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顶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算法是指计算机为了完成特定任务的计算步骤,用于计算、数据处理和自动预测推理。当前,算法技术广泛融入线上线下的各种应用场景,在提供各种便利性的同时,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算法作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算法自身不会对人们造成直接的危害,一般是通过算法的运行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带来影响,算法作恶背后的心理效应主要包括回声室效应、信息茧房和尖叫效应等。

    回声室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分享变得更加便捷简单,但也在无形中打造出一个封闭的、高度同质化的“回声室”,使得人们更重视跟自己的假设或信念一致的事例。目前部分商业网站会根据用户的搜寻结果,进一步提供内容相近的网络信息,这种让人产生“挠到痒处”的心态反而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当我们越喜欢看某一类的文章,算法就越会更多推送类似的内容,这导致我们越来越加深自己原本的想法,即便自己原本的想法可能并不都是正确的。

    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一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内容,久而久之,会陷入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信息茧房会加剧网络用户群体的极化,群体内的成员与外部交流会大幅减少,群体成员因为拥有相似的观点和看法,内部趋同的特征愈发显著,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并诱发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互联网平台的功能设置中,有时为了规避用户的反对,将一些体现个人自主性的设置隐藏很深,一般用户面对眼花缭乱的设置,很多情况下只能接受系统的缺省设置,将自主性完全交由平台。这种情况下,个体会不自觉地陷入平台算法推荐的信息中,对推荐内容感到高度满意并很难感知到自身的信息受限。算法借此不断培养用户对平台的依赖,久之,用户信息接收维度变窄,获取渠道单一,在单调的信息交互中形成特定的兴趣习惯,深陷“信息茧房”的桎梏。

    尖叫效应是在资讯传播中得以显著体现,通过非法剪拼改编的惊悚、恶搞等低俗内容,迅速引发人们的大量关注,无论是从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还是引发人们的指责批评,都能获取高额的流量和点击率。在网络关注为王、流量为王的导向下,这种效应会成为一种传播的价值导向,吸引更多人制作违反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在众多平台的裂变式传播下,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算法就会沦为尖叫效应的帮凶。

    (摘编自朱廷劭《算法技术人文应用中的向善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0期)

    材料二

    如今,AI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AI会利用大量的数据,再通过一定的算法,验证过去学者们依靠观察、访谈等传统社会科学方法所得到的有关人类社会的认识理论,但有时也会给出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观点,貌似违反了过去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认知常识。

    在有些专家看来,如果通过数据、算法得出的结果违反直觉或者常识,这不仅是常见的,而且是应该的。“直觉、常识本身就不一定是正确的,大数据很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出一些靠人类直觉无法得到的结论。”

    但要依靠数据和算法对人类社会进行理解、解释,乃至帮助人们进行抉择,数据就必须具备一定条件。首先是数据规模要足够大,即使无法做到全样本数据,也应尽量实现数据来源的随机性,选择的数据要有代表性;其次则是数据质量应尽量可靠,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有所保证;此外,如果有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算法的复杂性也能够大大降低。

    如果上述要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当我们利用AI进行决策时,将更有可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但人类社会高度复杂,并且时刻都在变化,相对固定的算法很难做到长久有效。而且,算法的不断更新、修正,也是保证大数据应用能够取得可靠结果的重要因素。以互联网上运行的推荐算法为例,可能几小时就会迭代一次。

    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数据和算法给大众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因此,也不断有批评者对信息推荐算法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加剧的问题进行批判。有研究表明,“信息茧房”是算法和受众认知偏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算法归根结底是受人控制的,算法的规则是人制定的。人完全可以写出一个“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算法,让大家的选择多样化,远离“信息茧房”,但是这种算法不符合商业利益,所以没有人去做。

