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0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_________,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材料二:

    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影·芭蕉》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

    (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蕉”之本音当从古音为“樵”,其本意为“柴薪”或“草芥”,而非“芭蕉”。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纰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脱离了“樵”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质疑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

    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_________。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而在于论证“得”“失”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失”,而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

    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在这一意义上,费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 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 B、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 D、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 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 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 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
    (4)、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
    (5)、《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壁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3)、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4)、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炎,字伯融 , 金陵句容人。身长六尺余,面黑如铁,一足偏跛。持辨风生,举辞如云,以经济自负,常轻视章句儒,众中常自许曰:“孙炎男子,岂死蒿下耶?”会江淮大乱,今皇帝①渡江来金陵,闻炎名,召见与语,累千数百言,劝上延揽贤士,以成大业,上甚悦之。

    己亥十一月,擢行省都事。是年十二月,会师克处州,择守者,咸以处在山泽间,盗贼凭结不解,难其人。上既才炎,遂以炎为处州总制,钱谷兵马之籍,悉以委之,不取中报,且以敕牒未署者付之,听其辟任。炎至,召城中民列阶下,谕之曰:“元之不为天佑,人共知之,今四海裂为七八,然吾观其志,皆无以生民为心者,得天下者,必吾主上也。主上不忍加兵,故命我面谕尔民,将以安尔,非厉汝也。”民叩头拜谢,誓不敢二心。 炎复择其勇健者练为兵将将教习之择其为众所服者为之长, 有寇则率以御,无事罢归为农,民赖以安,人人谓愿得孙使君治吾郡。

    时秀民有才能者,皆伏居山谷中不肯出,炎为书遣使者招致之,而故中丞刘基、章溢、知府叶琛皆为处士所推。基最有名,使者再往返,不起,以一宝剑送炎。炎作诗以为剑当献之天子,我人臣不可私受,封还之。草数千言,开陈天命以谕基。基不答,逡巡就见,置酒与饮,论古今成败之事如倾峡,滚滚不休,基乃深钦叹之曰:“基自以为胜公,观公议论如此,基何敢望哉!”炎遂致基于京师。

    壬寅二月,贼将李某、贺某叛,炎被擒。炎始绐以生吾能为若用,贺李知非其本情,恐留自遗患。以燖雁斗酒噉炎曰:“以此与公诀。”炎拔剑割雁,举卮酒曰:“嗟乎,我乃为鼠辈所陷,尔死,犬豕且不尔食。”贼持刀视,炎饮酒自如,贼叱其解衣,炎骂曰:“此紫绮衣,主上赐者,吾当服以死。”勿解,引枕而卧。贼不忍,伺其睡乃害之。

    事闻,上嗟悼,以某年月日葬于金陵南门外聚宝山。

    (方孝孺《孙伯融传》,有删改)

    【注】①今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炎B复C择D其E勇F健G者H练I为J兵K将L将M教N习O之P择Q其R为S众T所U服V者W为X之Y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融,“伯”表示排行;“融”字取自火神祝融,体现与名“炎”在意义上的联系。 B、敕牒,一般指古代君王下达的诏书,属于国家公文,文中是指朝廷颁布法令的文书。 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皆海,故称;亦指天下、全国各处,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D、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也可泛称奉命出使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炎虽然足有残疾,但善雄辩,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他看不起治章句之学的儒士,不甘心默默无闻地老死民间。 B、在群雄纷争的年代,孙炎建议朱元璋广揽贤才,到任处州后,听闻刘基才名,立即亲自登门拜访,可见其远见卓识。 C、处州盗贼纠集,孙炎到任后安抚百姓,告诉他们朱元璋必能取得天下,他还组织训练地方武装,使百姓安居乐业。 D、孙炎被叛贼擒获,将被处死时,大骂叛贼,饮酒自如,毫无惧色,至死不肯脱去紫绮衣,表现出他的赤胆忠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主上不忍加兵,故命我面谕尔民,将以安尔,非厉汝也。

    ②炎始绐以生吾能为若用,贺李知非其本情,恐留自遗患。

    (5)、刘基最终为何答应孙炎的邀请出山?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鹭    鸶

    杜    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

    罗    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材经过墨线的比量就直,刀斧经过磨砺就锋利为譬喻,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希望和仙人携手遨游世界,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于世间的愿望,但最终只能“ ”。
    (3)、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是人们推崇的榜样,也是后人传颂的对象,“ ”就表现出了文人对于“英雄”的缅怀之情。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开始在大雾里    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要么装一回记者拍照,只剩下加了速的倒退,退着举起“相机”。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

    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     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     。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若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锤炼语言可以使文章更有表现力,请你分析一下本文第一段的语言特点。
    (3)、文中在写“我”时,为什么要写“迎面而来的姑娘——你”?
  • 7. 语言文字运用

    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 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 。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国货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验。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

    (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可以改为“像口吃、口头习惯语、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等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文中画横线语句是一个论证,请分析其推理结构,在方框内补写出隐含前提。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说新语》记载,7岁的王戎并没有因为小朋友们竞相采摘路边的李子而跟从,他解释自己安然不动的原因是“从众”,信从前人的经验——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苦李。而元代的集贤殿大学士许衡盛夏时经过河阳,虽然口渴难忍,但却没有像众人那样去摘食路边无主梨树上的果子,他解释自己不为所动、“逆众”的原因是——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从众”与“逆众”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相反的心理趋向和行为取向,但应该做出何种选择,却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