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共产党高度肯定英雄及英雄精神,表达了对待英雄人物及其精神的鲜明态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雄观。新时代,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实践的经验智慧,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逻辑,对于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英雄观发展了英雄来自平凡人、平凡英雄可以创造不平凡事业的观点,正所谓“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新时代英雄观首次将“平凡”和“英雄”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了平凡英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抢险救灾,无论是争分夺秒复工复产,还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都离不开平凡英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身影。在和平年代,只要脚踏实地、倾情奉献、无怨无悔,每个平凡人都能成为新时代的英雄,都可以续写不平凡的英雄故事,创造不平凡的英雄功绩。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以国家最高规格褒扬英雄人物,号召“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英雄的鲜明品格为“忠诚、执着、朴实”。新时代的英雄观继承了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同时又彰显了平凡英雄在普通岗位上忠诚担当、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也展现了平凡英雄“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境界。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儒家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现实主义态度造就和凸现了儒家英雄主义精神,这一精神继承了原始人顽强生存的人性力量,以及春秋战国时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与自然的复杂情态中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民族精神传统,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变中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理性精神。
从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开始,人类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土反其宅,水归其昼,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在古代神话中,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生动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显示出人类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气概。
儒家总结了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周易大传·东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的意思。“刚健”与“自强”的思想驳斥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内在意志和人格精神。这在民族精神史上如跃上地平线的太阳,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前赴后继,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孟子把“刚健”思想衍化为一种“大丈夫”精神,即英雄主义人格。“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对历史的简明总结。孟子对此见解卓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因此,他提倡英雄主义的“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走,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构成了儒家特质,培育了许多以死报国的民族英雄。
司马迁非常赞赏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推崇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思想,倡导儒家主张的砥砺名节、慎于死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又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理义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己也。”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烙下了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刻痕。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既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也有自强不息、敬业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走进儒家天地,饱汲英雄甘露,是使当代艺术乃至人文精神避免萎缩的必要途径。
“英雄”的内涵在今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都涌现出了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英雄主义精神一一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四)》)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英雄观首次结合“平凡”和“英雄”,彰显了平凡英雄的高尚品质和人生境界。 B、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同自然斗争的坚决意志,显示了英雄主义气概。 C、孟子总结了“刚健”思想,并将其衍化为“大丈夫”精神,也就是英雄主义人格。 D、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培育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形成了民族的核心价值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就能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 B、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继承了前人强调的人性力量和主体作用,造就了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形成了独特的理性精神。 C、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都是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悲剧式英雄,是因为他非常赞赏儒家所倡导的英雄主义精神。 D、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应该通过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书写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的一项是(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B、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北史》) C、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钟离权《题长安酒肆壁二绝句》) D、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4)、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进行简要分析。(5)、新时代英雄观与儒家英雄主义精神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把大海钓上来
海明威
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现在可以让它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不会让鱼感到一点儿牵引力。
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它长到本月份,个头一定挺大了,他想。吃鱼饵吧,鱼啊。吃吧。请你吃吧。这些鱼饵多新鲜,而你啊,待在这六百英尺的深处,在这漆黑黑的冷水里。在黑暗里再绕个弯子,拐回来把它们吃了吧。
他感到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跟着较猛烈地一拉,这时准是有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钓钩上扯下来。然后没有一丝动静了。
“来吧,”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
“它会咬饵的,”老人说出声来。“求天主帮它咬饵吧。”然而它没有咬饵。它游走了。老人没感到有任何动静。
“它不可能游走的,”他说。“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它正在绕弯子呐。也许它以前上过钩,还有点儿记得。”
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
“它刚才不过是在转身,”他说。“它会咬饵的。”
感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份量,叫人难以相信。这是鱼本身的重量造成的,他就松手让钩索朝下溜,一直朝下,朝下溜,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约索。它从老人的指间轻轻地滑下去的时候,他依旧感到很大的分量,尽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施加的压力简直小得觉察不到。
“多棒的鱼啊。”他说。“它正把鱼饵斜叼在嘴里,带着它在游走呐。”
它就会掉过头来把饵吞下去的,他想。他没有把这些话说出声来,因为他知道,一桩好事如果说破了,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他知道这条鱼有多大,他想象到它嘴里横衔着金枪鱼,在黑暗中游走。这时他觉得它停止不动了,可是分量还是没变。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力,于是钓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
“它咬饵啦。”他说。“现在我来让它美美地吃一顿。”
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钩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
“再吃一些吧,”他说。“美美地吃吧。”
吃了吧,这样可以让钓钩的尖端扎进你的心脏,把你弄死,他想。轻松愉快地浮上来吧,让我把鱼叉刺进你的身子。得了。你准备好了?你进餐得时间够长了吗?
