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23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06 类型:高考模拟
一、
-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何谓中国传统色?早在春秋时期,《尚书》便下了定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赤、黄、青、黑、白为基础色,将天地宇宙、万物万象,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起来,其中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地谓之“玄黄”。五种颜色各有不同文化( )。 ;稳居中心方位的黄色,与黄金、皮肤、大地同色,象征着尊贵和中正,为历代帝王所尊崇,被奉为皇家专用色;青色虽然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实际颜色却让人( )不透,有时可以表示为蓝色,有时又可以是绿色,无论什么色都富有美好寓意;玄即为黑,道家将黑色列为众色之首,秦统一六国后,无论是帝王、大臣抑或兵士,服饰、铠甲均以黑色为主;白,最初的颜色,被古人视为各种颜色的基础色,万物之始,大道为简,简简单单的颜色成为百搭色,即使大面积留白也有无穷意境。
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先民,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并能够运用颜色。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 )在各处发现颜料。此外,还发现各种彩绘陶器如俗称的红顶碗,陶器上的朱书、墨书等,这些都表明中华文明中颜色应用的渊源。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寓意 琢磨 断续 B、意蕴 捉摸 断续 C、寓意 捉摸 陆续 D、意蕴 琢磨 陆续(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 赤色,华夏之正色,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B、赤色,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华夏之正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C、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赤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华夏之正色 D、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赤色,华夏之正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3)、下列与颜色相关的文学常识及相关词语的解释,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纨素:洁白精致的绢
《孔雀东南飞》
B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如丹:像朱砂色一样
《登泰山记》
C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望海潮》
D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白:天色微明的样子
《后赤壁赋》
A、 A B、B C、C D、D二、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于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于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英把金针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签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
《韩非子》说“令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伯峻的《试论孔子》
材料二:
井上靖先生说:“把自己没写的小说告诉举世闻名的作家巴金先生,简直是匪夷所思,班门弄斧。但机会难得,我还是想跟先生说一说我的创作计划。我在国际笔会东京大会的开幕式上讲了葵丘大会,那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各国诸侯于祭坛前盟誓,约定黄河沿岸的各国不用黄河之水作为武器互相攻击,史称‘葵丘会盟’。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各国剑拔弩张,争雄称霸,血雨腥风,但在五百年间,大家都遵守这一盟约。这是人类的大智慧。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根本要义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他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其确定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当时还没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那样的年代,孔子就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建立理想中的和平社会,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要写的。”
巴老说:“我回到上海以后,想读一读关于孔子的书,或者孔子写的东西。我小时候,每逢孔子的诞辰日,都要给孔子磕头;在私塾念书时,每天都要背‘四书五经’,背不下来,老师就用竹板打手心。虽然要求背诵,但老师一点也不讲,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
“渐渐长大了,家人时常用孔子的话教训我。后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我很高兴,很兴奋。当时我很年轻,对反对封建礼教很赞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反感,在我的小说《家》中,年轻的主人公就有反孔的思想,我写《家》的时候二十七岁。当时的社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了,井上靖先生刚才讲的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我应该冷静地、客观地重新研究孔子,期望从井上靖先生的小说中再认识孔子。”
井上靖先生说:“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当作千古圣人、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来顶礼膜拜,但我想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两千多年来,孔子一会儿被肯定,一会儿被否定,我个人的思想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我现在肯定孔子,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摘自《陈喜儒:听井上靖谈孔子》
材料三:
我们现代人自然应走出古人的局限,重新评估古书与古人的价值。我们看孔子自不应再以“素王”看待他,也不能将《论语》视为治国的宝典,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不见得对,用“治天下”的观念,其实是看“小”了《论语》。读《论语》应该先看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可信的数据来判断孔于是怎样一种人。从可信的材料,我认为孔子是这样一种人:
