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各俱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是因为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并有诗的素质,叙述与诗交融为一体。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 “言情小说”不同,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但却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悟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4)、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夕烟

    肖建国

    傍晚,下起了雨。不大,细细的,绵绵的。

    躲藏已久的雾,如烟似霭,便借着暗淡的天,极胆怯地在荒山间抬起头来。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

    石洞内。大狗说,两天了,我们也该出去看看了。

    埂子说,不行,枪声还没有停。埂子边说边挪动下身体,活动活动胳膊和腿。匍匐久了,连头发都在发僵。石洞是埂子到后山放牛时发现的,能容纳三四人藏身。若把洞口封严,活脱脱就是口棺材。

    埂子与大狗同年,都过了十四岁,但埂子辈分比大狗高,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是权威。埂子,你耳朵是不是有问题?我一说出去,你就说有枪声。你仔细听听,早没枪声了。

    埂子移开一块大石头,往洞口凑了凑,侧着脸,尽量把耳廓往外靠。还有!埂子肯定地说。

    大狗心里一惊,学着埂子的样,认真听。他听到雨水聚集在草叶上落地的声音。

    埂子,你太紧张了,太胆小了。你不是耳朵有问题,是心里有问题。大狗耸耸肩,把破烂的衣袖打了个结。

    我是你叔,不要埂子长埂子短的,要尊重长辈。埂子说,这年头,胆小才能活命。唉,也不知楞子哥如何了。提到楞子,俩人心中都慌慌的,同时伸出脑袋向外瞄。

    山坡下的村子,被细雨一淋,更显得弱不禁风。就在这破败不堪的村子中间,忽地,一缕炊烟娉娉婷婷的升起。

    啊,有人在烧火。是的,在煮饭。

    俩人有些惊喜,互相望了望,都看到对方眼里的光。

    有段时间,他们好怕冒烟,一冒,整个村子就是片火海。这些年,他们就是在火海中逃生,逃得苟延残喘,上气不接下气。

    几天前,村里就得到消息,说有队伍经过,大家晚上留点神,别睡得太死。一说过队伍,脚下土地都会发抖。它们见证了太多的国军、地方军、保安团、还乡团,还有土匪等,拉锯似的你来我往。每过一次,村子都会瘦一圈,人口、牲畜都会少几成。现在,方圆十里,想听声鸡叫都难。

    为了能给村子留住香火,楞子爹找出一面破锣,主动到村头窝棚里放哨。楞子想阻拦,被爹喝住。我一个老头子,这条贱命早活够了。你们不同,今后的村子还要靠你们。特别是你——爹盯着楞子,你大些,要照顾好埂子和大狗。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爹走了,他们三人就睡在磨坊里。没想到,前天晚上,破锣突然响起。咣,咣咣,响得嘶哑,瘆人,如厉鬼般怪叫。

    三人翻窗而逃。凭直觉,队伍应该从西边来。不曾想,东边也来了支队伍。两边人马交了火,子弹嗖嗖地飞。三人凭着熟悉的地形,从空隙中穿过,向后山跑。突然,楞子停住了,对埂子说,你带大狗去石洞,我去看看爹。

    我们也去。俩人不走。

    听话,快走。楞子吼了埂子一句,转身向黑暗深处跑去。

    俩人气喘吁吁钻进石洞内,就听到村子里的枪声越来越密集。打了一个多时辰,枪声渐稀,天亮时,还有零星的枪声。

    俩人已在石洞内躲了两天了。大狗说,叔,我饿。埂子舔舔嘴唇说,忍忍。

    忍不了。一看炊烟,就想到锅碗瓢盆,就想到家。大狗越说,肚子越发咕噜噜地响。叔,我们下去吧。

    我就怕下去了,再也上不来了。

    不会的,有人在煮饭,就说明不打仗了。

    可是,你想过没有,要是有队伍在那里煮饭,我们岂不是自投罗网?

    听埂子这么一说,大狗便把整个脑袋探出洞来,他想数数有几道炊烟。可惜,天色已暗下来,村子与天空连成一片,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狗的眼泪立马涌出来,他开始小声哭泣。

    哭啥哭,都十四岁的人了,还哭。

    叔,我想回家。大狗还想往下说,埂子猛地伸出手,捂住了他的嘴,并顺势把大狗搂在怀里。

    一阵急促而有力的脚步声向这边奔来,铿铿锵锵,在泥水中踏得格外响。埂子摸到一块石头,紧紧握在手中。

    脚步声越来越近,大狗身子开始发抖。埂子双眼紧盯外面,朦胧中,他看到一个人穿着带血的军装,靠近了洞口。埂子决定趁来人不备,将他砸倒。就在此时,来人叫了一声,埂子、大狗,你们在哪里?

    竟然是楞子。

    大狗这次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

    俩人爬出洞外,将楞子紧紧搂住。别哭,别哭,都不是小孩子了,我有急事告诉你们。我准备跟队伍走,去当兵。

    啊,不是说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吗?