    所以,人与大数据、算法之间不存在固有矛盾。大数据、算法的应用是为了提高人类某些行为的效率,是为人类服务的,总体上是需要拥抱的。同时,如果大数据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当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应该合理、恰当地应用大数据和算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要避免其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用途,比如大数据杀熟、大数据售假等,而这则需要有关部门提高监管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摘编自都芃《在做选择这方面 人类直觉竟不敌数据和算法?》,《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算法技术本身是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信息技术,应用时可能产生的“算法作恶”并非它固有的特性。 B、回声室效应、信息茧房效应和尖叫效应等是互联网时代随着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心理效应。 C、“信息茧房”使网络用户群体观点和看法愈加趋同,更容易丧失对事物的客观判断,产生错误心理和行为。 D、人是算法的控制者和算法规则的制定者,算法应用方向和方式的选择,反映了人在利益方面的权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平台不应将个人自主性的设置搞得复杂隐蔽,这种加剧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做法是错误的。 B、网络平台和信息传播者不能利用尖叫效应来博取关注度和流量,尤其是面对青少年这个群体。 C、利用数据、算法得出违反人类直觉或者常识的结果,恰恰能够体现数据、算法对于人类独特的价值。 D、算法更新得越快,其取得的结果就越可靠,就能用来对人类社会进行理解、解释,帮助人们进行抉择。
    (3)、下列选项,和材料一中所说现象最符合的一项是(   )
    A、夫妻使用同一款短视频APP,丈夫看到的多是体育军事,妻子则多是美妆美食。 B、在某“文化交流群”中,本来现实中身份各异的成员在群里都互称“大师”。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卡夫卡也说过“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 D、张老师喜欢看纪录片,在央视播放的纪录片中他最感兴趣的是人物类纪录片。
    (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人与算法的关系。
    (5)、在享受算法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个人如何减少甚至避免“算法作恶”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来自过去的离别

    柳成悬

    2205年,你,我的儿子,约翰·路易斯出生了。那时,整个世界乌烟瘴气,环境恶劣。干涸的湖泊随处可见,火山喷发留下的遗迹无人清理,众人都饥寒交迫,温饱成了一种奢望。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呱呱坠地。迎接你的是从全食品合成工厂中合成出来的电子食物。这种食物会依照一个人的个人口味喜好而向大脑发出相应的神经冲动,同时向全身传递能量和营养物质。这是研究员们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不得已才创造出来的一种食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所谓的“食物危机”,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消化系统退化和因食物带来的未来记忆造成的轻微神经系统紊乱。对于我们这些21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现在的人已俨然成为了怪物,而当我看见刚出生的你时,清秀的面孔莫名有种亲切感。

    你住在一座宽敞的房子里,基础设施应有尽有。但如果你能理解并看见窗外的事物的话,你看到的一定是人们自相杀戮的场景,只为了从别人的身体上把几乎未使用的电子食物给抢过来。

    你是多么的幸福!

    只是,对我来说,从这开始一眼便能望到头。

    (一)

    那是2194年的一天。那时我还孑身一人,待在X城郊区的一间不起眼的小公寓中。由于人工智能的不断强化,像我这样的科学家在各大机关便渐渐没有了容身之所,最后惨遭失业淘汰的命运,留在家中,无事可做。

    就在那个时候,我接到一个电话,有人要来见我。刚放下电话,敲门声就响起于门口。到访的这两人打扮真是奇特:一位穿着实验服、戴着护目镜,看上去应该是个科学家;而另一位却全身邋里邋遢,不忍直视。

    “你好,我是克莱尔·布朗斯特研究员,”我和那位科学家热切地握了握手,并向其自我介绍,“你是……”

    “克莱尔研究员,感谢你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接待我们。我叫刘·门捷列夫。”他回答道,“我们的研究所所长特德·路易斯想和你探讨一些有关解决食物资源短缺的事。”

    “我们坐下来谈好了。”我回答道。

    我们走进书房,特德拿出一个内部结构复杂的物品,向我展示。据他的介绍,该物品是在处理一架之前捕获的外星宇宙飞船时偶然发现的。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该物品应该是外星人食用的一种食物,同时携有未来的宇宙记忆。

