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纪念》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  仓皇失措 B、戮穿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郑重其事 C、通辑  轻率  伤疤  斩钉接铁  情随事迁 D、吮血  欣幸  涅槃  光怪陆离  欲盖弥彰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zī)衣   惴(zhuì)   (qū)译   (chuò)穿 B、(kēnɡ)锵   (tuò)荒   宝(cánɡ)   脚(liào) C、(hán)电   (juàn)恋   (yū)积   (chuǎn)息 D、(zhàn)   (shā)尾   寥(liáo)   (qì)带
  •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 B、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 C、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 D、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么?……”
  • 4. 填写在下列语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这来的便是闰土。_______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_______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_______变作灰黄,_______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_______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A、虽然   但   已经   而且   也 B、即使   但   已经   尚且   又 C、虽然   但是   已然   尚且   也 D、即使   但是   已经   而且   又

二、语用综合题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麦子的收割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①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  反问  排比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夸张  比喻  引用 D、反问  比拟  引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

    明日书店要出一种期刊,请柔石去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我的译著,托他来问版税的办法,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柔石的消息却很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我见过两次他写给同乡的信,第一回是这样的——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以上背面。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的大约有二十天。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节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是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其妙的。 B、选文(一)中加点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词是反语,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C、选文(二)主要回忆了柔石被捕后的一些情况,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D、选文(二)中作者写自己选择“逃走”,体现了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的思想。
    (2)、选文(一)中,作者反复描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这一特征,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请根据选文(一)、(二)概括《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的共同情感,并说说二者在抒情风格上有何不同。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刘半农有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有浅、草率、无谋等不足之处。 B、“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由提倡新事物转向保守,是“我”与之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作者肯定了刘半农过去的战绩,虽然对刘半农不免有微词,但也坚决反对“陷沙鬼”抹杀他过去的功绩。 D、“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表明,鲁迅虽然曾经跟刘半农是朋友,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出刘半农的形象。 B、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叙事写人,做到了线索清晰,情感态度爱憎鲜明。 C、文章关于“武库”的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借代、衬托等手法,以陈、胡衬托刘半农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前后内容多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
    (3)、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4)、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①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领导?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孝养,待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你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②时,我不去执绋③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④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日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有删改)

    [注]①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②善果寺:坐落在北京广安门内广义街东侧,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伟的寺庙。③执绋(fú):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④虫豸(zhì):虫子的通称,骂人的话。犹不是人。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等语句可见,微笑是刘和珍的常态,这样温和而和蔼的刘和珍惨遭杀害,足见执政府之残忍。. B、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C、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既寄托着作者的哀思,也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下列对这篇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运用了反问修辞,既强烈表达了偕行社同学痛失战友的悲伤,又刻画了刘和珍果敢勇毅的形象。 C、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和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D、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这是衬托手法。以自己的渺小衬托了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了和珍的英勇无畏。
    (3)、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