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石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文知识积累(共20分)

  • 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燕子归来,万物算是真正有了春的眉眼。①zhàn(   )蓝的天空下,柳枝轻拂,如春风梳开的一根根绿②biàn(   )子,山冈的发髻插满朵朵桃红,一条又细又窄的溪流隔开了屋舍和田地,屋瓦青灰,炊烟乳白,三两只燕子从扶犁春耕的农人头顶侧身飞过,燕语呢喃,让春天有了别样的韵味。大地(甲)(A. 朗润 B. 滋润),这群乌黑油亮的小精灵,好似        。它们打开翅膀拥抱一草一木,也拥抱着抬头送出笑脸的乡亲。它们和父老乡亲问好,并自由(乙)(A. 翻腾 B. 翻飞) 在歌声里,每一个音符都生着桃红的酒窝,就像花朵爬上春天的枝头轻声耳语。

    (1)、文中①②处,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处②处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只填序号。

    甲处乙处

    (3)、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活泼生动,请在横线上补写一个符合语境的比喻句。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红书店”凭借高颜值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打卡圣地”。 B、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C、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上级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D、从测量数据来看,我们的地球半径大约为6000公里左右。
  •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妈妈”,小明说:“我们老师说要来家访。” B、初一年级一、二班的十五六名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 C、人的一生,总是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D、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 4. 下列对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教授是一位生物学家,被“诺第留斯”号上的人俘虏,随着这艘潜艇周游了整个世界 B、老舍笔下的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车夫,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C、《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因为珊瑚虫将永远封存墓穴,所以将死去同伴安葬在珊瑚地 D、《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又有些心理扭曲的小福子等
  • 5. 根据提示填空。
    (1)、深林人不知,
    (2)、 , 百般红紫斗芳菲。
    (3)、《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恋之情的句子是: ,
    (4)、《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的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
    (5)、《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的句子是:

二、综合性学习(共9分)

  • 6. 学习与探究

    【材料一】

    “靠脸吃饭”不只是说说而已,人脸识别,已经正式走入你我的生活!

    什么是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是一种依据人的面部特征,自动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又称为面像识别、人像识别、面部识别等。

    人脸识别主要通过镜头拍摄,采集人脸图像,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脸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含的身份特征,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比对,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

    为防止各类仿“真人”的图像、视频等冒充真人,在各种生活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还会根据脸部关键点的动态变化来判定是否为“真人”,以确保应用的安全性。

    【材料二】

    当前,人脸识别已成为人工智能浪潮中最火热的技术之一。人脸识别设备将大规模走出实验室,走入各行各业,方便了生活、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因此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如何?《2020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监测报告》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以下是近六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销售量及价格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三】

    生活场景中的人脸识别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这里的“靠脸吃饭”指的是生活中许多方面需要应用人脸识别来解决问题。 B、人脸识别主要是将人脸与已有的人脸图像做比对,根据面部特征进行判别。 C、人脸识别已大规模走出实验室走入各行各业,成为人工智能最火热的技术。 D、刷脸进动车站需站在指定区域内并放置好身份证和车票并面对摄像头刷脸。
    (2)、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近年来我国人脸识别市场的销售量及价格变化情况。
    (3)、李明五一节外出旅游,在动车站进站口刷脸时,机器提示他将身份证放在验证台,脱掉口罩、面对摄像头眨眨眼睛。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解说这一流程的主要原理。
  • 7. 名著《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人公祥子在失去父母和土地后,被迫跑到城里,在(人名)开办的人和车厂当人力车夫。他最大的梦想就是 , 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

三、阅读(共31分)

  • 8.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题目是《望岳》,“望”贯穿全篇,每一联“望”的角度不同。 B、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C、颈联写细望之景,对仗工整,表达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尾联写诗人登上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卖油翁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甲文选自《》,乙文作者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以我油知之。