他整理了中国古代最可贵也最可信的文化材料,把这些材料流传下来,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不见得认为六经是夫子的手订与手著,但孔子设救,以此教人,终使六经可以阅读流传。
我们从孔子“述作”的六经。可以看出一个特点来,这六部经书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部分,就是都注重“人”的价值。在六经里面,哲学是人的哲学、历史是人的历史、文学是人的文学、政治礼俗也是供人生存的政治礼俗,这些特色在今天者稀松平常,但在两千五百多年之前,人类社会还多被迷信烟雾所弥漫,六经坚信人的理智与价值,在很早的年代就把中国带入“人文社会”,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高又极难得的成就。
摘自周志文的《以一人之力,让中国提前“文艺复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虽然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B、过去的工艺和拳术教师不愿把全部本领传授给学生,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 C、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同一问题时,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 D、孔子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学生出身决定自己是否招收,他的学生都出身贫贱。(2)、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有儒家墨家然后才有了诸子百家,因此杨伯峻认为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相关。 B、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仁”。 C、巴金和井上靖一样,对孔子的认识都有一个变化,由肯定到否定又到现在的肯定,他二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D、正确读《论语》的态度是先看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据可信的数据来判断孔于是怎样一类人。(3)、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注重‘人’的价值”的一项是A、孔子“事事请教”“不懂就问”“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B、在孔子的诞辰日,学生要向孔子行大礼,即使不懂是什么意思,每天也要背诵“四书五经”。 C、孔子把根本要义是爱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仁”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其定为人的道德观念。 D、孔子“述作”《诗》《书》《礼》《易》《乐》《春秋》,并以六经设教,以此教人,使其被阅读流传。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宋)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 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典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 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注】①杨,刘:指杨忆和刘筠,北宋诗人,被称为西昆派,以“雕章丽句,脍炙人口”相标标多写一些应酬唱和、脱离现实、专门追求形式技巧的诗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发而视之发:打开
B、遂相与作为古文相与:互相
C、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学者:求学的人
D、而师法于千万世法:效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因出沛公于坐 B、以夸荣当世/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B、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C、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D、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作者对于韩愈为人或文章推崇的一项是①脱落颠倒无次序
②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③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④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⑤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⑥亦志乎久而已矣
A、①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②③⑤(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记叙了作者童年在李家墙壁间的破竹筐中偶得已脱落颠倒、次序很乱的《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B、作者生活的时代,始终把能写出以杨忆、刘筠为代表的“时文”,作为考中功名,得到好名声,被人称赞的标准。 C、欧阳修记叙韩文“没而复盛”,举了孔孟的例子,是为了阐明“道”可能暂时泯没,但其生命力必将永存的道理。 D、这篇文章以作者珍藏的一部旧本韩文为线索,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饱含浓厚感情。(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②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7)、 文中写了欧阳修三次读《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他心境有怎样的变化?4.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① , 饱看修竹何妨肉②。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晋•郭澄之《郭子》:“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奋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②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作紧扣题目“山居即事”,描写春末初夏时节,词人山居生活的清闲情景。 B、“细读”“饱看”两句借“读离骚”和苏轼之典,表现作者安适、达观的态度。 C、“故来”一词“语中含情”:一对鸂鶒水中“争浴”,像是故意想让词人开心。 D、“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用法一致,引领下阙的景物描写。(2)、鉴赏上片画线的句子。(3)、结合全诗,分析“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包含诗人的感情。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2)、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4)、 ,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三、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巷斫琴人
