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过秦论》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
【汉】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实词解释
(1)、下列句子中“而”与“吞二周而亡诸侯”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C、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利。(《六国论》)(2)、下列句子中“因”与“因河为池”中的“因”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3)、下列句子中“将”与“将数百之众”中的“将”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B、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 C、与卫律所将降者。(《苏武传》)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前赤壁赋》)(4)、下列句子中“使”与“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使”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B、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D、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谏逐客书》)(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瓮牖绳枢”中的“瓮、绳”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B、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C、忧劳可以兴国。(《五代史伶官传序》) D、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屈原列传》)(6)、下列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特殊句式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C、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2. 以下选项符合选文观点的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过秦论》中篇【汉】贾谊
A、秦王为人贪婪狭隘,行事严苛,以暴治天下,不具备王者仁心。 B、秦王深知:兼并天下得靠战斗实力,而安抚天下贵在顺应权宜。 C、秦国能用诈力统一天下,却不能用仁义安抚天下,故无法长久。 D、秦国的统治者们骄奢淫逸,盲目自信,不具备居安思危的远见。3. 联系选文比较《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在文体、写法、主旨上的异同:(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唐】杜牧
A、《过秦论》是篇政论文,《阿房宫赋》是篇辞赋,两者在文体上存在区别。 B、《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揭露了秦亡国的历史教训。 C、《过秦论》先铺叙史料写秦发展一统的过程,再层层说理,最终阐明观点。 D、《阿房宫赋》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自我满足,未能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 E、《过秦论》认为秦国灭亡原因在于,统治天下的方法与当下形势不相匹配。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 B、收天下之兵 , 聚之咸阳 兵:军队 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和“氓”等。 D、“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B、始皇既没 C、百有余年矣 D、而倔起阡陌之中(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吞二周而亡诸侯 B、以愚黔首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序八州而朝同列(5)、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负而前驱
A、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下列各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7)、翻译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根据文意,分析贾谊所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是。(9)、《过秦论》语言富有气势,极具“赋”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指峰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除秦国外,六国都在“山东”。 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C、“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因而得名,以搭配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与《诗经》《周礼》《大学》《春秋》等并称为“五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迁徙之徒也 而皆背晋以归梁 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C、然后以六合为家 而告以成功 D、为天下笑者,何也 自然之理也(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结论,而相同之处在于都将内因视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B、两篇选文的写作目有相似之处:贾谊议论秦之盛衰,旨在使汉统治者有所警惕,引以为训;欧阳修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以为当朝之戒。 C、两篇选文都善用衬托对比手法:甲文极言陈涉卑微弱小,与六国合纵声威对比;乙文写后唐盛衰对比,一盛一衰,既扬又抑,交错成文。 D、两篇选文运思谋篇,大体相类:以议论为主体,结合叙述,夹叙夹议,将叙述史实与议论说理融为一体,最后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主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
【乙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鸣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
(1)、对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也可指天子,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 B、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C、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D、故事,指旧事或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对比,意在为文末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蓄势。 B、甲文“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乙文承接篇首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分别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情况,并列举出其弊端。 D、乙文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时列举了各自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弊端,而这些弊端又与篇首所说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关系,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山东”,崤山以东,指东方诸国,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意义相同。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平民以黑色头巾包头,故名为“黔首”。 D、“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与《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意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再极力铺叙秦始皇以愚民、弱民等措施巩固政权,最后强调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心态未变。 B、第二段写秦始皇死后,其余威尚在,秦国最终却被弱小的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一击而溃,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C、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在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失掉民心,导致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而走向灭亡。 D、节选文段的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通篇一气贯通;句式多变,多用对比、夸张,不显单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最后一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对比论证中心论点的,请分条列举。8.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 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 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②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 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D、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崤山以东的地方;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在太行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B、“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为家”是说秦始皇把天下当成了世袭的私有财产。 C、“社稷”,土地神和山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禄邑”: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禄邑犹食邑,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 B、[乙]文叙中带议,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 点明秦朝之过在“仁义不施”。 C、[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引发老百姓的怨恨的原因,并不在于制度。 D、[丙]文认为,分封制使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国土,很难产生贤能之人,圣人也无法立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5)、结合选文简要说明秦朝灭亡原因。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下)
