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这三类冲突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但在交代背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彰明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环境指的是剧中人物所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剧中人物都有各自所处的独特环境,当人物的性格与主流大环境发生某种奇妙的碰撞时,冲突才得以产生,戏剧情节也随之不断向前运动、发展。因而剧中的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则取决于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
如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其源头在于周二十年前对鲁的抛弃。这一抛弃的行动是在家族的压迫下做出的,是源于当时社会上“门当户对”的主流思想观念,个人的力量在时代背景的浪潮下显得无比渺小,微不足道。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抛弃,鲁侍萍另嫁鲁贵,才有了四凤的出生和后面的那一场不伦之恋,并在最终酿成了悲情的苦果。
若只从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则《雷雨》中悲剧的根源在于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襄挟,这一论断显然失之偏颇——只重视对社会大环境的分析而忽略了剧本之中的人性塑造,而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对剧中人性的挖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恰恰是一个剧本成功的关键所在。性格与性格的冲突是戏剧冲突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式,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是刻画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同样是《雷雨》之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一段戏,通过人物短短的几句对话和几个戏剧动作,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朴园与繁漪两个人之间爆发的矛盾看似简单,只是喝药与否的问题,实际上是周朴园借着喝药这一件事在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他要繁漪“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咄咄逼人,最后甚至逼迫周萍用下跪的方式劝繁漪吃药,繁漪只好步步后退,最终在喝了药之后“哭着跑下”,而周冲之前想把学费分出一半的想法也被立即掐灭,在这一段兔起鹃落的冲突中,周朴因作为一家之主的独断,周萍的软弱,繁漪的辛酸无助赤裸裸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
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可以理解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如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中“复仇的王子”哈姆莱特一角,当他证实了叔父杀父仇人的身份、决心复仇之后,却因为对方正在祈祷的行为而犹豫不决,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那段有关“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昭示了人物性格内部的激烈斗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翁设计的这种人物的“延宕”,站在今天的现实角度是不合理的,但站在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剧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来看,却又是最合理不过的。
性格内部的冲突,往往被用于彰显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复杂与煎熬,进一步勾勒人物形象、其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多用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以进一步完成对戏剧主题的升华。
(摘编自纪超《从人物与冲突看戏剧的本质——以<雷雨)哈姆莱特>为例》)
材料二:
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为命运悲剧,所表现的往往是人类在同命运的抗争中不可避免地毁灭。《雷雨》和《哈姆莱特》的写作都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命运悲剧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生命中发生了令人悲哀的事。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可以改写,因为人不可窥探预知命运,命运存在任何角落,只是无法接触。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哈姆莱特》第三幕,哈姆莱特就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命运选择,他已经洞悉人类的堕落黑暗及现世的无意义。哈姆莱特无法自制地随着生命朝着另一个方向奔去,他那爆发的火焰正逐渐将自己所憎恨的世界推向灭亡。哈姆莱特被自己的命运驱使着走向一个不可知的深渊。他明白自己无法超越混沌的世界,被无常的命运所困扰,最终步入毁灭。同时,哈姆莱特的性格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尽管他有行动的决心,也不时责备自己拖沓,但由于病态的思考多于积极的行动,最后他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不能完成自身的使命。这既是他性格弱点的悲剧,又是他本身命运的悲剧。
从命运悲剧主题看,这两部作品展示了人的抗争精神,把人与命运相对立,但肯定了个体的意志与尊严,也呼唤人用崇高的力量斗争。与此同时,《哈姆莱特》和《雷雨》都展示了人性格上的弱点,从性格弱点这个切入点奠定了整部戏剧命运悲剧主题的契机。
(摘编自任洁敏《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莱特>与<雨>的悲剧主题》)
材料三: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几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我儿面上!
(摘编自关汉卿《窦娥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要类型之,其中的环境是剧中人物所处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 B、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所处环境发生冲突,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冲突的激烈程度。 C、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完成主题的升华。 D、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能被更改,在命运悲剧中,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无可避免地走向毁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雷雨》悲剧的根源是社会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裹挟,周鲁两家的纠葛与最终的悲剧便始于周朴园在家族的压迫下对侍萍的抛弃。 B、《雷雨》中周朴园通过逼繁漪喝药来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这段戏巧妙地揭示了他性格的内部冲突,突显了他独断专横的性格特点。 C、《雷雨》中繁漪的人物性格单一但充满悲剧色彩,她自我毁灭式的反击饱含个体的意志和尊严,展示了作为人的宝贵的抗争精神。 D、《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是双重的,哈姆莱特自身“延宕”的特点是性格的悲剧,他被无常命运困扰、最终走向毁灭,这是命运的悲剧。(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的是 ______A、老舍《茶馆》中,秦仲义抱着实业救国的天真幻想,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最终成为失败的民族资本家。 B、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虽竭尽全力却未能摆脱杀父娶母的神谕,最后刺瞎自己的双眼并自我放逐。 C、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通过借钱一事终于看清丈夫的真实面目,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偶,因而决然出走。 D、贝克特《等待戈多》中,剧中人物一直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没有来,也不知何时能来,更不知戈多是谁,但必须等待下去。(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哈姆莱特》中的内容作为论据,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凉之地
蒋子龙
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据此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月8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部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调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000多年的老槐树,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
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公里,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蓊都。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的圣地。
《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学始的原点,纪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平凉城西30里,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庄浪的葛家河修炼,并著《肘后方》。诺贝尔医学奖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天的重要影响。 B、文章写到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人华胥履巨人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D、文章写崆峒山是为写道教对平凉的影响,从黄帝写起,到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再到历代名流墨客登临崆峒,丰富了文章内容。(2)、下面关于平凉之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凉之地自古以来是西北的战略要地,西北地区的征战,平叛,驻守等军事活动多在此经略,故被作者称作“平凉长剑”。 B、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古树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 C、平凉之地是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伏羲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 D、平凉之地是“道文化”的重要起始地,“道文化”在此处不断升华和发展,作为中国的本源文化为历代名流墨客提供营养。(3)、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4)、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 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①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 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①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B、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C、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D、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B、“《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C、“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B、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吕望(太公)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建议周文王立即实行。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D、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吕望(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②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
(5)、孔子和吕望(太公)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试题。
萤
张舜民
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 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 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情色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深沉。 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启迪。(2)、这首诗中的流萤给“我”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2)、中央领导人多次谈到,党员干部要不仁之情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清之事不干。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 ”,表达不取不义之财的意识,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3)、“风”经常撩动诗人的情思。杜甫《登高》中“ ”一句渲染悲凉气氛,引发诗人无尽愁绪;李煜《虞美人》中也正是“ ”一句牵引出词人的故国之思。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古训,是指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许多古训都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到现在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对一些古训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对于“沉默是金”这一古训,就有人提出了质疑。
你对“沉默是金”这一古训有怎样的认识呢?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一幕幕______ 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
1950年初春,29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怀揣着“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
王希季说: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______ ,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______ ,志在千里。如今,已经101岁高龄的王希季,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航天”的新项目。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体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______ ,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 )。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______ 。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细笔”不细,______ ,《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A、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B、形成的美学效果是紧张与悠闲相结合的。 C、这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因此而形成。 D、会导致紧张与悠闲的美学效果参差错落。(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