刘学刚
①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
②下车,驻足谛听,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大舜的胞衣地① , 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我觉察到时光的接续,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
③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黑漆大门开着。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
④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
⑤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俱、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⑥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
⑦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
⑧古琴的所制时间漫长,所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所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所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俱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类似的情节在古都南京重演了一次。一位斫琴界的前辈抱着凤来仪,端详了许久,又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大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拨动了大李的心弦:“小伙子做下去吧,斫琴可能改变你一生的轨迹。”
⑨大李斫琴已十年。清晨的阳光、柔和的南风、庭院的花草、向晚的落霞以及内心的欢畅,尽化作古琴上的风景。一间北屋是琴房,排列着蕉叶式、落霞式、虞舜式等六张古琴。他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以及各种公益班,古琴爱好者随到随学,分文不取。“古琴要常弹,不然,它会睡去的。”大李缓缓地说。古琴是有呼吸有知觉的,就像庭院里枝繁叶茂的芭蕉,南风柔和的手指、春雨细细的手指、冬阳温情的手指一一深情弹过,且把手指的纹路和温度探入芭蕉的阔叶。
⑩两间南屋为斫琴室。琴房和斫琴室就像蕉叶的两面,颜色深浅有别,纹理相同,质地一致。斫琴室内墙上悬挂的几组琴板,生动地呈现着开料刨平、手工雕刻图样、襄麻布、上中灰、涂漆糊等时间段落。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
⑪大李所说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它始终在生长,初为纯洁的白,后褐色,干燥后漆黑一片,就像喧哗的白昼归于寂静的黑夜。髹漆是将鹿角霜灰和火漆调和,擦涂在裹了麻布的琴胚上。鹿角霜粉碎,用筛子分出粗、中、细三种,灰胎也依次分粗灰、中灰、细灰三次,每次都须用那双千锤百炼的手细细打磨,用绸布棉球进行揉粉找平,再用手掌将珍珠粉、橄榄油在古琴表面慢慢推光。干燥的大漆灰胎坚硬如铁,经常磨破手指,流出殷红的血。
⑫回忆被大漆“咬”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都被大漆“咬”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⑬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 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
【注】①胞衣地:犹言出生地。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斫琴zhuó谛听dì
心弦xuán
涅槃重生pán
B、端详xiáng家俱jù
喧哗huá
风尘仆仆pú
C、咀嚼jué琅琊yá
笨拙zhuō
桀骜不驯jié
D、暮霭ǎi殷红yīn
琴胚pī
心有余悸jì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中的“斫”就是“用刀、斧砍”之意,“斫琴”是制琴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文章以“我”的视角记叙了斫琴人的成长。 B、“走失的木屑”是说诸城制琴丁艺已失传,各种声音“宛若梦境一般出现”表现了主人公使古琴之音重现诸城的过程。 C、文中反复提到的“南风”,并非诗歌、古琴曲或风的名称,而代表斫琴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在一百多道制琴工序中最耗时的是“髹漆”,作者用了一个“咬”字,是突出髹漆这道工序给斫琴人带来的苦痛和“危险”。 E、这篇文章以作者在小巷循着琴声寻找斫琴人开始,又以悠悠作响的古琴乐音做结,首尾呼应,给读者以余韵悠长之感。(3)、 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斫琴人,暗线是木头。请据此梳理概括文章的思路。(4)、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前四段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5)、如何理解“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四、
-
7. 阅读下面两则图表,按要求回答。
如图图表是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研究团队于2022年7月面向青年创业者组织的问卷调查。根据两个图表的内容,可以得出的两个结论是:
8. 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没有闲笔。任何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有可能暗藏着作者无尽的深意。《红楼梦》就是如此,小说中有很多琐屑的、平常的细节描写,这些日常细节,或折射出独特的人物性情,或散发着优雅的生活情趣,或反映了封建家族奢靡的生活状况……可谓小中见大,常中见深。请你以“红楼细节见深意”为题,写一则读书笔记。要求:①选择《红楼梦》中某一处细节描写;②结合小说情节,针对相关细节,品读其蕴含的美好人情、复杂人性或深刻内涵等;③符合原著内容;④不少于100字。
五、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先生对他的老师潘光旦有如是评价:“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刘俏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对青年学生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去做那些必需又难以改进的事情,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点燃自己。”
对于这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足材料,选准角度;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⑤不要抄袭,不要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