出现则预示反抗力量的蓬勃发展。 C、杜亦甫三人清楚特务机关借侨民之狗被杀而兴师问罪的目的,在恐怖的气氛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有一些胆怯。 D、“像吃下一料泻药,把心中的虚伪全打净了似的”,生动地写出进步青年杜亦甫面对现实的困境矛盾而坦诚的态度。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了圣旨似的”形象地再现了汉奸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丑态,与老人铁骨铮铮、威武不屈的气节形成强烈对比。 B、小说运用了“磕膝盖儿着土”“磨烦了半天”等通俗生动的北京方言,凸显出“人民艺术家”老含作品的“京味”。 C、刚见面时老人“搓着手”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老人经历过生死边缘的后怕和庆幸,及急切地想要与儿子分享的心情。 D、小说以杜亦甫的所见所闻所思为线索,通过描写热血青年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暗示了了只有勇敢无畏才能拯救民族。
    (3)、外在的行为会折射人物的内心。在与父亲的对话过程中,杜亦甫三次“点了点头”,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请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杜亦甫父亲的形象来表现民族气节的。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非得失之策与!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成其德而扬功名于后世。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之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 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于朴,则终身不辱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B、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C、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D、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千乘可形容兵车很多,也常常被用来指代大军。 B、“矜功不立,虚愿不至”与“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两句中“矜”字的意思不相同。 C、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D、“清静贞正以自虞”与“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两句中“虞”字的意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召见颜斶,颜斶主动到齐宣王跟前,他语出惊人,特立独行地提出了“士贵王轻”的观点,震惊了群臣,同时也激怒了齐宣王。 B、齐宣王左右的侍从认为齐宣王身份高贵显赫,令四方邻国敬服,使仁人志士投奔,并指出士人的身份才是卑微贫贱,对颜斶的轻蔑溢于言表。 C、颜斶引经据典,不卑不亢地阐述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道理,折服了齐宣王。宣王深思反省后,提出要隆重礼遇他,却遭到了他的拒绝。 D、颜斶主张清静正直,知足不辱,所以他不求士进,舍弃功名利禄,乞求回乡过那种安步当车,晚食当肉,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②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

    (5)、本文是如何表现颜斶的“隐士风骨”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 , 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廖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2)、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反映“进”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3)、“浊酒”,指未经过滤的酒。因其酒色浑浊,质量一般,古人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生活上的艰辛或心中的愁苦,如“”。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 , 《南泥湾》歌词被其一气呵成。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家喻户晓,舞得 , 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进行简要赏析。

七、名著阅读

  • 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一对中国夫妇在澳洲定居,妻子把自己的母亲接到了澳洲居住。这位中国妈妈闲来无事就把屋子后的空地东挖挖西挖挖,种上了扁豆、西红柿、黄瓜等各种蔬菜……不久,空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菜园。

    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学术观点,分析材料中的中国妈妈这样做的原因。

  • 8. 草长莺飞,恰是读书好时节,“校园读书节”邀请你给高一同学推荐一本书,请从下列四本书中选择一本,说明推荐理由。要求: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

    《简·爱》 《水浒传》 《雷雨》 《红楼梦》

八、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赛道无处不在,如体育赛道、科技赛道、人生赛道,等等。身处赛道,最美的姿态是奔跑,要敢于争取超越,如苏轼所言“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不负习总书记的寄语“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新赛道”是《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来的202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泛指一切新的领域、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