贾谊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注】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 , 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诛,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注】鉏(chú)耰(yōu)白梃(tīng):指农具。此处藉以形容武器之粗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B、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C、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D、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山”的“东”面,文中指崤山以东。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C、五伯,“伯”是“霸”的谐音,“五伯”即春秋五霸。 D、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由于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秦国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个个才能超群,而是与秦国关中一带险固的地势有密切的关系。 D、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它丢失了从周代而来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②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10.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收录了春秋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汉书》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纪传体史书,展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苏武传》是其中的名篇。 C、贾谊的《过秦论》虽是史论,却以赋体出之,多用夸张、对比,气势充沛。 D、司马迁是第一个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单独立传的史学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天下之兵 斩木为兵 B、振长策而御宇内 因遗策 C、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3)、与“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中“小弱”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明道德之广崇 B、会盟而谋弱秦 C、单于壮其节 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与“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一句句式不同的是( )A、为降虏于蛮夷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5)、翻译划线句子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6)、运用对比论证是本文一大鲜明特色,试以上述语段为例加以分析。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乙]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B、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C、甲文和丙文中的“六合”都是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但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六合”意义是不相同的。 D、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古称合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B、[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 C、[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D、[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翻译)(5)、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翻译)(6)、作者认为,后代的君子应如何治理国家呢?请结合乙文,概括说明。(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 B、收天下之兵 , 聚之咸阳 兵:军队 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天雨雪,武卧啮雪 B、却匈奴七百余里/欲因此时降武 C、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D、天下云集响应/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防卫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 B、选文第②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极力写了陈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作战能力,这其实是在为最终结论做铺垫。 C、选文第③段阐述了各诸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磅礴,语意酣畅淋漓,读起来有一泻千里之感。(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摄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 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丛。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下列对文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弱 B、天下云集响应 云:像云一样 C、因河为池 因:因为 D、斩木为兵 兵:兵器(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B、“河”指的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种水体形式,包括我们说的溪,江,川,水,河等。文段中是指“黄河”。 C、“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省级行政区,简称“鲁”,省会济南。在本文中是指太行山以东。 D、七庙,历代帝主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残暴的方式进行统治,声威传遍天下,以致死后,边远的地方还能感受到他的余威。 B、秦始皇还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禁锢,焚毁书籍,但该措施不但没有巩固秦朝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C、作品从出身、才能、财富、军队规模、谋略、武器装备等方面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说明陈涉的微不足道。 D、强大的秦朝迅速土崩瓦解,引发读者思考。作品也道明了秦朝灭亡根本上还是因为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屈原列传(节选)》
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②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③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④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⑥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⑦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乙)
材料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①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②兮,鸱枭③翱翔。闒④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⑤、夷⑥为溷兮,谓跖、蹻⑦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⑧ , 宝康瓠⑨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贾谊《吊屈原赋》)
【注】①罔极:没有准则。②伏窜:潜伏,躲藏。③鸱枭:猫头鹰一类的鸟,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鸟,此喻小人。④闒:小门。⑤随:卞随,商代的贤士。⑥夷:伯夷。二者都是古贤人的代表。⑦蹻:庄蹻,战国时楚国将领,庄蹻接受楚顷襄王之命开辟云南,后来退路被秦国斩断,他回不来就在云南做了王,客观上背叛了楚国。传说中这两个人成为“坏人”的代表。⑧周鼎:比喻栋梁之材。⑨康瓠:瓦罐,比喻庸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而能与世推移()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2)、“斡”字在字典中有以下两种词义:①运转②主管选择(乙)文材料二中“斡弃周鼎”中的“斡”字恰当的词义,并阐述理由。