    “我希望你能帮助我们解密这个结构,并加入我们的团队,领导我们进行新型电子食物的研发。我们这里的工作报酬将会使你的生活状况大大改善。你可以考虑一下。”特德补充说道。

    几分钟的静寂之后,我点了点头,在劳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意了这份工作。

    (二)

    这次有关食物话题的拜访或许是我人生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拜访之一。意义最重大的那一次拜访,来的人却也仍是刘和特德。到那个时候,家里的境况并没改变多少,我和你爸的矛盾冲突也因如此的境况而接连不断,但当熟悉的敲门声再次响起并听到那个噩耗时,我们之间的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斗争的欲望却在从一刹那起开始消失得无影无踪。

    “非常抱歉,你的儿子在进行新型电子食物的最后试验时,因为一个神经冲动触发器的小故障而使大脑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最终因由此导致的全身机能紊乱而不幸去世。”

    我和你爸在你27岁那一年的那一天泪如雨下。

    (三)

    接下来的十年中,我们都致力于破解这个奇特的食品的结构。仅仅过去五年,该装置利用神经冲动的秘密就被破解了出来。这给我们的新型电子食物的研发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开始在实验室内搭建、放置各类容器。在接下来的五年内,这些容器将伴随着单晶硅与从装置中分离出的物质的复制品一起沸腾。天花板和墙上管道交错,整个实验室弥漫着半导体的气味。

    有一天,刘研究员突然冲进我的办公室,把我从睡梦中摇醒了过来并拉进实验室。进去后,他先掀开几个容器的盖子,后又把手指探入一容器泛着冷光的银色液体中,然后拿出手指尝尝味道。接着他走到总控制台跟前,操作了大约五分钟,然后便急不可耐地向着聚四氟乙烯管道的出口望去。当“啪”的声音接连不断响起时,他搓着双手,高兴地笑了起来。每响一声,便掉出一小粒银色金属——至少看起来像一小粒银色金属——落进他的手心里。

    “新型电子食物研制初步成功啦!”他大声向我宣告道。然后,他从手心的一把中拿出两粒,一粒自己吞了下去,另一粒让我吞了下去。没有过几秒钟,这个小东西像是极其了解我似的,依照我的个人口味喜好向大脑发出相应的神经冲动,同时向全身传递这些食物原本所具有的能量和营养和来自未来的记忆。我在那一刻感到心满意足。

    你,我的儿子,约翰,这时已经成为了团队的一员。你也兴奋极了,又让机器生产了一批新型食物出来,之后便迅速躲进研究室里进行临床试验和最后改进。直到那次事故发生为止,你再也没出来过。

    (四)

    投身入新型电子食物的研究将改变我的一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我和你的父亲相遇,最终合力研发出了新型电子食物。两者相加,使我和你有机会相识。就在这个院子里,在月光下,许多年后,我将与你分别。那一刻留给我的将只剩下新型食物。

    从看到食物装置被解构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未来已定。

    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那是未来的必经之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环形叙事方式,使时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时间轮回”的叙事隐喻。 B、划线句的长句具有特色,将“我”面对噩耗时的崩溃与窒息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C、因为儿子的去世,“我”才决定开始投身入新型食物的研究。 D、有关食物话题的拜访是“我”人生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拜访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那一次。
    (2)、文本多次写到了电子食物,下列对“电子食物”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到电子食物的诞生,以此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环境状况。 B、投身入新型电子食物的研究将改变“我”的一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我”和你的父亲最终无法相遇。 C、“我们”破解出的外星人食物装置利用神经冲动的秘密难以给新型电子食物的研发提供非常大的帮助。这种沮丧使得“我”儿子自杀身亡。 D、“我”面对未来的确定性,放弃了进行电子食物的研发研究,转而因此开始与丈夫产生矛盾。
    (3)、小说的标题“来自过去的离别”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从同郡韩邦奇游,遂以学行名。

