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论及文学类型的时候,大家习惯于将当下的类型文学源头上溯到历史上的经典序列。比如近代以来被我们命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作品,至少其中《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侠义小说”,这样的说法是旧已有之的。这样比附,便有助于说明通俗小说的类型性和它们成为经典的可能;并与当下流行的类型小说形成比较,起到了“尊体”和便于他人理解的作用与效果。但在“中国首本类型文学概念读本”《流行阅》的发刊词中,有了另一种理解:“过去我们讲通俗文学,后来讲网络文学,现在放在这里用都不太合适。参照类型电影的说法,用类型文学的新概念才能更好地归纳今天的这部分创作……类型小说无所谓严格意义的雅俗,怎样汲取类型的营养形成

    和创造类型,是作者创造力的自由。”

    归根结底,我们今天命名的类型文学的全称,应该是:当代大众类型文学。它的边界既是“当代”,又是“大众”。“当代”,意味着今天所提出与研究的对象——类型文学,是与当代科技和资本相适应的文学创作形态;在当代,其文化主流被命名为“大众文化”,其文学需求和实际文学表现样式,即“大众文学”,它的基本要求是“通俗”的。这正如贺绍俊所说:“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存在方式”。在上述意义上,我们提出和研究“类型文学”就是研究在当代科技和资本以及大众文化场中的一个主干的文学样式,是对“一时代之文学”的研究。

    (摘编自夏烈《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

    材料二:

    随着网络文学和科幻小说的兴盛,近年来传统文学创作者开始主动汲取类型文学叙事资源,出现了小说叙事上的文类融合现象。不仅仅是传统型的纯文学向类型小说取经,此前类型叙事手法较为突出的作家和一些作者也转型为相对传统的纯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写作领域,打破类型划分、进行文类融合写作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现象。不断地突破既有的类型划分,

    融合多种类型的通俗文学元素,这几乎成了网文界最为便捷的创新途径。

    纯文学向类型文学取经,类型小说作家向纯文学靠近,以及网络文学界常见的类型融合,这些现象说明今天的文学创作已不再固守传统的门户之见,开始主动借鉴其他体裁、类型作品进行自我创新。传统文学界之所以有进行自我革新的冲动,间接原因或许是传统纯文学的市场空间被网络文学和新崛起的悬疑、科幻等类型小说挤压,但根本的缘由是传统纯文学作

    家自身寻求突破。

    走出写作的舒适区,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这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使命,同时也是现代文学以来中国作家完成自我创新的不二法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告诉我们,但凡作家固守传统,不愿意去直视新时代新现实,文学就会“狭窄”,读者就会慢慢流失。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除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之外,传统文学也有着重要的发展轨迹: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那种个人化的写作逐渐隐匿;综合着个体精神表达与时代现实书写的创作日益成为主导风格,但也因为这种写作注重现实的深度表达和内在精神层面的隐微流露,普通读者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影响力没有破圈;写实感强烈的文学创作、纪实性特征突出的非虚构写作逐渐受到重视,这类作品成为一些作家摆脱写作困境的出口;作家借鉴悬疑、科幻等类型叙事元素,以及汲取中国传统通俗文学资源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几种现象,特别是后两种是作家们进行自我革新的探索表现,这种自我革新背后当然有着整个文学界的创新思考。非虚构、类型叙事、通俗风格,这些于新世纪初属于小溪流一般的探索实践,持

    续多年之后成了当前文学界的创作趋势。

    当然,并不是说非虚构和类型叙事将取代纯文学创作,而是说整个小说界呈现了一个叙事融合、风格转型的阶段。这不是谁取代谁,而是每一个类型的写作都在加速变革,而且是

    打破隔阂、相互借鉴式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纯文学创作将借鉴其他类型创作的叙事资源,更强调现实感和可读性,更进入时代,深入生活现场,同时也努力获得更广泛的读者。非虚构、类型小说也会更进一步地重视文学性,非虚构写作不会是过去的报告文学,类型文学也不会

    是以往纯粹娱乐的通俗故事。

    这些新的变化,意味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这不是以往很多人认为的不同类型写作将壁垒分明、各自独立、不相往来的状态,而是各种类型写作相互借鉴、不断突破边界的“文

    类共融”时代。

    (摘编自唐诗人《文类共融: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的新变》,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历史经典序列被习惯性地认为是类型文学的源头,这种看法古已有之。 B、纯文学和类型文学间及网络文学界的文类融合现象表明,文学创作正在打破门户之见,寻求主动的自我创新。 C、只有直面全新的社会现实,表现新时代的精神,文学创作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这也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使命。 D、新世纪以来,一些作家逐渐接受非虚构、类型叙事、通俗风格,寻求自身创作突破,促进了类型文学的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类型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但两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流行阅》的发刊词中认为,曾经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都可以归入类型文学的范畴。 C、“当代大众类型文学”的表述,既关照到了其产生背景,又关照到了实际需要和表