(3)、对第①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4)、把(甲)文第⑥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第⑤段中作者详细记叙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有何意图?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从语文运用的角度,赏析(乙)文材料一中的画线句。(7)、司马迁将处于不同时代的屈原和贾谊合传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请结合(甲)文和(乙)文中两则材料的内容,推断将其二人合传的理由。1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中)(节选)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注]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 , 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注】元元:善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裋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又可指离开官职或辞去官职。 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为官奴婢。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先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再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最后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选文与课文比较,指出秦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必须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 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也能从客观上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 D、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②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5)、文章指出“取与守不同术”,请用对称句式表达其“不同”,不超过12个字。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见 D、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囊括四海 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却匈奴七百余里(3)、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合从缔交 ②约从离衡 ③威振四海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⑥百有余年矣 ⑦制其弊 ⑧自以为关中之固
A、①③④⑤⑦ B、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⑧(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鲰生”“布衣”“黎民”“生民”“苍生” “氓”等。 D、“七庙”指古代天子的宗庙, “七庙隳”,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5)、翻译下列句子。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贾谊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1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戍之众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B、始皇既没 C、百有余年矣 D、而倔起阡陌之中(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吞二周而亡诸侯 B、以愚黔首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序八州而朝同列(4)、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负而前驱
A、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下列各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6)、翻译。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7)、根据文意,分析贾谊所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是。(8)、《过秦论》语言富有气势,极具“赋”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
秦二世立,不行仁政,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赵,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成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课,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B、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C、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于而身糜没矣/ D、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州,《禹贡》把天下分为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B、公侯,古代指公爵与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礼记·王制》把爵位依次公、侯、伯、子、男五等。 C、海内,古人认为围绕中原有东、南、西、北四海,后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地,把中国称为内”。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王每年都祭祀社、稷二神,后稷代表国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篇将秦王的威武写得颇有气势,对比陈涉以疲弊之卒灭秦,来证明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 B、中篇批判秦二世不行仁政,沿袭无道,过分迷信武力而失掉民心,提出了“牧民之道,务在之”的观点。 C、下篇重点批评子婴的过失,忠臣不谏,智士不谋,而天下大乱。认为秦的本末都未能守住,没办法长久。 D、三个选段分析天下形势,总结秦亡原因,批评秦的过失,提出“仁政安民”的主张,为汉朝治提供借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18.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 , 以愚黔首 言论,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水池,池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全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旨在指出秦的过失。 B、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C、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D、连横: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作者认为“秦之过”是什么?而“秦之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B、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C、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D、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封建时代把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文中指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 B、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亦指全国。古人认为我们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社稷,土地之神。土地载育万物,为立国之本,故“社稷”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 B、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版。 C、周朝设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 D、选文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5)、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B、天下云集响应:用言语行动支持某种号召 C、赢粮而景从:担负 D、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阡陌”,指田间小路,与“阡陌交通”的“阡陌”同义。阡,南北向小路;陌,东西向小路。 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氓”等。 D、“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8)、下列对课文选段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以其善攻,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再极力铺叙秦始皇的善守,从愚民、弱民等方面采取严厉的措施巩固政权;最后转入叙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心态,“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写尽秦始皇的自信与贾谊的他信。 B、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强联盟能够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甚至弱小的陈涉却一击而溃,这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C、第三段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义军素质、用兵策略四方面将陈涉与“九国”做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得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武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
(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B、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D、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往往用来代指包括韩魏赵等在内的东方诸国。 B、八州,这里指其他六国所在的区域,即雍州、冀州、益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梁州等。 C、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的四位竭力网罗人才的贵族代表,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 D、槁项黄馘,这里指长期处于困窘的生活中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秦国凭借微弱力量,经几代人的努力,国力渐渐强大,至秦始皇统一全国,然而政权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其原因在于统治者不懂得攻天下与守天下形势的改变,而一味地实施暴政。 B、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陈涉,前文直白,后文含蓄,作者的用意也不同:贾谊强调陈涉奋起反抗,但其代表的力量弱小;苏轼强调其不安于时,其代表的杰出之士必伺机而动。 D、甲乙两文都属于史论文,在论述过程中两文都有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4)、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中(节选)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冀:希望 B、禁文书而酷刑法 酷:使……严酷 C、离战国而王天下 离:离开 D、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借 使:假使(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一组是( )A、①以暴虐为天下始 ②秦亦不以城予 B、①若是,何也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C、①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后虽有淫骄之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②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
