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地区2022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09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pǔ)乳     (zēng)恶    两(lèi)插刀     (qiǎng)词夺理 B、(nuò)    (léng)镜    味同(jiáo)蜡    自惭形(huì) C、(lǐn)冽     (qiǎo)首   (qián)滋暗长    忧心(chōng)忡 D、(chōng) 苍(jìn)      (xùe)气方刚    (duō)咄逼人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要诀  祈祷  不修边幅   出类拔粹   B、帷幕  窒息  消声匿迹   诚惶诚恐   C、安详  化妆   哗众取宠  自出心裁   D、服侍  烦燥  以身作则   翻来覆去
  • 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       出光彩。

    ⑵传统书信       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⑶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更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    了无尽的力量。

    A、散发   承载   凝结 B、焕发   承载   凝聚 C、焕发   承担   凝结 D、散发   承担   凝聚
  • 4.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教室,他在学习。”这句话中两个“在”词性相同。 B、“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志极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讽刺力很强。 C、“仔细地洗”“洗衣服”“洗得干净”“洗和晒”这四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D、“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这是一个假设复句。
  •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C、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D、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双手合十祈涛开幕式当天别下雨,已经被很多人熟记。
  • 6. 下列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文学家 B、《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 C、《无题》——李清照——唐代——诗人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诗人
  • 7. 下列对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虽然给人的普遍印象是好吃懒做、偷奸耍滑,但在“智激美猴王”中却表现出了忠勇善良又不失机智聪明的一面。 B、《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C、《五猖会》记叙了儿时要去看五猖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 D、林冲被发配到沧州后,遇到当初在东京得到他救济的李小二,李小二不时送汤送水到营里给林冲吃,并告诉了林冲陆虞侯要火烧草料场。

二、诗歌鉴赏

  • 8. 选出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    )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表达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三、句子默写

  • 9. 古诗文名句默写。
    (1)、不应有恨,。(苏轼《水调歌头》)
    (2)、 , 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源记》)
    (4)、 ,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6)、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8)、《使至塞上》言事写景,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四、对比阅读

  • 10.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修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 , 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如鸣珮环,心之  乐:

    ②水清冽  尤:

    ③北小潭  堕:

    ④民其上  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泉幽幽  胡不已乎 B、侧皆诡石怪木  真无马邪 C、然卒入渴  兴复汉室,还旧都 D、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非亭午夜分,不见月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 折 西 行 旁 陷 岩 石 下 北 堕 小 潭。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其长可十许步。

    (5)、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甲文:

    乙文:

五、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由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环节的淬炼。

    ②《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其本意是爱孩子,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我们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③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

    (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有删改)

    材料二:

    ①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高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未来的理想职业。

    ②调研也发现,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 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2)、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 1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

    ①地球生命属于碳基生命,碳无疑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呢?如此重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准确答案,只有一个大致的估算。

    ②大约10年前,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1000多名地质科学家决定联合起来,向这个问题发起挑战。他们在全球几乎所有的火山和地质活跃带上安装了测量仪器,记录了从地下释放出来的碳(主要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总量,然后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进行分析,得出了18.5亿兆吨这个数字,这就是地球上所有碳元素的总量。

    ③其中绝大部分碳都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地表部分(包括海洋、土壤和大气层)含有的碳总量仅有4.35万兆吨,还不到地球总碳量的万分之一。

    ④所有地表碳当中,埋藏在海底深处的碳约为3.7万兆吨,约占85.1%,海洋生物沉积物中的碳总量为3000兆吨,约占6.9%,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总碳量约为2000兆吨,约占4.6%,大气层中含有的碳(主要是二氧化碳)总量为590兆吨,仅占地表碳总量的1.4%。

    ⑤换句话说,我们担心了半天的全球变暖,是由这不到地球总碳量百万分之一的碳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脚下的地球活像一枚定时炸弹,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幸亏地球上有个碳循环,把地球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生命这才得以延续至今。

    ⑥碳循环的细节相当复杂,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只需知道碳循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光合作用而进入生物的身体,其中的一部分生物碳随着海洋生物的尸体沉入海底,再因板块运动而被埋入地下。其次,埋入地下的碳由于地质运动而被重新翻到地表,然后随着火山喷发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层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地球大气温度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就是最近这5亿年来地球的地质活动相对稳定,使得每年通过火山喷发而释放到大气层中的碳维持在2.8亿~3.6亿吨的水平上,正好和沉入地下的生物碳总量差不多。

    地质研究显示 , 在过去这5亿年时间里,地球的碳循环平衡曾经遭到过5次严重的破坏,其中就包括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当时有一枚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把地壳撞了个大窟窿,一下子释放出了425兆~1400兆吨的碳。这些碳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导致大约75%的物种灭绝,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陆上霸主——恐龙。

    ⑧统计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能源等方式一共向大气层中释放了大约2000兆吨碳,是那次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释放的碳总量的两倍!更可怕的是,这个过程还在持续之中,目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至大气中的碳总量是火山喷发排放的碳总量的40~100倍,这说明地球碳循环已经严重失衡了。

    (作者:袁越)

    (1)、概括②-⑦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⑧段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⑦段加点的“地质研究显示”能否去掉?为什么?
    (4)、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冰川融化,动物失去栖息地,病虫害增加,气候反常,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为缓解温室效应,倡导低碳生活,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饺子记盛(谢冕)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此日丁酉腊八

    (1)、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
    (2)、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4)、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5)、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六、作文

  • 1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我们还可以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请以“我的青春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