    现样式。

    D、“文类共融”最终要彻底打破不同类型写作之间的壁垒,成为一个不分彼此的综合体。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作家东西最新的长篇小说《回响》,借用了侦探叙事来讲述传统的情感主题。 B、网络文学作家李小糖罐以真名李敏锐在传统文学期刊发表纯文学作品。 C、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张居正》基于历史真实,完成从“史”到“文”的转化。 D、余华的长篇小说《文城》被认为是“纯文学爽文”,但有网络小说的叙事特征。
    (4)、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同样可以作为类型文学的源头之一。请结合《红楼梦》和材料一对此进行分析。
    (5)、如何才能实现“文类共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 2. 现代文阅读Ⅱ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地方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望去已经不显其堂皇了,一眨眼就要钻进地底里去似的。照墙外是杀人的刑场。说不定王老大得了这么一大块地就因为与刑场接壤哩。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野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一边是城墙。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这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

    这是深秋的黄昏。阿毛病了,坐在门槛上,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爸爸担着水桶在林子里穿来穿去,把背弓了一弓,就挨不到树叶子了。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桃树。阿毛用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是其中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被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没有精神。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是不是也害病哩。”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王老大走到了门口,低下眼睛看他的阿毛。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当初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半夜三更还要上街去,家里喝了不算,还要到酒馆里去喝!但妈妈明知道爸爸在外面没有回,也不应该老早就把门关起来!妈妈现在也要可怜爸爸罢。

    “这个死人的地方鬼也昵得人!张四说他今天下午来,到了这么时候影子也不看见他一个!”

    “张四叔还差我们钱吗?”阿毛轻声的说。

    “怎么说不差呢?差两吊。”

    这时月亮才真个亮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

    ——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

    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领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

    “好的。”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放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叫阿毛叫小姑娘。尼姑的脸上尽是汗哩。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要把桃子给我吃吗?——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更多!

    现在,这个尼姑又走进了她的桃园,她的茂盛的桃园。

    然而,阿毛张一张眼睛,尼姑不见了。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自己是病了。

    “阿毛,不说话,一下子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说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猛然张开。桃子,——王老大为了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过他的手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王老大睡不着。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空酒瓶放在一角,亮了起来。

    王老大恨不得翻身起来一脚踢破它,他的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

    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领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

    他低头丧气地这么说。

    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

    “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

    “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

    “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

    王老大又是一句:

    “你这是桃子吗!?”

    同时对桃子半鞠了身,要伸手下去。

    桃子的主人伸下手来保护桃子,拦住王老大的手——

    “拿瓶子来换。”

    “拿钱买不行吗?”王老大抬了眼睛,问。但他已经听得背后有人嚷——

    “就拿这一个瓶子换。”

    一看是张四。张四笑嘻嘻地从王老大的腋下抽出瓶子来:

    “喂,就拿这一个瓶子换。”

    “真要换,一个瓶子也不够。”

    张四早已瞧见了王老大的手心里有十好几个铜子,道:

    “王老大,你再给他几个铜子。”

    王老大觉得这情景,简直是在自己桃园卖桃子的时候一般模样。

    “我把我的铜子都给你行吗?”

    “好好,我就给你换。”