[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丙]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序八州而朝同列
A、单于壮其节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逸豫可以亡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B、此其所以为得也 得:得到,收获。 C、而不委郡邑 委:委托,委命。 D、遂过而不变 过:犯了过错。(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作为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秦人称崤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代指东方诸国。秦以外六国都在山东。 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只能设一庙。 C、“六合”意谓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它与“宇内”“四海”“八荒”,都可指“天下”。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原意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亦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的能力等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B、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C、乙文认为秦王朝不能正确地发挥郡县制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残酷的刑罚与繁重的劳役导致了人怨沸腾、官民皆反,这是政治之失,而非郡县制的过错。 D、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②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后代的君子应如何治理国家呢?请结合丙文,概括说明。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成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司马迁《贾生列传》节选)
(1)、下列各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B、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C、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2)、下列选项对《过秦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是呈献给皇帝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自信与不卑不亢的态度凸显出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满腹才学。 B、从历史角度来看,贾谊把秦朝的成败归结在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绝对正确的,后人都应该以史为借鉴,避免重蹈覆辙。 C、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上看,贾谊当时上书皇帝,是想要皇上认真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实行仁政来治理国家。 D、《过秦论》的核心思想是“仁”,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当时可以说诸子百家遗风犹存,贾谊本人思想主要以儒家为主。(3)、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和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B、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约到汉朝定“型”,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 C、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D、《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收录了老子的部分作品,书中所述基本都反映了老子的思想。(4)、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老子认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请结合老子和《过秦论》中贾谊的观点,说说秦灭亡的相关原因对后世统治者的意义。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文段二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是黑色,秦朝百姓以黑色头巾裹头,故名。 C、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第①段极力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军事、政治、文化、防卫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突出其暴虐的特点,暗寓由盛转败的因素。 B、文段一第②段写陈涉起义与秦王朝的覆灭,通过凸显陈涉出身低微、才能不足、士卒弱少、兵器粗糙等特点,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C、文段二中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也比不上他,并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 D、文段一辞采华丽,文脉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富于气势,可见作者贾谊才华横溢,由此,他得到了文帝对他的信任和朝臣的钦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5)、文段二中司马迁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贾谊的传主形象的?请分条概述。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①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②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 , 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B、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C、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D、负锻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崤山以东的地方;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在太行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B、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以六合为家”是说秦始皇把天下当成了世袭的私有财产。 C、社稷:土地神和山神的总称;土地孕育五谷,山川指代大好江山。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禄邑: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禄邑犹食邑,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 B、[乙]文叙中带议,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朝之过在“仁义不施”。 C、[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引发老百姓的怨恨的原因,并不在于制度。 D、[丙]文认为,分封制使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国土,很难产生贤能之人,圣人也无法立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5)、秦朝统一全国后,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的原因有哪些?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1)、下列各项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铺叙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所率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意在表明由此而失败的秦朝不堪一击。 B、“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选文第二段将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突出陈涉之微与九国之强,然而他们与秦相抗,成败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D、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5)、选文第二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有什么作用?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 B、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估计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D、一夫作难而七庙篡 作难:起事(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句写秦王朝并非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如故,意在强调国力强大和关隘险固的重要。 B、面对强秦,陈涉条件差却获得成功,九国诸侯条件好却遭到失败,二者成败大不一样,取得的功业也完全相反,发人深思。 C、秦以一块小小的土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统一了天下,但一个戍卒发难就把它毁掉,成功之艰与失败之易形成巨大反差。 D、强大的秦朝一朝覆灭,原因在于不施行仁义之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完全不同,故治国应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3)、本文如何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