“着啊!”他说出声来,用双手使劲猛拉钩索,收进了一码,然后连连猛拉,使出胳膊上的全副劲儿,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
什么用也没有。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他这钓索很结实,是制作来钓大鱼的,他把它套在背上猛拉,钓索给绷得太紧,上面竞蹦出水珠来。
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咝咝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板上死劲撑住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船儿慢慢地向西北方向驶去。
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另外那几个鱼饵还在水里,没有动静,用不着应付。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老人说出声来,“我正被一条鱼拖着走,成了一根系纤绳的短柱啦。我可以把钓索系在船航上。不过这一来鱼儿会把它扯断的。我得拼命牵住它,必要的时候给它放出约索。谢谢老天,它还在朝前游。没有朝下沉。”
如果它决意朝下沉,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如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可是我必须干些什么。我能做的事情多着呢。
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去。
这样能叫它送命,老人想。它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然而过了四个钟点,那鱼照样拖着这条小船,不停地向大海游去,老人呢,依然紧紧攥着勒在背脊上的约索。
“我是中午把它钓上的,”他说。“可我始终还没见过它。”
他在钓上这鱼以前,把草帽拉下。紧扣在脑瓜上,这时勒得他的脑门好痛。他还觉得口渴,就双膝跪下,小心不让扯动钓索,尽量朝船头爬去,伸手去取水瓶。他打开瓶盖,喝了一点儿,然后靠在船头上休息。他坐在从桅座上拔下的绕着帆的桅杆上,竭力不去想什么,
只顾熬下……
——节选自《老人与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开头部分通过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鱼“个头不小”,不仅为下文这条鱼拖着小船向大海游去做铺垫,也突出了老人捕鱼经验丰富的特点。 B、文中多次提到地点,如“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朝西北方驶去”等,表明文中老人与环境存在某种内在矛盾。 C、钓索“上面竞蹦出水珠来”细节中的“蹦”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索两头受力时瞬间绷紧的情形。 D、“一桩好事……”一句中“好事”指老人将要钓到那条大鱼,“说破”一词则表现了老人没有信心把大鱼钓上来。(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运用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如“攥”“溜”“牵”等,塑造了一位捕鱼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渔夫形象。 B、作者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条鱼的体型巨大、力大无穷、体力充沛等特点。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模式展开叙述,详尽、直接、客观地描述老人孤身一人在海上所做、所想和所感。 D、节选部分语言颇具特色,如风格简约、准确,重视语言的视觉、听觉上的表达效果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3)、小说中多次出现“钓索”,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钓索”的用意。(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是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出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道母忧 , 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咸有声 声;声誉 B、继遭母忧 , 亦如之 忧:忧愁 C、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 简:选用 D、是料朕必不起也 起:病愈(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B、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C、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D、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朝廷考选武官时,尚书王敞惧怕刘瑾,准备更改罗循考选的结果。 B、罗洪先虽然考中进士第一名,但他并不愿意把心思全部放在科举功名上。 C、罗洪先等人上疏建议皇太子在文华殿接受群臣朝贺,触怒皇帝,受到惩处。 D、罗洪先拒绝了富人的巨额贿赂,好友项乔大声地斥责并嘲讽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
②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成封州
陆游
绿发临边固已奇,不应憔悴客京师。
极知自有封侯骨① , 但要无忘耕垄②时。
意气覆毡③书捷布,风流横槊④赋新诗。
平生每恨相从少,满眼关山又语离。
