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勖(xù)     仇雠:仇人       忽微:微小的事 B、沮(jù)     逸豫:安乐     仓皇:匆忙的样子 C、襟(jīnɡ)       凯旋:胜利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D、伶(línɡ)     遗恨:留下的仇恨     自然:大自然
  • 2.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一夫 B、梁君臣之首 C、仓皇 D、负而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

    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二、语言表达

  • 5. 阐释思维就是对话题做具体形象化的解释说明。它是段落展开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式。

    比如下列这段文字:

    众志成城是大家齐心协力,凝聚力量的一种精神。众志者,合众人之心,团结一致也;成城者,乃成为坚固城墙之意,突出力量之大。众志成城,凝聚人和力量,助民族发展,国家富强。

    请运用阐释思维,以“进取”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⑴所写文字能运用这种思维方式;⑵主题突出、文意完整;⑶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

  • 6.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1]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 , 与优人共戏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 , 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耳目。进每奏事,常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 , 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 , 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 , 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 , 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

    (取材于《资治通鉴·后唐纪》)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取材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1】后唐庄宗李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尤政害人者       蠹:损害 B、左右问之       屏:遮蔽 C、见于马前       谒:拜见 D、狱吏榜       掠:拷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与优人共戏庭       而大声发水上 B、遂委进耳目       而此独钟名 C、伶人周匝梁所得       传其事以官戒也 D、与其所以失之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或时自傅粉墨

    庄宗有时就自己在脸上涂上一些粉墨

    B、由是进得施其谗慝

    因此景进也乘机说别人一些坏话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

    陛下赞许的是和您共同夺取天下的人

    D、当为我屈意行之

    你还是为我委屈心意去做吧

    (4)、把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

    ②后与伶宦共毁之。

    (5)、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一)加以分析。
  • 8.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伶官传序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1)、在第①段方框处填入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为第②段画线句加上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B、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C、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D、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3)、下列对文章相关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呜呼”起笔,语气迂曲舒缓,表达了作者对伶官误国的深沉感慨。 B、“遣、请、盛、负、纳”五个动词,凝练生动地写出庄宗复仇征战的情况。 C、“一夫夜呼……泣下沾襟”,写庄宗亡国败逃时的衰颓之景,颇具画面感。 D、第③段末用两个反问,表达对“得难失易,成败于人”的肯定,语势强烈。
    (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出中心论点观点:盛衰之理,在天命,更在人事。统领全文。 B、第②段言“忧而盛”,第③段言“逸而衰”,对比鲜明,抑扬有致。 C、末尾议论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主题升华,具有更广泛的醒世意义。 D、本文意在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5)、有人认为本文对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证并不充分,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指峰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除秦国外,六国都在“山东”。 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C、“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因而得名,以搭配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与《诗经》《周礼》《大学》《春秋》等并称为“五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迁徙之徒也                       皆背晋以归梁 B、非铦钩戟长铩也                 庄宗受而藏之 C、然后六合为家                    而告成功 D、为天下笑者,何                  自然之理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选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结论,而相同之处在于都将内因视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B、两篇选文的写作目有相似之处:贾谊议论秦之盛衰,旨在使汉统治者有所警惕,引以为训;欧阳修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以为当朝之戒。 C、两篇选文都善用衬托对比手法:甲文极言陈涉卑微弱小,与六国合纵声威对比;乙文写后唐盛衰对比,一盛一衰,既扬又抑,交错成文。 D、两篇选文运思谋篇,大体相类:以议论为主体,结合叙述,夹叙夹议,将叙述史实与议论说理融为一体,最后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主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①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B、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D、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俱用叫太牢,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 B、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供奉皇帝先祖,后经皇帝批准也可供奉功臣的神位。 C、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的官署,从唐朝开始设置。 D、刺史,又称“刺使”,古代职官名,原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后成为一州长官的称呼。
    (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以“呜呼”感叹突兀起笔,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叹,又以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一叹一问,一退一进,醒人耳目。 B、二段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态度,“受”“藏”“遣”“告”“请”“盛”“负”“纳”等词可见其恭谨及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C、三段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概括,“得天下”与“失天下”反差鲜明,肯定得之难、失之易的说法,进而以反问与引用强调成败由于“人事”的原因。 D、文末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②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