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费孝通《乡土本色》,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国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 B、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他们以种地为生,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C、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 D、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村落内的人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与人则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
    (2)、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利用《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概括了事实,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说明“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3)、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被土地所囿,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彼此了解,更容易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乡民们“从俗即是从心”,是因为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对他们而言无需用法律来保障,是从小“习”出来的礼俗。 C、因为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所以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被人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

           课程开始,王亚平取出一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轻轻挤压,一颗晶莹的液体球随即悬停在空间站舱内。接着王亚平用沾有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液体球迅速结晶,看上去变成了一颗“冰球”。这个实验也被称为“热冰”实验。在空间站失重环境中开展这项实验,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实验的差别很大。在地面使用容器开展实验,受容器限制,只能往内结晶。而空间站中并未使用容器,最终结晶为圆球状,还可以往外发展,从而观察到不受地球重力影响的材料物性变化。

           接下来的“液桥”实验中,王亚平则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王亚平手持两片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将塑料板的距离拉远,“桥”也没有断开。这是因为气液界面之间存在表面张力,

    “液桥”形貌才得以维持。在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只有几毫米:太空环境下,重力几近消失,表面张力便能维持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桥。

    “课堂”中,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后,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失重环境最直观的体现。既然在地面上抛出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能落到更远的地方,那如果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它是否能成为环绕地球的卫星?这最早由牛顿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被称为“牛顿高山大炮实验”,由它引出的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李云舒《天宫课堂第二课中国空间站上演“点水成冰”》)

    材料二:

           记者:天宫课堂上,耳目一新的实验让大家不再是“雾里看花”,对背后的科学原理也不再是“勿理物理”。看来,科普的打开方式非常重要,这对我们的科普教育有怎样的启示?

           黄伟芬:在设计太空授课时,我们就坚持选择符合科学原理清晰、实验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易于理解和展示等标准的项目。此外,太空授课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乃至全球,因此在授课上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的复杂,而是注重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强调对比差异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这将会是后续太空授课和系列在轨科普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太空授课是载人航天科普活动的标志性事件,后续我们也将以太空授课活动为牵引,更多地开展地面专家解读、学生对比实验等拓展活动,带动形成一批既科学又有趣、既严谨又生动的科普活动。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

    材料三: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传道授业天上来,将科学课堂搬上太空,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 如此科普,值得点赞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空间站搭起桥梁,天宫课堂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青年心。太空授课不仅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也拓展了科学课的外延。这种形式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高度浓缩又晦涩的知识,在生动的太空实验中它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地面提问,航天员在太空答疑,天地实时互动,让这堂科学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科学本身就是求知、求真,而求知、求真动力来自那里?源于梦想,源于兴趣。古今中外,很多大科学家就是从小对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后,才与科学结缘并将一生献身科学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航天员王亚平曾经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仍萦绕在很多人耳畔。也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保持着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热忱,为了梦想奋力攀登,航天事业才能向前发展。天宫课堂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天宫课堂中那些前所未知、与地面上截然不同的现象,会让学生头脑中产生很多“为什么”,这便可能成为他们航天梦、科学梦最原始的起点。

    (摘编自张冬梅《天宫课堂:重新定义科普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饱和乙酸钠液体球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液体球快速结晶成“冰球” B、表面沾上水的两块塑料板水在板间连成一座“液桥”“液桥”维持很大尺寸不断 C、抛出物体的速度物体落地点越远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 D、失重下冰墩墩沿抛出方向匀速前进物体运动的规律天宫授课选择实验原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课堂既展示实验现象。又揭示科学原理。“热冰”“液桥”、浮力消失实验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B、太空授课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的复杂,强调通过对比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 C、天宫课堂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 D、天宫课堂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或可带动形成一批科学有趣、严谨生动的科普活动。
    (3)、天宫课堂的科普方式“值得点赞”,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值得点赞”的缘由。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太守与鱼

