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3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06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
1. 近日,神秘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发布了最新考古挖掘成果,再次备受世人瞩目。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罍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tāo][tiè]纹,就和同时代 (商)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三星堆遗址是最丰富的考古遗址 B、古蜀国与商朝存在一定的联系 C、青铜器在当时是最重要的器皿 D、商朝的统治范围远及西南地区2. 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的统治。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D、“大事集权,小事放权”3. 春秋诸侯争霸期间,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族先进而自称华夏。进入战国后,内迁的各族部落逐步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分封制 C、推动了社会变革 D、促进了民族认同4.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D、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5. 与如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6.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 )A、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 B、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为历代地方行政模式提供了典范7. 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针对上述言论反映的问题,西汉统治者为此( )A、实行盐铁专卖 B、北击匈奴解除威胁 C、设立西域都护 D、实行“推恩”削藩8. 经过考古发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9. 右图是关于东汉时期政治局势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 ( )A、有利于皇帝强化集权 B、加剧了东汉的衰落 C、导致了地方割据混战 D、直接导致东汉灭亡10. 如下表是三国时期各国部分治理措施,据此可见,其统治者都重视( )
三国
措施
魏
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发展经济,调整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及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吴联系
A、民族关系治理 B、注重区域交流 C、发展国家经济 D、发展海外贸易11. 洛阳的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其风格与此前的云冈石窟有了明显的不同,佛像的面容、服饰更接近汉族的特点。造成这种不同风格的原因是( )A、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 B、民族交融的影响 C、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民族隔阂的消除12.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A、中国江南地区的开发 B、国家运输工具的改进 C、人民计算能力的提高 D、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13. 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上表可知唐朝(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袜褐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14. 唐朝引进了波斯文明中的琉璃制造、钻石制作、建筑等工艺,唐代服装也借鉴了波斯时装的款式。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唐朝社会兼容并包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波斯享乐之风盛行 D、波斯科技文化先进15. 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16.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元朝的行省制度( )A、皇权得到高度的强化 B、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导致政府行政效率降低17. 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政府对科举考试的这一规定(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严重制约社会的创新精神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18.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 )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强化对边疆的规范化管理19. 阅读如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20.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增开通商口岸深入内陆 C、攻占北京烧圆明园 D、列强割占中国大量领土2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原的地步”。这场运动(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22. 1884 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23.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学者撰写变法的相关论文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叙述 C、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D、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片段24.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给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这些举措( )A、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 B、消除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 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25. 1916 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 年,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 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据此可得出( )A、南京国民政府倡导提高女性地位 B、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巨大冲击 C、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D、北京成为中国女权运动的发源地26.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再是过去碎片化地传入,而是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作为一套完整的学说、思潮进行研究和宣传,其至被作为救治中国问题的一种主义,引为信仰并付诸实践。这表明五四运动( )A、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华迅速传播 B、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五四运动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 D、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导致传统信仰被颠覆27. 按照一般的军事教育程序,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 1924 年黄埔军校成立后将学制大大缩短,学生入学后只接受一个月的入伍教育和六个月的正式教育。这反映了当时( )A、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C、军队素质大幅提升 D、国共合作方式创新28.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除汉族外,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民众直接参加了抗战斗争……旅居海外的侨胞心系祖国,以各种形式从人力、物力上支持抗战。由此可见,抗日战争( )A、扭转了近代中国反帝斗争被动的局面 B、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9. 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30. 如图所示是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的材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发展 B、中国社会近代化缩影 C、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中国思想自由的展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
31. 唐宋时期中国诗词发展到达高峰,唐诗宋词也是研究唐宋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虞俱丰实。九州道路无材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宋]仲殊《望江南》
材料二: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互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
——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
图1 唐代诗人分布图 图2 宋代词人分布图
(唐代诗人总计2712人) (宋代词人总计9215人)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首诗,说明其描述的社会景象。并说明这些诗词对研究当时社会的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地图,指出唐宋诗人(词人)分布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32.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领导人民艰苦探索,为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表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的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1927年
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
1927 年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
1929 年
古田会议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6年
东北抗日联军建立;长征胜利
1937年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 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
1947 年
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
1948-1949 年
渡江战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
【示例】
观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事件:古田会议,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论述:古田会议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解决了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工作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为党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在后期开展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军队军纪严明,作风正派,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做了重要的军事保障。
(注:以上示例仅供作答参考,考生作答不得照抄示例)
(1)、 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力量进行斗争的历史事件。(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3. 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实务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学校。下表为洋务派所办学堂简表(部分)。
类别
年份(年)
学校名称
地点
创办人
外语学校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奕
1863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李鸿章
军事学校
1886
广州鱼雷学堂
广州
张之洞
1889
威海水师学堂
威海
丁汝昌
技术学校
1876
福州电气学塾
福州
丁日昌
1894
招商局驾驶学堂
上海
盛宣怀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推广状况
年代
小学堂
中等以上学堂
女学堂
1900年以前
3
7
1
1900-1905年
34
13
3
1906-1911年
120
16
14
(注:创办年代不详者除外)
材料三: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联大师生赓续文化,弦歌不辍……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832名从军的英雄……无论是投笔从戎走上抗战前线,还是在校园继续刻苦学习,都是一种爱。
——中国教育报《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创办的职业学校的特征。(2)、根据二指出,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上海教育出现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及其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