    (3)、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而别”,是因为 , 康肃对卖油翁“笑而遣之”,是因为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画线句中的“耳”和乙文画线句中的“尔”,所表示的语气相同。 B、甲文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和乙文康肃对卖油翁的态度,前后都有所转变。 C、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卖油翁现场表演体现“熟能生巧”。 D、甲乙两文都注重语言描写,寥寥数语,生动传神,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①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②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坚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盟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的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③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万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④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竖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⑤事实表明,人们无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 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尽量用原文语句)
    (3)、第③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4)、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举例: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忆与二月河先生二三事

    高贤信

    ①初识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②那时,我正奋战在省内外交通公路建设第一线。当时的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长曾在方城县做下乡知青多年,对南阳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从项目一线回宛之际,他特意嘱托我去看望二月河先生,并讨要新作签名。因此我与先生约定到家面叙。那是一个傍晚时分,刚一走进大门,就看到一个表面锈迹斑斑的煤炉上,架着一个没有盖锅盖的铝锅,锅内几节羊骨头随着沸腾的汤水起起伏伏,蒸腾的热气在这凹凸不平的沧桑老锅中逸散开来。先生迎我进屋后,我匆匆浏览了这位已是著名作家的斗室。方寸之地,陈设甚是简单,一张不大的书桌上随意摆放着一些作品手稿。我与先生就在书房内促膝而谈。当我提起“南唐北凌”之说时,先生很是高兴,却谦虚地说自己是没法与唐浩明先生相比的。还有一个印象较深的话题是先生参评“茅盾文学奖”未达一事,在他的脸上我看不到一丝芥蒂。

    ③与二月河先生结识后,我不时受朋友之托,找先生讨取签名。但由于工作繁忙,深谈不多。适逢2004年初夏,田永清将军回宛,卧龙区档案馆的吕琦女士热心地邀请我参加了田将军与二月河先生的餐叙。当时我们谈到美丽的白河,先生朗声道:“我们的白河水面是好几个西湖!”他为母亲河的烟波浩渺、格局之大而感到自豪。出于对西湖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积淀的浅显认知,我就不恭地与先生争论了起来。先生听后思忖良久,对我的说法未置可否。而后,先生在散文《初记白河》中就提到要把白河的“学历”弄清楚,刘秀“粜米渡口”应该就在白河这片方寸之地,刘秀的妻子阴皇后也应随丈夫来了南阳,在白河边“浣衣梳洗”;张衡、张仲景等南阳名人,也应在白河边读过书,在白河边游玩过。同时,先生多次在一些场合谈到白河,提出“没有文化的白河是苍白的”,主张把南阳的历史文化从“线装书”、博物馆走向群众。

    ④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当500多万字的“落霞三部曲”问世后,炙手可热,好评如潮,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二月河,而面对鲜花和掌声,他称这是人生的“佐料”。随着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先生越发声名鹊起,但他依旧朴素如初。先生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社会,把书稿收入捐赠工会用来帮助下岗职工,捐给希望工程用来培养青少年,捐给农村用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他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慈善家。作为中共党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他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以‘文’化天下,释放道德的‘治理能量’”,积极宣传推动反腐倡廉,他的拳拳报国之心,令人敬佩。

    ⑤先生晚年曾回到山西昔阳老家,重温故土,游览了“三晋”的河山,特地去了晋城的皇城相府。关注到先生行踪,我忽然想到皇城相府内康熙写给老师陈廷敬的一副楹联,可以用来归结先生暮年的追求和情怀,那就是“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⑥在先生离开我们周年之际,聊记二三事,以慰先生。

    (选自《经济》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内容来看,二月河先生是一位专职作家。 B、第②段中的“南唐北凌”,“唐”指的是唐浩明,“凌”指的则是二月河。 C、二月河先生声名鹊起,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慈善家。 D、“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当时,正值二月河先生去世一周年。
    (2)、文中写了有关二月河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3)、本文表达了“我”对二月河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

四、作文(40分)

  • 12.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在本学期第三单元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等“小人物”,他们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小人物”。

    请以  我身边的“小人物”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难忘的七年级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我们回头审视自己走过的人生旅程,会发现还有些东西遗忘在过去的时光里。它们也许是诚信、责任、理解、自信;也许是友情、亲情、成功、快乐;也许是蓝天、绿树、碧波;也许是……

    请以《寻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如选题二,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套作抄袭;

    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