    徐海蛟

    那时候,羊续还不是太守,他只是一个懵懂少年。羊续喜欢钓鱼,经常背着钓竿,独自走到水边去。有时是一条清澈的小溪,自青山深处而来,只在水深处才有些许小鱼。溪水清凉,他把脚伸进去,水光一下子跳跃开来,调皮得很;有时是一条静谧的江,开阔处烟波浩渺,归帆点点,临岸的地方水草丰美,他安然坐在一截老树桩上,甩出鱼线;有时候是一片水量充沛的湖,像一面巨大的明镜,天光云影尽收其中,他会选择一块光滑的石头斜靠其上,一晃半日时光就过去了。

    羊续并不懂钓鱼之道,他只是觉得好奇,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有那么多可能,鱼竿一甩,不知会有什么奇迹出现,真是一件特别的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羊续特别爱吃鱼,因为家境贫寒,他们家不常能吃到鱼,鱼肉的美味对于贫寒之人是十分珍贵的。羊续就自己动手,满足家人和自己这口腹的念想。不懂钓鱼的羊续也并不常能钓到鱼,偶尔的收获,让他格外欣喜,就是这偶然的收获吸引着他去晃荡。

    直到有一天,羊续在那片经常去的湖边碰到一个年轻人,才明白了钓鱼的学问,这看似平静的举动背后有着颇具意味的生命哲学。那个人比羊续大不了几岁,可看起来要成熟得多,显得城府很深。羊续的鱼竿就搁在离年轻人不远的地方,他坐了近半个时辰却没有一条鱼上钩,而近旁的年轻人,一旦甩开渔线,不长时间,鱼就上钩了。接着他再次甩开渔线,不一会儿,鱼又上钩了。这样收放自如的钓技,旁人看着也有一种喜滋滋的心情。羊续开始只是心里羡慕,随后索性收了鱼竿,坐到年轻人身旁。

    “钓鱼的秘诀是什么?”羊续真诚又怯生生地问。

    “在于心静,垂钓者心里想着鱼,却要不动声色。放长线钓大鱼,就是这个道理,要让鱼以为你并不是在钓它,你只是给它奉送美味的大餐。这样鱼才能放心享用,垂钓者也才能心想事成。”青年人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仿佛自言自语。他的话不紧不慢,却透着自信,透着洞悉世事的晓畅。

    少年羊续似懂非懂,但他似乎能品咂出里面的深意。他继续问:“什么样的鱼最易上钩?”

    青年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静默地凝视着湖面,看着风从水面上滑过去。他才开口:“最容易上钩的鱼,往往是最贪的鱼,它们不愿到更偏僻的地方找食物,不愿自食其力。它们很容易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食材。

    许多年后,羊续还会时常记起青年的这番话。钓鱼,看似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其实藏着某种人生的玄机,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

    世间的机缘巧得很,羊续后来求学入仕,居然碰到了那个钓鱼的年轻人。不过那时,这个年轻人已不再有时间坐在水边安然垂钓,而是做了一方大员,他不再是过去那副俊逸的模样,他腆着肥大的肚子在酒桌上吆五喝六,红光满面地从舞榭歌台旁穿过。羊续一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后来渐渐熟悉了他的履历,便只能说世事难料。现在,那个睿智的垂钓者不再年轻,同时也丧失了智慧,羊续看着他,觉得他已经不可能再是垂钓者了,他现在成了鱼,一条很大很肥的鱼。他游走在灯红酒绿的浑水中,他觉得自己长袖善舞、泳姿绝妙,但不知道周边落着多少诱饵。每回见到他羊续就替他心寒:他怎么挡得住那么多水中的长线,挡得住那么多在暗地里闪着寒光的钓钩?

    果不其然,没多久,羊续就听到他出事的消息:他因无节制的受贿和搜刮,一夜间被打入大牢,几天后就死了。

    往后,羊续的仕途越走越开阔,他做了南阳太守。作为一方长官的羊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鱼与垂钓者的关系。羊续上任不久,府丞焦俭见太守生活清简,尤其伙食,总是青菜萝卜,甚至都难见油星。焦俭着实有点看不下去,他是真的关心羊续,差人打了一条鲤鱼,送到太守羊续家。尽管家里几个月不见荤菜了,羊续最后还是决定不吃那条鱼。他再次记起少年时坐在湖边钓鱼时听到的话,垂钓者和鱼之间的角色总是从一念之差开始转变的,他不想因为一个闪念而沦为案板上的鱼。