    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殚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归养。母丧,庐墓,冬月笋生。服阕 , 起故官。

    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宫保,而太仆卿杨最谏死,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称贺。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榜掠。血肉狼藉,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 , 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

    逾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再逾年,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浃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桎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爵之初入狱也,帝令东厂伺爵言动,五日一奏。校尉周宣稍左右之,受谴。先后系七年,日与怡、魁切削讲论,忘其困。所著《周易辨说》、《中庸解》,则狱中作也。

    (节选自《明史·杨爵传》)

    【注】俞旨:表示同意的圣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B、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C、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D、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即除去丧礼之服,称为服阕。 B、“帝意不测”的“不测”意思是难以揣测,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中的“不测”含义相同。 C、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最高长官是工部尚书。 D、“比三人至”的“比”意思是等到,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爵出身贫寒,读书年龄较晚,没有蜡烛照明就烧柴代替。他发奋学习,跟随同郡韩邦奇游学,以学识与品行闻名。 B、杨爵陈述在湖广见到的百姓悲惨生活的景象,来表达礼仪并非为政之要的意见,得到皇帝认可。 C、杨爵因为上书劝谏被投入监狱,遭到严刑拷打。狱卒摸不清皇帝的意图,便不准杨爵的家人给杨爵送饭,杨爵几乎死去。 D、杨爵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获释才十天,校尉又来逮捕他,杨爵知道自己不久还会被释放,也就没有认真安排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

    ②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5)、杨爵为官颇有作为,即使在狱七年,也未失意沉沦,请概括他在狱中的作为。
  • 4.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B、苏词中“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的外部形象,表现出其内在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C、《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诗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D、《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2)、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均为悼亡之作,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 5. 名篇名句默写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含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2)、《将进酒》中,诗人以否定权贵来表达自己郁愤情绪的诗句是“”。
    (3)、洞庭湖烟波浩渺,壮阔无边,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词名句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卡斯指出,佩洛西的举动是一种“挑衅”,是在玩火,美方将会为之付出代价。佩洛西在新加坡期间,新方领导人当面强调了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佩洛西在韩国遭受“冷遇”,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分析普遍认为,佩洛西搅乱地区局势的恶劣行径,让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    。地区国家的态度充分说明,美方将台湾问题引入地区战略,渲染紧张、挑动对抗,是逆地区发展潮流而动,同亚太人民的期待   

    中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如果外部干涉势力和“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面对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中国人民有不信邪、不怕鬼的骨气,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有    的决心,更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能力。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国家若在台湾问题上挑衅滋事,企图迟滞中国发展壮大,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不将碰得头破血流?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句式整齐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海螺拥有一双对光敏感但分辨率极低的眼睛,    相比用眼睛这个词来称呼它这一视觉器官,其实叫它“光感受器”更合适。如果有一只鱼从它面前游过,估计它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划过。不过这点视力足够它用了。只要它感受到外面的光影发生了变化,    。人家压根不需要逃跑,只需在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龟缩。

    扇贝的眼睛和海螺的眼睛功能也差不多。但扇贝的眼睛虽小,数量却多得多,一只扇贝大约有两百多个眼睛,所以相比于海螺兄来说,它的感光范围更广。并且,它觉察到危险后,会马上鼓掌一样游开,在逃跑能力这一方面上,只能说扇贝略胜一筹。此外,海螺的眼睛还有一个你想不到的特异功能,它会再生。2018年,有科学家对海螺做了一个实验,把它的两只眼睛切掉了,但过了八周之后,它就长了一对新眼在眼柄上。

    由此看来,在再生这点上,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那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到处宣扬它们的价值,结果一鉴定,一幅真迹也没有。 B、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C、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D、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
    (2)、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来自过去的离别》中,“我”面对未来的确定性,仍旧毅然决然的进行研究,热爱着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对无法避免的结果时,有些人放弃了生活,也有人依旧热爱着生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