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第一次段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雷诺阿,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AI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AI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无限的讨论,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提升。

    (摘编自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材料二:

    艺术与科学,都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科学、技术、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AI“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炼”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没有生命力。

    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灵感、感情与智慧。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唯一性。如无唯一性,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便无法应用。如此说来,AI颠覆艺术的可能性便不存在,包括生物学上的克隆人,也不是真正的人类。在我看来,凡可被AI取代者,均不能称之为艺术。如今的AI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新,而非科学创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科学理论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提出的。诚然,智能机器人会淘汰大部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简单重复的、高危的工作。但智能作诗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诗作,高水平的、独创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诗作仍然会存在,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画作,具有独创性的、蕴含人类创作者丰富情感的画作永远有生命力。纵观艺术史,历史对艺术作品的自然淘汰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能读到的经典诗作、画作,必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诗作、画作,而大部分普通的诗作、画作被历史淘汰了,当然这个淘汰的时间很长。因此,AI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韩倚云《AI时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科技高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同时,这些科技也逐步与艺术融合,作为艺术的辅助手段,供给艺术的需要。AI时代的艺术供给,较传统手段更加多样灵活,贯穿艺术产生的全过程,它能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的艺术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

    AI时代,艺术供给焕发了新活力,也诞生了新形式。包括京东方在内的不少科技企业都在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结合如何为艺术供给带来更多可能性。他们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探索,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这些AI时代的艺术供给让大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艺术和美学的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AI时代,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数字化艺术品标准的确立,有助于使未来艺术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让大众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可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罗娇《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发展,我们的认知会不断提升,AI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 B、材料二认为,艺术能助力科学,科技手段也能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 C、材料三认为,科技与艺术结合能创造更多创新成果,同时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以期出现更多元的艺术呈现形式。 D、三则材料都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创作的“艺术作品”其实呈现的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AI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自有其产生机制,不会被AI取代。 B、材料一所说的“反向思维”,是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能尽量远离科技的影响,而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C、艺术与科学都能反映客观世界,但他们也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有生命力,而AI“艺术品”则没有生命力。 D、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掉那些无独创性、感情贫乏、脱离了时代的艺术作品,他并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寻常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 B、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 C、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也让科技发现和创新成为无限可能。 D、如果AI艺术突破了既有的艺术边界,那也不是AI艺术的突破,而是人类运用AI的突破与延伸。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给AI时代的“艺术供给”下一个定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瞧,这家仗,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提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枪毙他!枪毙汉奸!”

    “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问。

    “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

    “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

    “没有,老爷。”“哑巴”茫然地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

    “有绰号没有?”

    “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

    “俺是王庄人,”“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又加上这么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

    “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会长这么深的草!”

    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检碎,细细地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

    “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吗?”

    “不,”他说,“俺打过土匪……”

    “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

    他露出慌窘的样子来,喃喃地说:

    “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

    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

    “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

    “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

    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

    “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

    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拖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

    “谁?”

    “是我呀,同志!”“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

    “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

    “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

    “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

    “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

    “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声音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百姓的东西吗?”

    “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

    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

    “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吗?”

    “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

    “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地笑了起来。

    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

    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谅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

    “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

    “挂彩了吗?能跑不能跑?”

    “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

    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

    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

    “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一九三八年四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半车麦秸”被抓获后,哽咽着,咬着牙,表现了他被抓后内心的恐惧和对小狗子娘的愤怒。 B、大家喜欢互称“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是出于战友间的友谊,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想念。 C、加入革命队伍后,“差半车麦秸”思想上的进步很大,这从他受伤后还主动请缨可以看 D、队长作为指挥员,为人严肃,待人严厉,他收留“差半车麦秸”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 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D、小说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
    (3)、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4)、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 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 , 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教以人伦。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乏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从许子乏遣,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许行:先秦农家代表人物。②廛(chán):住宅。氓:从他处迁来的百姓。③耒耜(lěi sì):古代耕地的农具。④釜(fǔ):煮食物的金属锅。甑(zèng):做饭的瓦器。爨(cuàn):烧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B、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C、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D、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负耒耜而自宋之滕”与“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负”字含义不同。 B、“固不可耕且为也”与“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氓》)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故曰;或劳心,或劳力”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或”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滕文公接纳了许行、陈相等人,但他没有真正推行许行、陈相主张的儒家“仁政”,不能与人民一起耕作来养活自己。 B、孟子认为,既然农夫拿粮食交换器具,不是侵害陶工冶匠;那么陶工冶匠拿他们的器具交换粮食,也不是侵害农夫利益。 C、孟子反对农家的主张,但并没有先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从日常生活问起,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 D、孟子最后痛斥陈相兄弟,认为他们背叛了老师陈良,若按照许行的主张行事,会使大家都走向虚伪,不能治理好国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 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颔联叙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全诗语言典雅有韵味,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2)、“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解释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留无所施      老大伤悲 B、与小姑别          话巴山夜雨时 C、一夫关        西太白有鸟道 D、可以千年          供养大恩
  • 6. 下列选项中,有关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   )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②謇朝谇而夕替    ③秋以为期      ④既替余以蕙纕兮

    ⑤恐年岁之不吾与        ⑥高余冠之岌岌兮   ⑦何言复来还    ⑧为仲卿母所遣

    ⑨亦自缢于庭树          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A、①/②③⑧⑤/⑦⑩/④⑨/⑥ B、①/②⑧/③⑤⑦⑩/④⑨/⑥ C、①/②③⑧/⑤⑦⑩/④⑥⑨ D、①②⑧/③⑤⑦/④⑨⑩/⑥
  • 7. 成语中的某些语素到今天仍保留着古义,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含义与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海纳百——下有冲波逆折之回 B、夷所思——所守或亲,化为狼与豺 C、言危行——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心自问——参历井仰胁息
  • 8.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的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诗句是“”。
    (2)、《蜀相》中“”两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交代诸葛武侯祠的地点和外景。
    (3)、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锦上添花。

    “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含奥运标志、运动员和比赛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绵延起伏。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使得黑色的“BEIJING 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双减”并不是一味地“减”,          ,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师生和家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此,学校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破解家庭“焦虑”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因此,中小学校应科学分析家庭的课后服务需求,进行课后服务的课程化研发,实现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体系的深度整合,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供给质量。二是科学指导家庭教育。随着“双减”政策落地,          , 相应的在家庭中的自由时间增加。面对这一新局面,很多家庭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指导,感到束手无策。学校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协助家长共同面对学生成长难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要让家长相信,自己在学校就能“学得足”“学得好”。 B、孩子在学校就能“学得足”“学得好”是可以让家长相信的。 C、让家长相信孩子在学校就能“学得足”“学得好” D、家长要相信孩子在学校就能“学得足”“学得好”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 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