    羊续将那条名贵的鲤鱼悬到廊前屋檐下。冬天的风寒,很快将鱼沥干了,一条活活蹦乱跳的鱼成了一个蜷曲的鱼干,羊续仍然不让家人将它摘下来。鱼干静静地挂在太守的屋檐下,成为某种固守的姿态,成为一句不言自明的告白。

    过了些时日,焦俭又想着给太守改善伙食,又差人打了一条鲤鱼。这一回,羊续将焦俭引至屋檐下,“这条鱼是你上次送来的,我们都没动过,已经成了鱼干。这回送来的鱼你得带回去,否则我还是要把它悬到这屋檐下”。

    年关临近,给太守送礼的人纷至沓来,每一次太守都很淡然,将他们引到屋檐下,用手指着那条风干的鱼,鱼在冷风里晃动,轻轻打个转:“一条送来的鱼我都不吃,就这么悬着……你们的东西不是我该得的,我不会收。”

    送礼的人都被屋檐下的那条鱼挡回去了,由此,太守也省却了诸多的麻烦。屋檐下悬挂着的鱼是太守内心不可更改的姿势。

    太守常常透过南窗看见那条干鱼在清风里晃荡,每次,太守心里都会想起那句话: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

    (摘自《读者》2022年20期,有删改)

    (1)、关于文中羊续悬鱼拒礼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府丞焦俭见太守伙食清淡,便送了一条鲤鱼给太守羊续,一方面说明羊续生活简朴,另一方面也说明焦俭观察细致。 B、羊续悬鱼是为了感谢下属焦俭,又警示他人,防止错误行为继续发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无私廉洁的原则。 C、羊续悬鱼拒礼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廉洁清正,与前文少年羊续钓鱼时获得的人生感悟相照应。 D、羊续悬鱼“鱼”实际就是生活中的“腐”,“悬鱼”彰显其挂“腐”却远离“腐”的决心。
    (2)、有人认为钓鱼的年轻人做了一方大员到在大牢中死去的叙述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你赞同吗?为什么。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每个人都是垂钓者,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别人鱼钩上的鱼”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 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C、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②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

    (5)、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指汉武帝所设之帐。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指代汉武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想象苏武见到汉朝使节时异常激动,眼前古庙旁的高树却茫然无知,令人感伤。 B、颔联突出苏武在匈奴的艰苦生活,云边、胡月、陇羊、塞草烟意象鲜明,意境开阔。 C、诗歌按照苏武事迹的前后顺序来安排内容,作者的感情随着苏武遭遇的变化而变化。 D、诗歌语言典雅流畅,对仗工整,运用了衬托、借代等表现手法,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将咏史、抒情融合一起的。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直接以问句形式质问秦朝统治者,批判其残酷剥削百姓、奢靡浪费的两句是:“ ?”
    (3)、“落叶”和“江水”是古代诗词常见意象,优秀的诗人可在一首诗中同时选取这两个意象来渲染意境,表情达意,如:“ 。”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 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全长194.8千米。据测算,① ______ ,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7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受益人口超1.4亿。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 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② ______ :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开源,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哪里开源?③ ______ 。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则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不舍昼夜”和“大水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析其原因及表达效果。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样一只鞋,并不是所有的人穿了都会合脚。

    (绪儒斯)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七、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院士致力于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从 10岁收到“特殊的生日礼物”——一个航模开始,他便沉浸在飞机的世界。明确了目标,他①       ,数十年如一日深耕飞机设计工作,年逾九旬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

    1951年,我国航空工业艰难起步,21岁的顾诵芬便与祖国的航空事业②       

    在家人、同事和学生的眼中他无疑是位工作狂,与专业和本职工作不相关的他都婉拒,也很少有社会任职。顾诵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制飞机这一件事上。

    执着而无畏,如利剑出鞘;谦虚而务实,似大象无形;儒雅而沉静,像静水深流。70年的科研生涯中,一项项难题、一次次试验……时光在顾诵芬身上仿佛是静止的,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能③          ;但时无在他这里又是沸腾的,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无畏前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