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求之不得,。悠哉悠哉,。(《关雎》)(2)、 ,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蒹葭》)(3)、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4)、欲济无舟楫, 。坐观垂钓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有儿女之情句是: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yǒng yuè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2)、那时自己对rén qíng shì gù 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4)、这里不过是拉开了wéi mù的一角而已。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晚上,我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 , 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B、细看如今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道路豁然开朗 , 绿地优美,街道整洁,市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C、在当下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经家喻户晓。 D、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4.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道路,珠海市全面实施公交线路一票制,票价一律降为一元。(将“全面实施”改为“实施全面”) B、同学们十分饮佩王老师,因为不仅她课讲得好,而且品德高尚,多才多艺。(将“她”放到“不仅”前) C、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社会乱象,我明白了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人要有一颗敬畏的心。(删掉“鱼龙混杂”或将“乱象”改为“现象”) D、为了实现港珠澳大桥使用年限达到120年这一目标,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技术”后面加上“难题”)5.(1)、如图书法作品的内容出自《周易》,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下列诗句中,与第(1)题中句子一样对人生富有启迪的一项是(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二、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菜园院佛殿记(节选)》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 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曾巩卷》)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咸来问讯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叹惋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B、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主要从热情好客、辛勤劳作等描写可见。 C、“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不仅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的珍惜,也为下文人们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看似闲笔却匠心独运。 D、《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意思。①自度其力不能为
②期月而用以足
③有得辄记之
(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三处)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6)、甲文探源桃花源的经过和乙文和尚可栖修建佛殿分别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端午应有艾
袁学骏
①每逢端午节将到时,我都会吃粽子插艾草。好像端午节只是这样,没有别的习俗了。今年朋友送来了几支艾草,我便想到了儿时。
②每逢这天清早,父母都让我去野地里折些艾草,插到街门屋门上,如果门板或门楣上没法插,就把它斜插在门环上。好在我家北房的老榆木门,从上到下布满了或深或浅的纹络,一部分木质被风雨剥蚀掉了,便形成了一道道沟壑。这正好方便插艾,我便在榆木门的上上下下插起来。回头一看,门上绿绒绒的,平添了几分生机,自己的心情也快活起来,去地里折艾踩两脚泥的不悦也忘记了。每次出门找艾,母亲都说晚上煮的粽子还热呢,我便去厨房,一手抓起了两个粽子,一边走一边解粽叶,一边吃着。那枣是自己枣林里的好枣,那米是父亲在地边上种的几垅黍子,碾去糠皮就变成了黄米。端午节包粽子用它,甜而粘,和红枣放在一起,就成了过年过节时才能尝到的稀罕物。当我找到艾草时,两个粽子也吃完了。回到家我插完艾,母亲就问那粽叶呢,我说扔到路上了。母亲便不高兴地说,那是从集上买的,一毛钱一斤,吃完粽子要留下它下年还用。这样一说,我那快乐的心情又沉下来。我们兄弟姐妹多,一个钱掰八瓣来花,那几绺老粽叶母亲当然也珍惜。于是我决定去拣回粽叶,父亲却说算了,一会儿我去地里拾回来,你上学走吧。一进校门,发现我们教室门吊上、老师宿舍门楣上也挺着几支绿绒绒的艾。
③曾经听母亲和姥姥说过多少遍了:那艾是艾虎,能辟邪驱鬼,插上它们鬼就吓跑了。我听了总是心里有些发毛,觉得屋里院里好像有什么看不见的鬼怪瞄着自己。这一夜我做了一个梦,看见那些艾草变成了老虎和刀枪,它们在我家各个门口站岗放哨,有一个怪物想进来,那老虎一下子就把它吞了。所以我相信了母亲的话,坚定了端午时要插艾的说法。
④后来又听一老人说,端午插艾是明朝燕王扫北留下的事。当时燕王为了除掉小皇帝侄子,往北一路追,一路杀人,宁错杀一千不放走一个。有一天燕王杀到村边,看见一个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大孩子,用手拉着一个小孩子,与平常人背小领大的习惯正相反,一问得知背着的不是亲儿子,手里牵着的才是亲儿子,他认为这是一个贤慧的义妇,一定要保护她。于是用宝剑在路边砍了几根艾草,亲自递到女人手里说:“你插到你家门上,就不会有人去杀你们了。”又转身命令兵将们,“今后凡是门上插艾的人家,都是好人,一律不准伤害!”第二年端午时,人们想到艾能保护一家平安,就又去野地里采艾插上,渐渐形成风俗。听了老人说的故事,我心里好像又明白了许多,古书说艾草、菖蒲可避兵鬼,这就是避了刀兵之害。插艾的来历,虽然说法不一,主要情节一样。
⑤几十年后,端午节一下子成了城里人放假的国家大节,吃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带香包的节俗又被提了出来。特别是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报道中,灾区过端午吃粽子的镜头很多,节日的气氛似乎比平时更为浓厚,都说要过一个最有意义的端午节。我还从电视上发现,灾区帐篷里的饭桌上,还有碧绿的艾草挺立在瓶中。似乎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决定了越是大难降临越会化悲痛为力量,越是要用最传统的文化充实自己,证明他们珍惜生命,显示人们第二次重生后的心气。灾区的节日物品既然连艾草都有了,那么其他的更不会缺少,锅里碗里、桌上桌下比往年更丰盛,人们的欢笑声比往年更响亮,更发自内心。那么这种艾,便承载着人间真情,人间的大爱,无边的至爱。
⑥除了精神层面的理解,现代科研也证明,艾叶能够抗菌抗病毒,净化空气环境,还能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和抗血凝,镇静与抗过敏,护肝利胆。
⑦利用天然的艾草,吃着粽子讲着插艾的故事,真又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⑧艾即爱,我们年年过端午,年年端午应有艾。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全文围绕“艾草”风俗记叙了四件事,仿照示例,运用六字短语概括事件。① ——梦艾草信习俗——② ——插艾草显精神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这样一说,我那快乐的心情又沉下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②灾区帐篷里的饭桌上,还有碧绿的艾草挺立在瓶中。(该句中“挺立”有何表达效果?)
(3)、说说你对题目“端午应有艾”的理解。(4)、参照示例,任选《社戏》《安塞腰鼓》《灯笼》中的一种民风或习俗,表达你的理解。示例:灾区帐篷里的艾草,彰显中国人坚忍不拔的性格。
8.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问题。《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孔子这时已经年老,也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但是《左传》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
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 722~481);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是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 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 C、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2)、文章开头两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3)、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古籍的阐述,挑选其中的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原因。三、写作题
-
9. 以“ 触动了我”为题目,补全题目后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⑵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与学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⑷字数在 600 字左右。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20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低碳生活”是指:
(2)、为倡导“低碳生活”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3)、学校将围绕“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举行系列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