    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张四笑嘻嘻的把王老大的剩余铜子接到手上,一溜烟跑了。

    王老大捧了桃子,朝回头的路上走!桃子一连三个,每一个一大片绿叶,王老大小心得不敢抬头了。

    “王老大,你这桃子好!”路上的人问。

    王老大只是笑。

    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王老大的欢喜走脱了不少,然而还是笑——

    是的,这桃子吃不得,王老大似乎也知道!但他又低头看了桃子一看,想叫这桃子吃得!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也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桃园置于刑场附近,给人一种肃杀之感,点明了桃园“孤单”的原因,也为全文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 B、第四段中阿毛的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突出了阿毛感情细腻、敏感的特点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C、“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第二个“闩”字将可视的月光变得几乎可触可感,显得真实而形象生动。 D、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阿毛生病到给尼姑吃桃再到王老大买桃,在平实无奇的叙述中隐藏着深沉的悲悯情怀。
    (2)、与王老大“买桃”相关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子好吃”,阿毛近乎梦吃之语,成了王老大买桃的缘由,推动情节发展。 B、张四的行为,既与前文呼应,也表现出王老大在现实社会受人欺凌的悲惨处境。 C、小说多次写王老大的“笑”,突出他花了所有钱为阿毛买桃后的满心欢喜之情。 D、小说以玻璃桃子被小孩撞碎结束全篇,具有隐喻意味,留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桃子”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4)、在论及《桃园》时,曾有“冲淡中有哀愁”的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五谷;五谷热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文本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蔬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闻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殖桑麻、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春B种C欲D深E宜F曳G重H挞I夏J种K欲L浅M直N置O自P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B、宜,文中指适合 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不同。 C、匪,文中是指"不",这与《诗经·氓》中"匪我愆期"的"匪"意思相同。 D、卒,文中是指全、都,这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不仅可以吃饱穿暖,还可以住得舒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根据田地的肥沃或贫瘠、山田或泽田的情况,选择各自适合的种植时间,以期获得较高的收获。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君主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要教导百姓依据农时耕种收割,还应指导他们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各种树木,发展桑麻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②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箴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滕王阁

    文天祥

    五云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搏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阁前新柳已成行。

    【注释】①南宋末年,文天祥经历了十年漂泊,登上了滕王阁,举目眺望,山河依旧美丽,大宋王朝却支离破碎,有感于此,遂为此诗。②五云:青、白、赤、黑、黄五色云,古人以为祥瑞,也用来指帝王所在,因滕王阁是帝子李元婴所建,故诗中有所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唐人翰墨香”指《滕王阁序》等咏赞滕王阁的名篇。 B、诗的前两联写景,以“五云”“沧浪”写滕王阁之高,以“图画”作喻,突出滕王阁之美。 C、“回风何处搏双雁”与王维《使至塞上》“归雁入胡天”表达了诗人类似的心境。 D、整首诗意境开阔,写出了空间的阔大和时间的悠远,激起了诗人内心无穷的遐想。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默写题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恕者,如心也”,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恕”字的解释“”,与此意大致相同。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借栏杆之多,突出阿房宫的宫室之多。
    (3)、意象“空山”常常被用来描述寂静无人的环境,表达宁静安详的心境等,古代诗人经常在诗词中提到它,比如“”。

六、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烟雨蒙蒙,溪水淙淙,江南女子从远处缓缓走来,翩翩舞姿流淌在一座琴键般的碇步桥上 , 让人仿佛置身江南,回味悠长。舞《桥》将江南风光体现得       。其中,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演员们的齐舞。当姑娘们坐在桥上,身体上下律动,双脚左右交替点地,这样的动作整齐划一,美得扣人心弦,也让《碇步桥》火爆“出圈”。

    说到中国人的江南印象,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六朝以来的文学。谢灵运、陶弘景的山水描写,《世说新语》里的风流人物,构成了江南印象的底色。《世说新语》写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如此江南盛景,也令唐代大诗人李白        , 留下传世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实,通过文艺作品呈现一个地方的风情文化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张爱玲小说中的沪上风情,汪曾祺笔下的雨季昆明。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里的京风京韵、《可可托海牧羊人》里的大美新疆,电影《爱乐之城》里的魅力洛杉矶、《罗马假日》里的美丽罗马……文艺作品中的诗与远方,总是让人向往。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指出划横线句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及其构成。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列举了多个例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简单说,阴历以月亮为参照,阴晴圆缺,先有月,后有年;阳历以太阳为参照,春夏秋冬,先有年,后有月。用阴历      , 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不像太阳, 

    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但阴历有个问题:十二个朔望月是354天,比一个回归年的365天少了11天。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11天,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不过 , 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阴历和阳历相结合,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数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补齐。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闰四月”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    。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

    (1)、下列各句中的“不过”与上面文段中加点的“不过”一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B、那喷泉一个劲地潺潺流着,仿佛不过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C、“入乡随乡”,这真是一句现实不过的真理,你要是太主观,你就只有碰壁。 D、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去。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写作题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稳"字当选年度国内汉字。从年度国内汉字中,我们读懂了处变不惊的中国。"稳"是主基调,也是大局,反映了中国人务实的处世哲学。放眼报端和屏前:论及经济发展,我们坚持“稳中求进”;论及改革场景,我们强调“蹄疾步稳”;论及粮食安全,我们讲“端稳中国饭碗”……尽管世界不太平,但中国人自有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沉着与冷静,这是久经磨难后的蓄势待发,也是洞悉大势后的积极应对。

    “稳”字也引发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关注,深入理解“稳”字的内涵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学习的问题和成长、成才的烦恼时更加淡定从容。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