    埂子急了,楞子只比他大两岁,楞子走了,他的世界就空了。

    这支队伍不一样。他们打仗都是为了穷苦人。前天晚上,爹被国军抓住了。为了救爹,他们牺牲了好几个战士。看看我身上这衣服,就是其中一名战士的。他和我同年,为了救爹,牺牲了。他临死时告诉我,为穷苦人打天下,能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他死的值!所以我穿上他的衣服,我要跟他们一起走。

    细雨中,村里再次响起铜锣声,这次的声音厚重且悠长。随着锣响,村内亮起了无数支火把,浓烟笔直、上冲云霄,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1年9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在夕阳映照下归家的场景描绘,赞扬了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理想境界。尤其在最后“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句中,毛泽东主席善于推陈出新,赋予“夕烟”意象丰富的内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环境的内容,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渲染出缠绵悱恻的氛围。 B、写埂子在生死关头还批评大狗直呼其名是不尊长辈,旨在批判封建落后的观念。 C、战士说“他死的值”,这话既解释了埂子参加部队的原因,又体现了文章主旨。 D、小说两次写到锣声,一次嘶哑,一次悠长,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事打破了按时间先后展开故事的顺序,以补叙的形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两人到山洞避难的原因、过程,情节紧凑,张弛有致。 B、作者将人物对话变成叙事语言,既交代了社会环境,发展了情节,体现了人物性格;还便于把故事推向高潮,赋予文字动态感、生命感,匠心独运。 C、作者精准把握人物身份、年龄等特点,人物语言朴实自然、个性突出;又能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展开描写,使表达生动形象而富有神韵。 D、结尾用火把“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的环境描写来收束全文,既突出主题,渲染了热烈的革命气氛;又巧妙留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3)、小说在楞子正式亮相前,就为他的出场安排了许多笔墨,在手法经营上颇具匠心,效果突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夕烟”暗合了文本二“夕烟”意象的内涵,请结合两篇文本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帝本始元年春,诏有司论定策安宗庙功。大将军光益封万七千户,与故所食凡二万户。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为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地节二年三月庚午,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下诏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御史大夫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 , 言:“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帝善之,诏相给事中。后两家奴争道,霍氏奴入御史府,欲躝大夫门;御史为叩头谢,乃去。人以谓霍氏,光夫人显等始知忧。四年,显及禹、山、云自见日侵削,数相对啼泣自怨。曰:“今魏相用事,县官信之,尽变易大将军时法令,发扬大将军过失。又闻民间讙言‘霍氏毒杀许皇后’,宁有是邪?”显恐急,即具以实告禹、山云。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于是谋令太后为博平君置酒,召丞相、平恩侯以下,使范明友、邓广汉承太后制引斩之,因废天子而立禹。会事发觉,秋七月,云、山、明友自杀,显、禹、广汉等捕得。禹要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 , 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十家。八月己酉,皇后霍氏废,处昭台宫。

    班固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 B、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 C、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 D、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古代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也可做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B、封事,密封的紧急奏章。古时臣下紧急奏事,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称。 C、县官,古时朝廷或皇帝的称谓,如“县官急索租。”也指一县的行政长官。 D、弃市,死刑的一种,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宣帝对安定宗庙的功臣论功行赏,霍光受赏食邑一万七千户。自昭帝以来,霍氏家族亲戚多有受封,连为一体,在朝廷盘根错节。 B、霍光死后,汉宣帝不仅亲自到霍光灵堂进行祭悼,还下诏免除其后世子孙的赋税徭役,承袭霍光的爵位和食邑,世世代代,永不改变。 C、魏相向汉宜帝建议,鉴于霍氏家族骄奢放纵的表现,宜设法削弱他们的权力,破坏他们的阴谋,以巩固万世基业,保全功臣的后世子孙。 D、霍氏阴谋造反,想要范明友、邓广汉杀掉宣帝改立霍禹为帝。不巧事情败漏,霍云等自杀,霍禹被处腰斩,受霍氏牵连被杀的有数十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显及禹、山、云自见日侵削,数相对啼泣自怨。

    ②尽变易大将军时法令,发扬大将军过失。

    (5)、文末班固感叹说“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他认为加快霍光家族覆灭的原因是什么?霍光家族覆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际,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第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有“我”的主观色彩。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修辞在两首诗中又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且要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2)、《红楼梦》中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的“”。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国,虽然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一些,“”,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很显然,这种____________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真切得多。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哲学使人孤独,哲学家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野蛮人绝没有这么高超的本领;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____________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____________;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自然一种的感情。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既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又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____________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设身处地    一往无前    敬而远之    心宽体胖 B、感同身受    一往情深    避而远之    心宽体胖 C、感同身受    一往无前    避而远之    身强体壮 D、设身处地    一往情深    敬而远之    身强体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 B、怜悯心是自然一种的感情。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虽然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但是还有这样一个优点 C、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在自然状态下,不仅怜悯心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一个这样优点 D、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因为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所以还有一个这样优点
    (3)、文中画横线句子若改写为“哲学使人孤独,哲学家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无动于衷;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使他挺身而出……”看起来更为简洁、流畅,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7.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            ,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            , 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抱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具有一种绘画美,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对生活感到迷茫的人向甲、乙两位高僧请教:“什么是生活?”两位高僧异口同声:“砍柴担水做饭。”这个人又问:“那怎样才能消除生活的迷茫把生活过好?”甲高僧道:“砍柴时想到担水,担水时想到做饭。这样才不会迷茫,把生活过好。”乙高僧道:“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样才不会迷茫,把生活过好。”此人听后,恍然大悟。

    请根据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