【注释】①封侯骨,典出《汉书》。翟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数为掾史所詈辱。汝南蔡父认为其有封侯的骨相,后来翟方进曾为相。②耕垄,指“躬耕陇亩”,语出《诸葛亮传》。③覆毡,比喻才思敏捷,典出《北史·陈元康传》。④横槊,即“横槊赋诗”,语出苏轼《前赤壁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写朋友青春年少到边疆(封州)任职,固然已经算是惊奇之举,寓含赞扬之意。 B、第二句话锋一转,表面写朋友不应面容憔悴客居京师,实则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之情。 C、颔联写诗人深知自己有封侯骨相,但不会忘记“躬耕陇亩”,借典故表达自己的志向。 D、尾联感慨平生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不多,短短相聚,就知道要分开了,只好匆匆话别。(2)、颈联“意气覆毡书捷布,风流横槊赋新诗”是这首诗的诗胆(即核心思想)所在,请简要赏析。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鹿”喜居山林,生性温顺,文人常借以寄托山林之思,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3)、“盈盈”一词往往包含美好的含义,今人喜欢用来取名,古人也常在诗文中用到这个词语,如“ , ”。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民需要艺术, ①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揆诸历史,没有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生活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诞生《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鲁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等栩栩如生的人物。
当然,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 ② 。而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都是由高尚的品德修养涵养而成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练就高超的艺术水平,需要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 ③ , 离不开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的追求,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仿照横线句式,运用例子再写一个分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式。七、选择 简答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增强,但也不乏一些人在这个科技先进、物质丰盛的年代对“美”的麻木和淡漠,只追求实用与功利,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其实审美与个人的能量密切相关。尼采曾说:“力量造就美”。在心理学上,人的不同情绪会有不同的能量等级,像愤怒、焦虑、苛求,能量等级就很低;而勇气、淡定、愉快,能量水平就比较高。能量水平高,对美的渴望和感知力才会生发出来,只有在内心丰饶,平静安定时,所有的感受力才会更加敏锐,才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环境传递出来的感觉。一个有着高级审美力的人,一定是自信的,既不需要刻意标榜自己的独具一格,亦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做一个懂美的人,要保持好的心态,并重视自己的内心体验,要知道看似无用的审美,对一个人的修养,对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B.很多时候别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你的内心。 C.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 D.对于流感,应预防与治疗并重。 【答案】C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修改: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也不乏一些人在这个科技先进、物质丰盛的年代对“美”麻木和淡漠。 【解析】【点评】 【小题解析】 【分值】9 【题型】语言表达
-
7.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增强,但也不乏一些人在这个科技先进、物质丰盛的年代对“美”的麻木和淡漠 , 只追求实用与功利,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其实审美与个人的能量密切相关。尼采曾说:“力量造就美”。在心理学上,人的不同情绪会有不同的能量等级,像愤怒、焦虑、苛求,能量等级就很低;而勇气、淡定、愉快,能量水平就比较高。能量水平高,对美的渴望和感知力才会生发出来,只有在内心丰饶,平静安定时,所有的感受力才会更加敏锐,才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环境传递出来的感觉。一个有着高级审美力的人,一定是自信的,既不需要刻意标榜自己的独具一格,亦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做一个懂美的人,要保持好的心态,并重视自己的内心体验 , 要知道看似无用的审美,对一个人的修养,对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B、很多时候别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你的内心。 C、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 D、对于流感,应预防与治疗并重。(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朋友,如果你口袋里只剩下六分钱,就用三分钱给你自己买一块面包;用其余的钱买一把芬芳的会使你心中充满了新的希望的水仙花。
——[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学而》
古今中外的贤哲对人生总是有着相近的感悟。上面的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